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順正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會員
美國《防務新聞》2023年10月28日報道,美軍正在研制一款當量更大、專門針對地下加固目標的核航彈B61-13,以使美國有更多選項來打擊“更大范圍內的軍事目標”。
在美國的核武庫中,除了陸基和潛射洲際導彈攜帶的核彈頭外,空軍還保留了部分可以由戰機空投的B61系列核炸彈。B61核彈的零部件生產始于1966年10月,1968年1月開始全規模生產,現已衍生出多個型號。基本型B61核彈重約317.5千克,從頂端到尾翼長3.6米,直徑0.33米,其修長的外形非常適合飛機外掛。B61一般由頭錐、彈頭中心部件、彈尾部件、尾翼等四個主要部分組成。頭錐部分包括一套雙通道雷達引信機和兩套壓電觸地引信,以及減輕沖擊的緩沖材料。彈頭中心部件的硬殼內主要是熱核裝置,由聚亞安醞添充物密封在彈殼內,可在墜落時起到緩震作用。彈尾部件包括啟動控制和引信選擇開關、密碼輸入盤,以及在自由墜落中起到穩定作用的姿控火箭。尾翼部分包括彈翼、降落傘及其釋放裝置。B61投彈方式有多種,包括自由下落空中爆炸、減速空中爆炸、自由下落地表爆炸,以及從飛行高度低到50英尺的轟炸機上投擲“俯沖”爆炸。
此次計劃研制的B61-13并非制造全新核彈。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的核武器專家透露,B61-13將采用與B61-7相同的核彈部分,并配備與B61-12類似的外殼和尾部套件。其中,B61-7于1985~1990年間生產,是一種當量可調的重力核炸彈,爆炸當量最大為36萬噸TNT,可由B-52和B-2轟炸機攜帶。B61-12是目前B61系列中的最新型號,重量700千克,長度4米,改進重點在于增加自旋火箭和安全與保險裝置、安裝全新的精確制導尾翼組件和新型制導系統,圓概率誤差號稱不超過30米,其戰斗部有四種可選的爆炸當量:0.3千噸、1.5千噸、10千噸和50千噸。
地下空間用于軍事已有很長歷史,直至今日依然擁有獨特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為了應對精確打擊,各國普遍對高價值軍事目標進行“深埋大藏”。早年間的統計顯示,全球有一萬余處隱蔽在地下的軍事設施,其中1000多處是洲際導彈發射井、指揮與控制中心、核生化武器生產與儲存設施等。在此次烏克蘭危機中,烏軍的地下設施對遲滯俄軍進攻起到顯著作用,最著名的就是在馬里烏波爾亞速鋼廠之戰中被充分使用的地下空間。該地下空間深度至少有25米,共六層,還有長達24公里的隧道和數十個出入口,可抗核打擊。在俄軍用各種武器摧毀了大量鋼廠地面設施后,烏軍仍有2000多人固守在鋼廠內與俄軍對抗,雖以失敗告終,但俄軍到最后也沒能攻入鋼廠地下。
可以看出,應對地下加固目標必是未來戰爭重點。其實,美軍早已裝備了鉆地核彈,如由B61-7改進而成的B61-11,號稱“地堡毀滅者”,其當量不可調,配備了加固的外殼和堅固的錐形頭、延遲引信和尾部助推火箭發動機,可以深入地下深處再引爆。B61-12同樣具有鉆地能力,能利用彈頭最前端的圓錐形鋼體和彈體下落時的動能穿透地面防護層,待引信內的壓力傳感器測量進入到地下一定深度后,觸發電路開始工作引爆核彈。有分析指出,這兩種核彈的鉆地效果還是不能令美軍滿意,因而結合了B61-7威力與B61-12精度的B61-13可能成為新一代“地堡毀滅者”。
B61-13的研發同美國國內政治博弈有關。按照規劃,B61-13核炸彈將取代B61-7、B83-1等老式核炸彈,其中B83-1是美國核武庫中威力最大的型號,爆炸當量超過120萬噸TNT。奧巴馬政府曾宣布將銷毀全部B83-1核炸彈,但特朗普上臺后推翻了這一決定。拜登政府試圖再次退役所有B83-1,但遭到共和黨議員們的強烈反對。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發能部分取代B83-1打擊地下加固目標的B61-13有助于爭取共和黨方面的支持。
此次美國軍方和媒體幾乎都毫不掩飾地明言研制B61-13新型核炸彈是為了應對中國與俄羅斯的“威脅”。美軍官員宣稱:“正如戰略態勢委員會最近指出的那樣,中國和俄羅斯正在進行全面的軍備競賽,美國則在原地踏步。這要求我們的威懾態勢發生巨大轉變,而不是漸進式調整。”五角大樓表示,建造新型核武器的決定是根據《2022年核態勢評估》所展現的“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美軍需要對其核力量進行現代化改造,以適當威懾其兩個主要核武器競爭對手——中國和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