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2023年11月16日,中美兩國元首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會晤,就雙邊與事關世界和平發展的重大議題進行深入溝通。此次會晤距離2022年11月14日中美元首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會晤剛好時隔一年。這一年里,中美關系經歷了自正常化以來的歷史低谷,但也展現出非凡的韌性。
2023年2月初,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沒過去多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稱即將啟程訪華。然而,隨著中國民用科考飛艇被美國擊落,布林肯“推遲”了行程,美國政府高官與國會兩黨議員恣意渲染中國飛艇在美國大陸上空漂浮的“威脅意義”,帶動美國國內反華情緒持續高漲。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則相繼對美國的過度反應提出嚴正交涉,保留使用必要手段處置類似情況的權利。“氣球事件”讓中美關系在尚未完全回暖的狀態下跌回冰點。
在中美關系自建交以來的發展歷程中,類似意外突發事件并不鮮見。“氣球事件”所引發的風波能在極短時間內破壞來之不易的止跌企穩氛圍,并將雙方對立情緒推至新高,充分暴露了兩國關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美國蓋洛普公司當時公布的民調顯示,美國成年人對華好感度在“氣球事件”后驟降至15%,創歷史最低。中國國內對于美國的憤懣與不滿同樣陡增。
“氣球事件”發生后,美國繼續采取損害中國利益和尊嚴的行動,包括:允許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過境”竄美,炒作所謂中方“跨境執法”問題,持續將中國企業納入實體清單,進一步收緊對華技術出口,等等。過去幾年由幕后逐步走上反華臺前的美國國會在涉華問題上變得更加主動:在時任眾議長麥卡錫主導下,“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設立;參眾兩院密集召開涉華主題聽證會,眾議院甚至在3月1日同時推出多達12項涉華法案。華盛頓之外,美國多州開始推行禁止中國公民在當地購房買地的歧視性政策或法律。面對來自美國的各類施壓手段,中國依據《反間諜法》《對外關系法》《禁止出口限制技術目錄》等展開反制。
中美關系經歷著自建交以來的嚴重低落時刻,國際社會的擔憂隨之加劇。在許多人眼中,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與軍事大國之間的關系已經陷入惡性循環,溝通與釋疑機制的缺失加速了這一循環。
中美在2023年春的一系列負面互動意味著雙邊關系鐘擺正在越過某個節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緩解緊張刻不容緩。在兩國關系惡化造成的“緊繃”氛圍下,如何回歸“巴厘島共識”,重啟穩定和改善關系的步伐,考驗著雙方政治智慧。4月21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中美經濟關系發表講話。與美國國內甚囂塵上的“脫鉤”論調不同,耶倫闡明了與中國深化商業聯系的積極理由,呼吁構建建設性的經濟關系:“我們相信,世界足夠大,能同時容下我們兩國。中國和美國能夠并且應當找到共處和共享全球繁榮之道。”耶倫的表態呼應了中方在巴厘島會晤中提出的關鍵原則。4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受70多位駐華大使遞交的國書,其中包括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在例行記者會上多次重申,中國始終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看待和發展中美關系。
5月起,中美高官之間的溝通頻率明顯提升。這些互動的內容包含雙邊關系的大部分關鍵領域,有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貿易代表戴琪等人就經貿議題的對話,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維也納就戰略和軍事安全問題進行的探討,也有兩國特使就氣候變化問題展開的協調。6月以來,美國官員、前政要密集訪華,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先后會見了布林肯、耶倫、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和前國務卿基辛格、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等美方來客。雙方在漸進式的接觸中明確了各自立場,持續發出相向而行穩定和改善彼此關系的信號。
中美民間往來也在悄然恢復。2023年3月,當中美關系仍籠罩在“氣球事件”陰影之中時,數十位美國企業高管和高校智庫學者借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機走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與中國同行展開交流。在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隨后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中,59%的受訪者認可中國經濟復蘇勢頭。8月,長期在雙邊關系中發揮橋梁作用的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在創設50周年之際組團來華調研。隨著兩國航班數量的逐步恢復,各類中美學術對話明顯增多。
舊金山會晤進一步探討了中美兩個大國的正確相處之道,進一步明確了中美共同肩負的大國責任,形成了面向未來的“舊金山愿景”,與巴厘島會晤一道為兩國關系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然而,考慮到雙方合作面總體收窄、沖突點逐步增多以及互疑程度仍重等客觀事實,加之美國即將進入2024大選年,人們仍以審慎目光看待中美關系,穩定和發展中美關系仍需雙方繼續相向而行付出艱苦努力。
首先是如何推動“舊金山愿景”落地。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已開展多年,雙方幾乎在所有雙多邊議題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如果無法在潛在合作領域超越分歧,突出共同利益,那么落實元首會晤精神就無從談起,而“超越分歧”本身又極具挑戰性。
其次是兩國能否再次承受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歷經40余年考驗,中美曾共同直面諸多問題,深知誠意和能力是妥善處理這些問題的關鍵。維系穩定健康的中美關系要進行系統、全面且持續的“全過程管理”,這包括在遭遇“意外”時雙方都能從大局出發,尊重事實,保持理性。
再就是美方必須尊重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美國不斷推進“以臺制華”戰略,國會炒作各類涉臺議案,美國戰略界將烏克蘭危機與臺海問題相提并論并借此鼓吹“加速武裝臺灣”,令美國官方“一個中國政策未變”的表述格外蒼白,持續磨損著中美互信根基。
2023年的中美關系從低谷起步,逐步回歸穩定軌道,站在新的起點。兩國將長期處于相互調適的進程中,能否在一次又一次互動中邁向更為成熟的雙邊關系?這仍是個疑問。中國駐美大使謝鋒2023年11月21日在美國中國總商會(CGCC)芝加哥分會年會上發表演講指出,“通往舊金山殊為不易,但舊金山不是終點站”。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