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吉社:觀察美國的“印太戰略”,要“印”和“太”兼而統之地看,不能只顧了“太”而忽略了“印”。在美國的主觀意愿里,是要把印度納入遏華戰略的,讓其充分參與,這是美國“印太戰略”跨越廣闊地理范圍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我們看到,美軍“印太司令部”的“轄區”最東到了美國西海岸,最西到了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群島,加之美國也在積極拉攏中亞國家和蒙古國,其“形塑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的意圖就躍然紙上了。為此,美國一方面大肆吹捧印度,夸大其發展潛力,給印度貼上“世界最大民主國家”“未來新興發展中國家樞紐”“全球南方領導者”標簽,一則爭取印度合作,二則引導其同中國自主競爭;另一方面通過鼓勵供應鏈遷移、提供先進武器裝備和關鍵技術,支持印度構建從東南亞經南亞到中東的“經濟走廊”,盡量配合、滿足印度的戰略需求,使得印度更加具備相對于中國的參照意義。但是,印度和美國畢竟國情不同,戰略目標和重心也不完全一致。印度更多還是希望發展自強,有自己的盤算,而不是被某國當作針對另一國的工具。所以,美印的相互借重和合作究竟能夠達到什么程度,恐怕也是有天花板的。
林民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印太”這個概念,具有地理和地緣政治雙重意義,印度戰略界早有討論。莫迪在其第一個總理任期內,專注于國內改革和控局,對外交往相對平衡,但2019年其第二任期開始后,看到全球大國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就對內外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對內依托執政的印人黨及自己的“后援團”國民志愿服務團(RSS)變得更加民族主義,對外則更加親美,開始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2023年6月莫迪對美國的訪問顯著促進了美印防務合作,是個標志性的事件。2024年的印度“共和國日”將邀請拜登當“主賓”,此前2015年印度曾邀請奧巴馬當“主賓”。
印度與美國的“防務互通”“情報聯通”已經達到相當程度。根據2023年6月莫迪訪美期間及其后印美簽署的一系列防務合作協議,美國將與印度合作生產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印度大量購買“死神”無人機,增強情報搜集能力;印度向美軍開放三個軍事基地用于艦艇補給和維修,另兩個QUAD成員日本、澳大利亞也可共同使用;美印成立“防衛加速生態體系”,促進國防科技聯合創新。印度甚至向美軍開放了靠近馬六甲海峽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上的軍事后勤補給設施。作為回報,印度海軍可以進入美軍迭戈加西亞基地與美方開展共同訓練。從這些互惠安排看,印度現在基本享有了美國盟友才能享有的安全防務便利。我認為這不是短期策略性變化,而是戰略性變化。
那么,美國對印度的戰略訴求到底是什么呢?近年,美國為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加速從中東戰略撤退,減少對中東地區安全的承諾。但美國不希望把“真空”留給伊斯蘭勢力和俄羅斯、中國,有意扶植印度成為南亞和印度洋甚至中東板塊的“首要力量”,發揮“區域支柱”作用。

2023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里出席印度獨立日活動。
美國現如今對印度的戰略意圖和角色認知也發生了很大轉變。美國對迭戈加西亞基地的租借將于2036年到期,十多年前曾在印度洋上積極尋找替代基地,為此找過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但這些國家試圖與美國搞防務合作的苗頭都被印度壓了下去,當時美國是把印度當作“有地區霸主野心的國家”來看待的?,F在美國已經不再這么看印度了,也放棄了在印度洋上建立替代基地的想法,轉而著力經營與印度共同對付中國的戰略,本質上是想拉上印度,增加對中國的長期戰略消耗。過去美國也是不喜歡莫迪的,曾經因人權與宗教問題禁止莫迪入境美國,現在則把他捧為座上賓,還兩次安排他訪美期間到國會演講。對于印度安全部門近期越境在加拿大殺害一名錫克教宗教領袖這件事也是試圖裝聾作啞敷衍處理,完全是在搞“雙重標準”。美國對印度的戰略訴求與莫迪政府的右翼化趨勢和把印度發展成為全球大國的雄心相吻合,雙方的戰略合流自然就會發生。
當然,印度與美國的防務合作是有天花板的,印度對美國仍有較強戒備心理,還沒有成為同盟。比如在美日印澳四國的聯合演習中,印度海軍的電子通訊信號不與美日澳相聯通,陸軍的演習規模也控制在較小范圍內,空軍演習更談不上具有“互操作性”。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或多或少還在顧忌中、俄的反應,同時也要給自己留下靈活空間。印俄之間有長期的武器貿易關系,俄方向印度提供裝備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求印度的武器裝備不得與美國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