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博?范炳健
2023年9月,美國國防部回應2022財年、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要求,發布了《太空政策審查與衛星保護戰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闡述了國防部為保護美國家太空利益而采取的行動路線,體現了“多措并舉,綜合威懾”的特征。美國防部負責太空政策的助理國防部長約翰·普拉姆稱,該《報告》“是迄今為止對我們保護太空國家安全利益的措施最清晰、最全面的公開表述”。
《報告》回顧了2020年以來美國先后出臺的頂層國家戰略和面向太空的戰略,包括《2020年國防太空戰略》《2021年美國太空優先事項框架》《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及《2022年國防戰略》,分析了國家戰略目標要求及太空對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價值,凸顯了太空與國家安全利益的關系。
一是《2020年國防太空戰略》和《2021年美國太空優先事項框架》提出了與太空相關的國家安全目標,包括:利用太空塑造有利的戰略環境,捍衛國家安全利益免受日益增長的太空威脅,構建太空綜合軍事優勢,全力推動軍事太空力量深度融入各層級聯合作戰。二是《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明確了天基信息系統服務對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強調提高太空架構彈性對提升聯合部隊全域作戰的可信度至關重要。三是《2022年國防戰略》確立了阻止對美國及盟友伙伴的戰略攻擊、建立有彈性的聯合部隊和國防生態系統等四個最高級別優先事項。上述優先事項都依賴于美國在太空開展行動的能力,因此太空是綜合威懾的關鍵節點,也是支撐國家戰略的基石。
《報告》延續美太空威脅評估等官方報告的一貫做法,持續炒作競爭對手太空能力建設。《報告》指出,美國及其盟友開展太空行動面臨日益增長的太空威脅,主要來自中國和俄羅斯。《報告》認為,中國和俄羅斯兩國都在開發、測試和部署反太空系統,旨在削弱或拒止美國天基服務系統,將嚴重影響美國全域作戰的軍事效能。
《報告》通過渲染抹黑中俄的太空能力建設,認為美盟的競爭優勢將因此受到挑戰。《報告》指出,中俄分別在2015年組建了戰略支援部隊和獨立的太空部隊,為太空軍事行動奠定了組織基礎;并稱中俄都在大力發展反太空能力,擁用可逆和不可逆的衛星攻擊手段,包括太空電子戰裝備、地面激光系統、網絡戰裝備和直升式反衛星裝備。在抹黑中俄太空能力的同時,《報告》還站在太空治理角度,稱中俄提出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草案)是“虛假主張”,“有缺陷、不可核查、不可執行的”。
《報告》稱為威懾和反擊對美盟友太空行動的威脅,美國防部為2024財年太空預算申請了333億美元,這也創造了美對太空領域經費申請的最高投資額。投資方向在威脅應對上,體現了攻防并舉的特點,涉及三大方面:建設彈性太空架構、加強太空域感知、保護聯合部隊。
其中,建設彈性太空架構旨在系統設計、采辦和使用的所有階段考慮與盟友的互操作性,優先考慮天基服務的經濟可承受能力、持續作戰能力和從中斷快速恢復的能力,將導彈預警和導彈跟蹤(MW/MT)能力作為彈性設計方法重新開發的第一個能力領域;加強探測和識別太空敵對行為,利用來自國防部、其他政府機構、盟友和商業的數據,準確快速地探測、跟蹤和表征太空資產和其他太空物體,為太空作戰人員提供相關、及時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采取全域可用手段,利用可逆和不可逆的手段拒止對手的太空和反太空能力與服務,全面削弱對手利用太空域的能力,保護聯合部隊。

2023年6月5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貨運“龍”飛船搭乘“獵鷹9”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科研設備及補給物資。
美國防部曾在2021年發布的首個《太空負責任行為準則》備忘錄中,宣稱美國將在“負責任太空行為方面”做出“專業表率”。此次《報告》更是以美國繼續在負責任利用太空和管理太空環境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為名,強調要不斷發展指導太空活動的準則、規則和原則,特別是倡導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文書,謀求在太空建立持久戰略優勢。
《報告》指出美國防部將與國務院合作,致力于推進保障太空安全、穩定和可訪問的標準和規范,強調推廣國防部太空負責任行為準則,為在所有軍事太空行為體的安全和負責任行為方面達成共識提供支撐。例如,美國在2022年4月承諾不開展破壞性直升式反衛星導彈試驗,并聯合盟友推動聯大全會通過了“破壞性直升式反衛星導彈試驗”決議(A/RES/77/41)。截至2023年8月,已有35個國家相繼做出了“不開展破壞性直升式反衛試驗”承諾。此外,美國防部還指出,確保安全、負責任的太空商業活動可以而且應該通過國家監管手段來解決。
為實現國家安全相關太空目標,推進2022年美國防部綜合威懾總體要求,《報告》提出了五個能力優先事項,以此保證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
一是彈性指揮與控制架構。以彈性、實時的太空指揮與控制能力為對抗性太空作戰提供實時響應,是美國及其盟友威懾和擊敗太空與地面敵對行動的關鍵。二是一體化的太空火力和防護能力。彈性架構是太空能力的基礎,但不足以威懾對手。國防部將通過聯合軍事太空能力,保護美國、盟友伙伴和商業太空資產。三是現代化、敏捷的電子戰架構。確保差異化、機動性、人力依賴最小化的彈性架構,通過集成化和分布式的能力拒止對手的電磁頻譜行動。四是太空戰戰場感知能力。多部門協作促進傳感器與指控計劃集成,應對太空域感知系統分散化、煙囪式問題,實現對擁擠、復雜的太空環境近實時、全面化理解。五是太空系統網絡防御能力。持續監測、跟蹤和防御網絡攻擊活動,確保在沖突的所有階段具備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關鍵太空能力。
總體來看,《報告》是以太空對國家安全目標的作用為導向,對有關太空戰略政策進行分析,并提出太空資產保護措施,雖未披露行動細節,但仍可從中窺見美國在未來太空體系架構、太空行動合作以及太空治理方面的總體走向。這些趨勢必須引起我們的充分警惕,也是未來我國應對美西方太空霸權和遏制、開展太空能力建設、參與太空治理、保護核心利益不受損害需要密切關注且積極應對的重點。
(李雙博為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工程師,范炳健為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