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代漢語會話中話語標記“那”的使用十分常見。訪談節目中“那”一般不獨自占據話輪,多出現于話輪之首與話輪之中,分別發揮切換話輪及保持話輪的言語行為功能。同時,“那”在提問與應答序列都可使用,實現切換話題、承接設問、組織語篇及延緩語調的話語組織功能,傳遞有助于信息傳遞與話語理解的程序意義。
【關鍵詞】訪談節目;話語標記;“那”;互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5-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37
作為實詞的“那”在漢語中是表示遠指的指示代詞,與“這”相對。呂叔湘(1985)把“那”的作用分為指示、稱代和承接三類,之后又明確把指示代詞的區別作用歸為一類,其中承接與區別作用便是注意到了“那”在語用層面的意義。方梅、張伯江(1996)提出現代漢語中有把指代詞用作指稱標記的情況,從語用角度對“那”的使用給予更多關注。許家金(2006)指出,話語標記“那(個)”由表遠指的空間指示語“那(個)”虛化而來,形成了開啟話題、轉換話題、思索填詞等話語功能。
隨著語用學的應用與發展,“那”作為指示代詞和連詞在語法意義上的虛化也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劉麗艷、梁敬美、陳琳琳、馬小涵等對“那”作為話語標記的言語行為功能和話語組織功能均有討論,但對其使用情況和功能分析缺乏系統性,且尚未結合訪談節目會話環境有所分析。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互動語言學視角,總結“那”在訪談會話中作為話語標記的使用情況,根據會話序列位置和話輪位置對訪談節目會話中“那”的互動功能進行討論。
本文語料來源于《魯健訪談》已更新的10期視頻節目,總時長4.5小時。《魯健訪談》以高端人物訪談為節目定位,通過對話形式對公共熱點做出縱深解讀,會話參與者均為可流利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漢語母語者,訪談過程中的話語形態與功能貼近當代語言使用趨勢。
一、話語標記“那”及其位置分布
(一)“那”作為話語標記的使用
話語標記(discourse markers)在自然會話中一般呈現以下特點:首先,話語標記語的使用不會增加話語的命題內容,不影響話語的真值條件;其次,話語標記語的使用與說話情景有關,往往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達功能。在訪談節目中,“那么”“所以”等連詞、“其實”“也許”等副詞、“這 (個) ”“那 (個) ”等指示代詞轉變為話語標記的使用十分常見,其本身的指稱、指示或認知功能通常弱化或消失,突出互動及話語組織功能,如:
例1? (載人飛船發射))
01→L:明年打兩發,那您這壓力大不大?
02→R:……對我們來說,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那每一次任務都是一個新的挑戰。那明年呢,我們是連續作戰,我們會不會有這個懈怠,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些方面。
(二) 話語標記“那”的話輪位置
橫向來看,訪談節目中“那”在話輪中出現的位置相對靈活,主要在話輪之首或話輪之中,在自然會話中“那”也可能出現在話輪之尾,情況多為說話人出現停頓放棄話輪,或未完成話語就被打斷,使用頻率極低,在本文收集語料中并未出現。
通過對本文語料進行統計(表1)可知,相比其他話語標記,“那”總體使用頻率較高,在10小時的會話中共出現76次。同時,“那”位于話輪之首的頻率高于位于話輪之中的頻率,占比分別為38.16%和61.84%。
(三) 話語標記“那”的序列位置
縱向來看,話輪(turn)是日常會話的基本組成單位,一般以說話人的沉默為話輪結束的標志,訪談節目由主持人與受訪者不斷切換話輪完成,通常把發起提問的話輪被稱為提問序列,予以回應的話輪被稱為回應序列。訪談節目中,“那”既可以出現在提問序列,也可以出現在回應序列。如例1中對話由問答相鄰對組成,第一句中用“那”作為話題轉折的緩沖,幫助受訪者獲取話語信息,進行提問;第二句受訪人在回應序列通過兩個“那”的使用來組織回應話語。
二、“那”的言語行為功能
(一) 位于話輪之中的“那”:保持話輪
由于訪談會話時間有限,話輪之中的“那”能夠幫助說話人減少被打斷話語的情況出現,避免因未完成表述而放棄話輪。如例2中主持人在話輪開始提到鋼琴公開課的存在,以“對吧”做出尋求回應的姿態,但話語本義未完成,因此在后一句以“那”連接,給聽話人傳達話輪未完成的信號,從而繼續對開設公開課的目的進行提問。在這里“那”仍有回指的意味,指剛才提到的開設公開課這一件事,但主要的言語行為功能仍是維持說話人這一話輪以保證提問完成。
例2? (公益課程)
01→L:包括我看在微博上,你也經常有這種公開課對吧,直接跟大家分享鋼琴的一些經驗。那你到底是想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同樣的,例3中主持人在話題鋪墊時獲得贊同,受訪人隨即表示“會”導致主持人的提問話輪被短暫地打斷,主持人后以“那”作為連接來提示受訪人該話輪并未結束,達到保持話輪完成提問的目的。
例3? (處事策略)
L:但是你太保守、太謹慎的話,也有可能會錯過一些機會。
J:會,[會
03→L:[對吧。那你覺得你自己錯失的最大的機會是什么?
