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鼎熙
全要素生產率由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于1942年提出,是全部生產要素投入不變條件下,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技術進步或者創新等“難以衡量”的因素效率提升產生的額外經濟增長,也就是產生“1+1>2”的效果。也可以說,全要素生產率是一個國家運行的效率,已越來越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美國等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也低于日本、韓國。美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全球領先,亞洲國家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總體大幅低于美國。最新佩恩表10.01版顯示,2019年亞洲國家僅有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全要素生產率達到美國的60%以上,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為美國的59.6%、49%和44.7%,印度和蒙古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為美國的44.3%和32%。
改革開放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大部分年份都低于美國。改革開放后,生產力得到大幅解放,全要素生產率也隨之提升。1978~2011年的大多數年份里,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高于美國,2012年開始,又低于美國,此后的2013、2014、2016年出現一定程度反彈,但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美國同期則保持平穩的增長率。最新佩恩表10.01版顯示,2019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相當于美國的40%。回顧日韓歷史,1980年,日本基本完成工業化時,全要素生產率超過美國的80%,1991年,韓國在此發展階段時,全要素生產率為美國的60%,這兩個數值是日韓追趕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峰值。如果延續目前中美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到2035年,也就是黨的二十大確定的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候,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美國的追趕,將遠低于日韓在1980年和1991年的水平,與高質量發展顯然不匹配,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無論在量和質方面都有提升空間。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8億人,基礎設施投資以及資本等要素對推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下降,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驅動,由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更多通過制度建設、科技創新等釋放要素活力,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亞洲國家同我國山水相連,是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合作伙伴,至少有三方面優勢。
一是科技創新突出。亞洲已成為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轉移重要目的地,東亞成為全球研發和創新密集區。清華大學聯合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指數2022》中,排名前20的城市中亞洲城市數量增至六個,并且亞洲城市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表現突出,在可再生能源技術有效發明專利存量前十的城市(都市圈)中占七席。據華東師范大學最新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指數2022》評估,綜合排名前100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有29個在亞太地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不久前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2023》顯示,全球前五大科技集群均位于東亞地區,過去十年,中國和印尼、印度、越南、菲律賓、土耳其、伊朗成為GII排行榜上攀升最快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研發支出已經恢復或超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人力資本豐富。亞洲國家中,南亞、東南亞人口相對年輕,勞動力市場靈活。全球化智庫(CCG)2022年11月發布的《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發展報告(2022)》顯示,世界主要國家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國家中,韓國、新加坡、日本、以色列、中國等五個亞洲國家榜上有名,與歐美平分秋色,中國、印度、日本分列人才規模的第一、第三和第四。新加坡和韓國在人才質量指數排名中居前兩位,世界人才中心正在從歐美向亞洲擴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2023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多個亞洲國家參加進博會國家展。
三是域內經貿聯系密切。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2023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亞太域內貿易占地區貿易總額的58.2%,域內服務貿易占地區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為45%左右,地區金融一體化穩步發展,2021年域內跨境銀行存貸款流入比例達38%。2023年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生效,標志著涵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區域貿易自由化進入一個新階段,地區經濟體在數字互聯互通、環境、國際仲裁等方面將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未來五年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追求發展是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目標,我們應加大與周邊國家合作,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
中國應繼續同亞洲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發展倡議更好落地生根。積極參與區域制度性合作與創新,高質量參加區域一體化組織。積極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全面實施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應促進我與亞洲國家人才流動,吸引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引進通道。鼓勵亞洲國家更多學生來華就讀,積極接納優秀畢業生在華就業。
同時,中國應穩步擴大金融、貿易、物流、信息服務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特別是與亞洲國家開展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之間的交流,推動形成大市場。大力促進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發揮好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先行先試和引領作用,提升跨境電子貿易水平。加強供應鏈合作,讓中國大市場成為與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共享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