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文

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制造企業要占據主動地位,必須重視成本管理,實現降本增效。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按照市場發展規律組織經濟活動,是提升制造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還處于粗放階段。在運營管理方面,很多制造企業還存在成本管理問題,這不僅不利于制造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文章從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特點入手,探討制造企業強化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目前制造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有效的創新策略。
市場經濟環境下,制造企業以盈利為最終目的,而成本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環節,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現階段,制造企業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同時逐漸提高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為了應對競爭,制造企業要提高對成本管理的重視度,構建完善的成本管理體系,通過多元化手段嚴格控制企業運行成本,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市場經濟決定了企業應該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必須充分降低企業成本,落實各項成本管理措施。在市場價格體系逐漸透明的情況下,制造企業產品價格相對穩定,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各類成本決定了企業的效益。強化成本管理,采用科學完善的成本管理措施,能夠切實降低企業各環節運營成本,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制造企業的競爭已逐漸從質量競爭轉移到價格競爭上。對同類產品而言,不同企業的設計模式、生產工藝以及管理手段不同,因此成本差異較大。在同類產品競爭中,成本較低的產品往往有更大的價格浮動空間,在市場競爭中能夠掌握更大的話語權,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另外,強化成本管理,降低產品的成本,能提升企業效益,加大對服務、管理的投入力度,進而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產品附加價值,這對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相關數據獲取環節存在缺陷,導致數據信息不夠完整、準確,不能為企業成本管控提供可靠參考。
第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忽視預算結果,未嚴格按照預算計劃執行,導致企業超預算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預算控制效果。這主要是因為部分制造企業未建立完善的預算控制體系,缺乏數據處理存儲中心,且全面預算管控意識不強。
當前,我國開啟了信息化發展新征程,越來越多先進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各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制造企業可以此為基礎進行智能化轉型。但當前很多制造企業并未真正意識到信息化建設對成本管控的影響,依舊沿用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大數據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是提升企業成本管理質效的重要基礎,但一些企業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忽視了對大數據的運用,仍然采用傳統成本管理模式,不僅整體工作效率偏低,還容易出現各類失誤,導致無法掌握準確的成本數據,也無法挖掘數據背后的規律,影響企業成本管理效果。
第一,缺乏系統規劃。一些制造企業在成本管理過程中,未分析自身成本結構,成本費用發生前系統規劃不足,無法從源頭上控制成本,僅僅壓縮固有成本,導致成本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價值鏈分析不足。很多管理者將成本管理視為企業內部管理活動,但實際上企業處于復雜的產業鏈中,產業鏈又牽扯價值鏈。如果不能從全局角度出發,分析制造企業所處價值鏈,則會導致成本管理工作收效甚微,無法為企業帶來成本優勢。
第三,戰略視野缺失。很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沒有綜合分析市場發展規律、消費者需求等。盡管企業成本下降,但產品、服務質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企業制定的成本管理措施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這會導致企業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力,甚至被市場淘汰。
在企業成本管理過程中,進行成本核算能夠使企業各項成本支出一目了然,也能夠為成本控制提供有效依據。成本核算系統的功能決定了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當前很多制造企業成本核算系統滯后,無法準確核算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成本等,且成本核算范圍過于狹窄,無法展現成本核算工作的價值。雖然成本核算是財務管理體系下的關鍵內容,但并非財務部門的專屬工作,必須實現各部門、各崗位協同。一些制造企業在開展成本核算工作前,未及時更新成本核算知識,沿用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但很多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已無法滿足新時期企業成本管理需求,導致成本管理工作嚴重滯后。在企業成本核算系統中,由于崗位設置不合理,對人員的協調、控制、監督不到位,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無法發揮成本核算的作用。