(二) 位于話輪之首的“那”:切換話輪
“那”出現在話輪的起始點通常被用于切換話輪,爭取說話機會。如例(4)主持人跟隨來到受訪人的廠房,由于來到熟悉領域,受訪人表達欲望較為強烈,話輪較長時間保持在受訪人一方。為了引導訪談順利進行,在禮貌原則的基礎上主持人以“那”切入取得話輪進行提問,將話題引導回訪談主題上來。
例4? (介紹廠房)
X:那么這里頭呢就是我們的這個凈化的一個大廳,平時衛星在不同的位置上放著,現在因為我們是整個備份星的測試階段,衛星相對來講比較少……
02→L:那您是什么樣的契機然后和北斗結緣?
三、“那”的話語組織功能
除達到言語行為目的外,作為信息組織和話語修辭手段,話語標記“那”在訪談節目中同時也行使著切換話題、承接設問、組織語篇以及緩和語調的話語組織功能。
(一)切換話題
用于切換話題的“那”與切換話輪的“那”同樣能夠實現開啟新話題的功能,不同之處在于“那”可以出現在話輪之中來切換話題,訪談節目中它通常在提問序列出現,形成“話題A→那→話題B”的模式。借用“那”來結束正在談論的話題A,同時開啟新的話題B,更自然流暢地為主持人提供圍繞訪談主題進行提問的機會。
如例1的提問序列中,前期訪談已經對載人航天飛船發射下一年的工作計劃和任務進行了基本介紹,主持人在這一話輪希望將話題引申到受訪人個人對工作的理解和感受上,在“明年打兩發”之后緊跟著提問“那您這壓力大不大”,兩個短句之間使用“那”來切換話題。可以看出,用于切換話題的“那”往往也含有一定的轉折意義,但更多是一個切換到新話題的信號,用以提示聽話人注意后續主持人提問中的話語信息,盡快且有效地實現話題轉換。
(二)組織語篇
用于組織語篇的“那”常位于話輪之中,前后往往有口語常用語或短暫的停頓,作為篇章連接的手段輔助說話人組織話語。訪談節目中的對話既需要話語的調整,又需要表述的推進。話語標記語的使用服務于說話人的語篇流暢表達,在保留短暫的思考時間,也能維持掌握話輪的主動權,以達到預期的表達效果。
如例1的回應序列中,受訪人連用了兩個“那”作為話頭幫助自己完成較完整的信息傳遞。第一個“那”接續載人航天這件事,說每一次都是挑戰;第二個“那”配合“……呢”引出進一步的壓力,說起受訪人預想的明年的挑戰。這兩個“那”的使用在較長的話語表述中幫助說話人進行思考,對將要說的話進行邏輯調整或信息確認。
(三)承接設問
連接設問的“那”出現頻率較低,大多情況下出現在回應序列。當說話人認為自己將做出的回答與主持人的提問有偏差,或是需要對某一話題進行分情況講述時,會使用“那”來連接前后語句,與“如果”“假設”等設問詞配合完成話語表述,實現連接語流的功能。
如節目中當主持人向籃球運動員受訪人提問“中國籃球隊的制度改革需要多長時間能被大眾接受”時,受訪人緊接著說道:“如果說我們的目標僅僅是為了打進奧運會的話,那我覺得我們相對來說可以,相對來說小改改就能做到。”這一話輪說話人以“如果……那……”的形式進行回應,首先完成了對主持人提問的補充,同時也為自己的回答進行鋪墊,即先假設籃球隊的目標是打進奧運會,再用“那”連接話語來回答主持人上一話輪的提問,使語義表述更加清晰。
(四)延緩語調
伴隨著遠稱指示詞的虛化過程,話語標記語的使用會導致其前后話語在語音、語調和韻律上發生一些相應的調整。如“那”后常常會出現短暫的停頓,達到緩和語氣、調整訪談節奏的效果。
如例3中第三句的“那”出現在提問序列,在談話中受訪人贊同主持人的表述,主持人在此基礎上向受訪人提問其錯過的最大機會是什么。一方面,主持人要引導受訪人對不太愉快的話題進行討論,于是在第一句便做出鋪墊,最終在第四句進行提問,用“那”及緊跟的短暫停頓來緩和語氣,給受訪人留出接收話題的時間;另一方面,第二行與第三行交談雙方話語出現重疊,因此主持人插入“那”來調整節奏,恢復提問話輪。
在回應序列也有緩和語調的用法。當說話人持堅定態度時,會利用“那”來緩和語氣,避免立場表達過于生硬。如節目中主持人以“你覺得中國的話劇會不會越來越小眾化”來詢問受訪人對話劇劇場前景的看法,受訪人堅定認為話劇仍有未來可言,在表達立場時使用“那”來減輕斷言程度,回應為“那不會的”,以此維持對話和諧。
四、訪談節目中“那”的使用動因
受認知地位高低、會話主題要求和會話時間限制的影響,在訪談節目中,“那”常常以非詞匯性話語標記的形式出現,不指示具體的人或事物,幫助會話雙方組織語句,傳遞有助于話語理解的程序意義。
