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興,李溢華,張羽豐
(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職業教育中心 湖南 郴州 423500)
中職學生正處于身體、心理、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快速發展轉化階段,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對其將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對該群體的青春期心理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
文章以桂東縣職業教育中心為例,探討邊遠山區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現狀,通過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問題及其原因等方面進行調查和分析,揭示其心理現狀的特點和規律,并為個體和社會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干預措施,以推動中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青春期是生命中的一個特殊時期,青春期意味著個體從兒童向成年人轉化,身體和心理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青春期心理問題也隨之呈現。學生此階段正處于身份認同階段,即個體在尋找自我、確定自我身份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認同危機和不安全感等問題;而且,青春期學生的情感體驗更為強烈,愛恨情感更加復雜,往往容易出現情感問題和心理壓力;再加上青春期個體行為更加沖動和冒險,可能會出現違規和不良行為等問題。中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往往面臨著來自學業和生活方面的壓力和挑戰,導致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
中職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四種:第一,學習壓力型。中職學生由于學科難度較大,競爭激烈等原因,常常感到學習壓力過大,出現焦慮、抑郁等問題。第二,家庭環境型。本文中的中職學生來自邊遠山區,家庭經濟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家庭環境不佳可能引發其心理問題。第三,人際關系問題型。中職學生處在成長轉型期,與家人和同伴的關系更加緊密,人際關系問題如欺凌、排斥等可能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第四,自我認知問題型。中職學生可能缺乏足夠的自我認知和自信心,意識到自己身份和價值的不足等也會造成其心理問題。
邊遠山區因教育資源和政策支持不足,中職學生往往面臨更為復雜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常常表現為憂慮和抑郁。由于他們承受的學習壓力大以及家庭背景差等,這種消極情緒極易出現。第二,學生易感到自卑,并缺乏自我調節能力。邊遠山區中職學生由于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相對較少,表現為自信心缺乏和自我調節能力不足,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心理健康的問題產生。第三,教育環境問題。邊遠山區中職學校的教育資源不足,師資力量不夠,這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需要關注邊遠山區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善其現狀。
桂東縣職業教育中心是一所專注于培養中等職業教育人才的學校,學校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學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其次,學校地處桂東縣偏遠山區,地理位置偏遠,教育資源和政策支持不足,這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因此,學校應該采取措施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并積極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政策支持,以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學校整體發展水平。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桂東縣職業教育中心的邊遠山區中職生。首先,文章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隨機抽取兩個年級作為研究對象,每個年級約750 人,總計約1500 人。為了適應研究問題,筆者設計了一份適合本研究的問卷,并對其進行了專家論證和前期試填。隨后,分發問卷給樣本學生,并要求如實填寫,以確保問卷有效性和可靠性。收集問卷,整理數據,包括排查和處理缺失值和異常值等情況。使用SPSS 軟件分析數據,并解釋統計結果。此外,通過訪談方式進行研究數據采集。首先對樣本進行篩選和分組,然后向被篩選出的對象發放問卷。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深度訪談,以了解被訪者的具體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這將有助于完善問卷結果,并補充和修正數據。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的研究倫理原則,以保護被訪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從而保證所收集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同時,注重溝通和交流,確保樣本能主動參與到研究中來,并發揮其作用。
此次調查研究了來自桂東縣職業教育中心的1594 名中職學生,其中男生871 人,女生723 人。這些學生的年齡在16-19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7.6 歲。通過對家庭結構進行分類,發現樣本中有60.5%的學生是獨生子女。調查結果顯示(表1),在這些學生中,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總發生率為25.6%。這些問題涵蓋了抑郁、焦慮、注意力問題、物質使用問題、反叛行為等不同維度。此外,青少年生活事件的發生率達到了86.9%,其中包括家庭事件、消極事件和社會事件。這表明,邊遠山區的中職學生在青春期面臨著諸多心理壓力和困擾。
表1
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的性別、家庭結構和學習成績等因素對邊遠山區中職學生心理現狀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女生和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總得分偏高,而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較少出現心理問題;其次,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經濟狀況、社會支持和個體心理健康等多個因素對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家庭經濟狀況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預測能力最強。
通過對邊遠山區中職學生的青春期心理問題及其相關變量進行分析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家庭結構與青春期心理問題存在一定的關系。系數分析結果顯示,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的青春期心理問題得分明顯偏高。進一步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也表明,家庭中獨生子女的比例越高,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問題得分越高。其次,學習成績與青春期心理問題呈負相關。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相對不容易出現青春期心理問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學習成績對青春期心理問題有獨立的預測作用,學習成績越好的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得分越低。第三,性別也與青春期心理問題相關。女生的青春期心理問題得分相對男生偏高。多元回歸分析結果也表明,與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出現青春期心理問題。最后,生活事件是預測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最有效變量之一。生活事件的發生率對青春期心理問題產生重要影響。此外,社會支持和個體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影響青春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邊遠山區中職學生的青春期心理問題與家庭結構、學習成績、性別和生活事件等變量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這些發現為進一步研究和采取相應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調查結果顯示,邊遠山區中職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生活事件壓力。其中,抑郁、焦慮、注意力問題、反叛行為等問題得分較高,且生活事件發生率也比較高。此外,家庭結構、學習成績、性別和生活事件等變量與青春期心理問題存在相關性。基于對邊遠山區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現狀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①根據邊遠山區中職學生在青春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和困擾,可以看出這些問題與其所處的環境生活質量、教育水平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相關部門需探索并積極實施心理健康干預措施,以提高這些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針對邊遠山區中職學生的心理現狀,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宣傳、知識普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來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其次,建立心理咨詢服務也是一項重要舉措。學校和社區應該建立心理咨詢服務,以幫助邊遠山區中職學生更好地應對青春期的心理問題。為此,學校可通過招聘專業心理咨詢師或者引進當地醫院的心理醫師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服務。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應用,能有效提升邊遠山區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②生活事件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生活事件的發生與青春期心理問題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在邊遠山區,一些學生可能面臨家庭變故、人際關系不良等生活事件的困擾,而這些事件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為了減輕學生的生活壓力,相關部門需要加強社會支持和幫助。首先,加強家校合作是必要的。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因此需要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加強家校溝通和協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心理健康。其次,重視評價干預效果。在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時,應及時評價干預效果,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同樣需要考慮到當地文化和社會背景等因素,制訂出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特別是針對邊遠山區中職學生的心理干預。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更好地應對青少年面臨的心理發展問題,并為他們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幫助。
③本研究發現,在家庭結構、學習成績、性別和生活事件等因素中,獨生子女、女性、學習成績較差和生活事件頻繁的學生更容易出現青春期心理問題。這些結果可為制訂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首先,本研究的樣本來自桂東縣職業教育中心的學生,不具備足夠的代表性。盡管在樣本選擇過程中做出了嚴格的篩選,但仍難以避免樣本選擇偏誤的影響。因此,建議今后的研究中增加樣本的多樣性和數量,提高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其次,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難以深入挖掘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案。由于心理問題涉及個體、家庭、社會等多個層面,因此建議今后的研究中采用更多元化和綜合化的研究方法,例如混合研究或質性研究,以獲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最后,本研究僅探討了邊遠山區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相關因素,并未進行干預措施的研究。因此,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索具體的干預措施,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邊遠山區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一些有價值的結果,但仍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研究設計,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