在制造企業成本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高各項工作的效率,各個部門、崗位需要積極配合,而構建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是企業內部形成管理合力的關鍵,要利用有效的激勵手段讓員工主動參與成本管控工作。但目前很多制造企業成本管控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激勵措施單一滯后,無法激發員工參與熱情,導致員工對成本管理存在倦怠、懈怠、消極等不良情緒,這會對企業成本管理工作開展造成不利影響。另外,部分制造企業雖然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激勵制度,但對考核工作并不重視,認為考核與提升企業經濟效益關系不大,成本管理考核制度成為一紙空談,相關制度無法落地。具體而言,當前部分制造企業未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無法準確把控企業各環節成本管控情況,不能制定針對性的激勵措施,僅僅發揮檢查的作用。
第一,應該組建專業的預算編審團隊,明確團隊各成員分工,嚴格按照預算編制、審核工作標準開展工作,全面落實各項預算管理工作。
第二,應進一步規范企業預算控制流程,擴大預算管理的覆蓋范圍,提高企業的成本控制效率。例如,在制造企業銷售產品與收款過程中,成本預算控制應包括調查核實購買者信用狀況、是否開具發票等,保證預算計劃的全面性。
第三,企業應該設置獨立的審計部門,有效監督預算執行情況,為企業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保證成本控制成效。
第一,制造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建設,引入ERP 系統,消除“信息孤島”帶來的管理弊端,實現企業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切實提升企業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先進的成本管理系統能夠動態收集各類有價值的信息,為企業成本決策提供依據,保證成本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可靠性。
第二,發揮信息化成本管理系統在庫存管理的優勢,解決當前企業庫存管理問題。根據庫存產品價值的大小、使用頻率、資金占用比例等,采用差異化管理模式,提高庫存管理的質量,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第一,強化成本管理,企業管理者要形成系統思維,從全局出發,找出各成本因素之間的關聯,采取多元化的管控措施,從源頭上控制成本。將成本管理滲透到企業生產運營各環節,降低整個系統的成本,提升產品與服務競爭力,提升企業價值。堅持事前事后相結合的成本管理原則,做好現實規劃,從產品研發入手,做好整體戰略布局。
第二,落實價值鏈分析。在制定成本管理戰略的過程中,應該對整個價值鏈進行分析,包括企業內部價值鏈、行業價值鏈及競爭對手價值鏈。同時,認真梳理企業各環節工作,優化工作流程。要將上下游優勢產業與自身價值對接,通過并購、轉變生產經營模式等方式,提高自身競爭力。
第三,企業應從戰略角度出發,改變壓縮固有成本的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將資源放到核心領域,掌握產品的生命周期,注重產品創新、服務革新等工作,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制造企業需要建立先進的成本核算體系,集中分析與處理各類成本數據信息,以便及時掌握企業各環節的成本結構,采取有效的管理對策,保證成本管理工作成效。成本核算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并不只是財務部門的職責。企業可以在各部門設置成本核算人員,定期組織其學習先進的成本核算理論,掌握先進的成本核算手段,保證成本核算結果的準確性。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必須加強成本管理,采用目標成本法,細化分解成本管理目標,并分配給具體部門和崗位。例如,企業銷售部門、研發部門在開始產品研發設計之前,應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堅持“以銷定產”,確保產品適應市場,同時控制各種成本影響因素。另外,優化企業成本核算系統功能,建立嚴格的執行標準,通過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時掌握各部門信息,實現信息共享、操作標準、流程規范,讓成本管理更加精準。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考核激勵機制有利于提升企業成本管理成效。完善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能夠明確各部門、各崗位分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在企業內部形成合力,推動成本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第一,應該根據制造企業實際情況,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綜合評價各環節成本管理工作,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檢查成本管理制度執行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調整成本管理中的不足。
第二,構建健全的激勵制度。激勵制度能夠激發員工工作熱情,因此制造企業必須構建全面的成本管理激勵制度,同時靈活調整激勵強度、力度,確保激勵制度起到約束員工行為、激發員工積極性的作用,助力成本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第三,保證制度落地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企業要跟蹤把控激勵制度落實情況,以“不疏漏、不拖時、不推諉、不打折”作為指導思想,真正發揮激勵制度的作用,讓全體員工積極參與企業成本管理工作,為企業經濟效益提升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制造企業作為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重要的經濟主體,其面臨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而成本競爭是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問題。因此,制造企業要認識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構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統,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從戰略角度出發優化成本管理體系,落實成本管理考核與激勵工作,切實提升成本管理成效,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制造業蓬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