第一,訪談節目中主持人通常在認識地位較低的狀態下進行提問。“空間指示語的這種話語用法其本質是人們在現場會話中的認知狀況在話語組織形式上的投射” ①,即“這”和“那”指示的空間遠近距離映射到認知距離遠近上并在話語組織中體現出來,當說話人對所討論話題的認知程度相比受訪人較低但仍需要保持會話進程時,“那”便會更多地出現在提問序列中發揮緩沖作用。
第二,主持人在訪談過程中需要掌握會話主導權。訪談節目會話相比無主題自由對話有更多內容要求,主持人需要在適當及必要的時候進行引導或插入,保證訪談內容不偏離主題或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因此會話過程中需要使用“那”在較緩和的語調狀態下切換話輪或話題,在禮貌原則的基礎上取回話語權,依據訪談需求完成對話。
第三,訪談節目會話時間有限,快速完成話語理解與信息準確傳遞、促進有效溝通是訪談的核心目的,也是使用話語標記語的原因所在。配合訪談輸出效率與質量要求,雙方需要在簡潔的話語表達中對已知信息和自身話語進行快速調動和合理取舍。因此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常使用沒有語法意義的“那”來幫助聽話人跟上話題,快速獲取關鍵的話語信息,被訪人也會利用“那”來幫助梳理話語信息,更高效地進行觀點輸出。
五、結論
“那”在訪談節目中起到重要的篇章連貫作用,大多時候不參與也不影響語句前后的句法成分構建,只完成一定情景下的語用功能。通過對《魯健訪談》中話語標記“那”的形成及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可知訪談節目中“那”在提問與應答序列都可使用,多出現于話輪之首與話輪之中,在不同位置分別發揮切換話輪及保持話輪的言語行為功能,同時能夠實現切換話題、承接設問、組織語篇及延緩語調的話語組織功能。
此外,同樣作為話語標記的“那”系詞中,“那”和“那個”“那么”使用也存在區別,例如“那”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低于“那么”,在以問答序列為主的訪談節目中使用頻率明顯更高。同時,類似的在語法上無意義、實義上不表示指示的話語標記語頻繁存在于現代漢語書面、口語的使用中,該現象也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頻繁使用無實義的口語詞是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表現,但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話語標記語不影響信息的傳遞與話語的表達,反而使得話輪轉換更加自然,話題切換更加得體,溝通過程更加生動,在語用修辭上有著重要意義。
注釋:
①許家金:《漢語自然會話中話語標記“那(個)”的功能分析》,《語言科學》2008年第1期,第55頁。
參考文獻:
[1]方梅,李先銀,謝心陽.互動語言學與互動視角的漢語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03):1-16.
[2]陳家雋.國內外話語標記研究:回顧與前瞻[J].漢語學習,2018,(05):67-76.
[3]樂耀.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J].當代語言學,2017,19(02):246-271.
[4]賈智勇.指示代詞的認知心理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06):19-21.
[5]許家金.漢語自然會話中話語標記“那(個)”的功能分析[J].語言科學,2008,(01):49-57.
[6]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7]方梅.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J].中國語文,2000,(05):459-470+480.
[8]曹秀玲.漢語“這/那”不對稱性的語篇考察[J].漢語學習,2000,(04):7-11.
作者簡介:
楊曉蕓,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中外語言與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