今年以來,廣東省作為漁業大省,在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水產種業方面的動向備受矚目,工作備受關照。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作出了“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做精做好種業,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等重要指示,點題“海上牧場”和水產種業。農業農村部緊跟核心,高位謀劃,牽頭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有力指導產業發展。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在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百千萬工程”中,以這兩項工作為突破口,向海洋進發,推動廣東漁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多點開花、加速推進。已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397 個,全國首臺、廣東制造的自升式桁架類網箱,廣東首個3 萬立方智能漁業養殖平臺“海威2 號”以及全國首個風漁融合智能化養殖平臺均已下水投產。一批“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下水布設,抗風浪能力提升40%以上,形成裝備技術有力支撐。水產種業持續保持領先。各類水產苗種產量繼續穩居全國首位。今年以來重點發力海水種業,培育出的金鯧魚新品系“鯧豐1 號”,選育苗種平均體重提高23.56%~24.88%,培育出的南美白對蝦突破性新品種,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壟斷;相繼突破大黃魚、石斑魚、黃金鲹、章紅、黃唇魚人工繁育技術,并從中挖掘深遠海養殖潛力品種;攻克綠鰭馬面鲀工廠化育苗技術,啟動金槍魚、錦繡龍蝦等一大批高價值適養品種攻關,以育種強芯壯大海水養殖產業規模。
成效的取得離不開有力的舉措。在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中,廣東省著力抓好“五個高”:
高起點抓好統籌謀劃。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今年3 月、10 月,省委、省政府領導兩次組織召開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今年9 月,經省政府同意,印發了《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編制省市各級發展規劃,以高位推動凝聚各方合力,以頂層設計指導實踐探索。
高規格提供要素保障。將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施、水產苗種繁育基地納入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在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并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的前提下,可使用一般耕地。建立項目聯審機制,鼓勵連片聚集的整體項目“打包”開展項目用海環評,下放海洋牧場項目環評審核審批工作,豁免部分海洋牧場項目環評。創新海洋產業園開發模式,實現“拎包入住”“拿海即開工”。
高效率推動項目落地。完善各層級項目儲備機制,建立項目推進“周研究,月督促”工作機制。截至9 月底,14 個沿海市2023 年可開工建設項目達56 個,預期總投資242.98 億元。
高質量發展金融保險。推出“海洋牧場貸”專屬信貸產品。截至9 月底,省內主要銀行機構累計授信約397.07 億元,貸款金額約379.65 億元。2023 年1—8 月海水養殖保險方面,為617 戶次海水養殖主體提供15.9 億元風險保障,覆蓋存量網箱數量近30%,較往年提高20個百分點。
高水平建設開發平臺。8 個市共成立11 家隸屬于國資委的一級開發平臺,整合本地資源,通過項目對接會等方式,招引中農發集團、廣東省農墾集團、港航集團等專門開辟現代化海洋牧場業務,推動首批項目落實落地。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現代漁業,都離不開種業支撐。在“育種強芯”方面,廣東省著力抓好“三個體系”:
健全現代管理制度體系。推進廣東省水產苗種管理立法,加強水產引種與種苗生產監管力。制定《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發展攻堅行動方案》,科學推進重點項目落實落地。改革種業科研資金管理機制,對全省水產種業項目實行“一張表”管理,精準、穩定支持種業攻關,對種業持續發力。發揮種業科技特派員作用,依托產業需求提升技術、政策推廣力。
優化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謀劃建設“廣東省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搭建統一開放的資源共享平臺。強化水產品種種質資源創制與遺傳育種研究,著力建設水產遺傳育種中心,以及種質資源鑒定評價中心及性狀測試基地。在前期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基礎上,組織編制普查報告,為廣東省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打造“保育繁推”創新發展體系。在空間上突出“集聚”,建設國家現代化海洋牧場(南方)種業基地、種業創新產業園,打造現代化種業產業集群。在產業拓展上突出“聯合發力”,集結全國優秀研發團隊力量開展深遠海養殖重點品種攻關,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攻關基礎平臺。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頭雁”企業,推動“產學研”體系建設和科研成果轉化,合力打造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的“南繁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