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2023年11月17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
2023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從1989年堪培拉舉辦的第一次APEC部長級會議算起,APEC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以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為目標,側重貿易和投資,并逐漸發展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開放合作平臺,為區域乃至全球經濟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亞太區域的經濟體量在包括APEC在內機制的促進下,獲得了明顯改善,使得亞太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1990年,APEC成員的經濟體量只有23.5萬億美元,2018年就已經增長至66.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從10258美元增至超過2.2萬美元。2022年,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GDP排名前十位的經濟體中,美國、中國、日本分列前三位,俄羅斯排在第八位。僅上述四個APEC成員的GDP總量已經達到47.5萬億美元,比1990年所有APEC成員GDP的總和還要多102.1%。無論是中等收入群體數量、絕對貧困率還是溫室氣體排放量,APEC經濟體都表現出穩定改善的趨勢。
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得益于APEC成員間資源優勢稟賦的發揮和市場的持續整合。在包括《區域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協定的支持下,亞太成員之間的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形成了穩定和可持續的產業鏈供應鏈關系。過去30年,亞太地區的平均關稅水平從17%降至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七成。
作為亞太地區人口最多且起步較晚的經濟體,中國始終尊重APEC的基本理念與規則,為包括政府、企業、智庫在內的相關方參與經濟合作提供不斷優化的舞臺。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一致,中國的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并通過對外協定和國內法律法規的完善,建立起穩定、可預期的協同發展模式,不僅充分支持了亞太經濟體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支撐和激勵。2022年,中國與APEC成員的進出口總額為37390.8億美元,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近六成(59.7%)。中國已經成為13個APEC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與中國發展貿易關系也符合APEC經濟體各方的長遠穩定發展利益。同時,APEC成員分別在中國前十大外資來源地和前十大對外投資目的地中占據了半數位置,雙向的資本流動進一步強化了亞太經濟體間的利益聯系。2022年,中國利用APEC經濟體投資占比達到86.6%,對外投資的近3/4(73.3%)流向了APEC經濟體。
中國對促進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作用不僅來自于對多邊經貿規則的遵守和對合作共贏發展理念的堅守,也來自主動創新、持續優化的積極努力。在2001年和2014年兩次擔任APEC輪值主席期間,中國都依托當時重要的歷史背景,為創新合作做出積極努力。2001年適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在這一利好因素的帶動下,APEC成員達成《上海共識》,在推動反恐協作、建設數字APEC上形成合作文件。2014年,APEC經濟體聚焦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以包括綠色供應鏈在內的發展創新,發表了APEC成立25周年聲明。創新合作為APEC成員主動迎接外部挑戰、率先開展創新實踐創造了更多可能和條件。
相比APEC創立之初,當前的全球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APEC成員的關注點從“收割”全球化的紅利,逐漸過渡到反思總結經驗教訓以及如何推進新一輪的全球化。APEC如何續寫“黃金30年”的輝煌,習主席在本次APEC會議上給出了中國方案的四條路徑。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亞太地區有著全球領先的創新力量,無論是跨國公司、研發機構,還是應用市場,都秉持擁抱創新的態度,積極尋找解決矛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以提升企業的積極性,為不同類別的參與者帶來機會。APEC成員在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將知識產權章節納入其中,為國際經貿活動中創新收益權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領域對知識產權的確認和保障提出了更多新的議題。如何建立創新發展下權利保護和創新激勵的新平衡,是APEC成員現階段需要思索的課題。在此方面,亞太地區過去30年的成功實踐和良好范例,將為未來30年的創新實踐提供參照。
二是堅持開放導向。誠然,阻礙外部優勢企業參與本國競爭在短期內可能會帶來收益,但“鴕鳥主義”損害的是長期和全局的發展利益,解決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不能靠保護主義。開放既是時代的特征,也是技術發展的規律。現有多邊經貿體系的開放承諾仍應成為未來APEC成員行動的重要準則,開放所涉及的領域需要從關稅向更多影響跨境資源配置的非關稅壁壘和邊境后措施擴展,同時也應更多關注數據作為新的要素資源跨境自由流動和配置所需的新協調。開放始終應該是雙向和多層次的,也不只是一開了事,需要伴隨持續的能力建設,以幫助社會中各個群體快速提升開放適應力,采取切實協同防止系統性風險的擴散和對經濟體造成的損害。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是APEC成員下一個30年經濟社會的基本色。主要的亞太經濟體都承諾在這一期間完成碳中和,這需要相關各方付出持續巨大努力。但綠色轉型也將相應地為APEC成員創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APEC經濟體應承擔引領和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責任,強化政府間協同,鼓勵能源結構調整升級,并為之做好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升級的準備,逐步形成市場主導的綠色發展模式,使得綠色發展更具成本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塑造亞太地區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愿。
四是堅持普惠共享。必須看到,亞太經濟體之間的差異性可能并不比30年前小,各方的發展目標和理念更為多元。要實現下一個“黃金30年”,需要尊重這種差異,并為共同發展創造條件。經濟發展并不存在單一、普適的模式,在進行規則設計時需要充分傾聽和考慮各方的聲音,為最不發達經濟體和中小企業創造更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加強各種規模和類型企業或產業之間的互利合作。要充分認識到,摒棄零和思維和意識形態導向的各種競爭論,推動包容與普惠、共享發展成果,將有助于改善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降低單一(少數)產業或模式占優而受到外部沖擊的風險。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