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全球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產業數字化不斷升級,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給設計師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不少新的挑戰和機遇。運用好新技術,抓住行業數字化過程中的痛點,挖掘和驅動新商業場景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增量,是數字化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同時,隨著AI技術的發展,如何進一步提升設計美學的創新力,值得探討。方法:文章對數字化發展趨勢、數字化技術應用、數字化設計師的應運而生到實踐應用過程等一系列關系進行歸納分析。高校需要重視和培養數字化設計師,從現狀、能力結構、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結果:不斷探索藝術與科技間的交叉融合,鼓勵將新技術應用到藝術作品創作中。設計的研究方法需要更關注共創、協作、群智、體驗、技術、跨學科融合,以及B端思維與C端用戶思維相結合的方式。結論:數字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培養新一代交叉融合型數字化設計師,才能更好地滿足當下以及未來的發展需求。應努力把握數字設計的時代,做好數字時代的設計。
關鍵詞:數字化發展;數字化設計師;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3
近年來,全球數字化發展持續取得新突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中指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萬億元以上,總量居世界第二[1]。聚焦數字時代,把握數字設計未來新場景,設計師需要快速探索出數字化轉型新道路。為順應時代發展,培養創新型設計人才,需要進一步研究與發展。
1 數字化發展與設計的關系
1.1 數字化發展的概念與現狀
1.1.1 數字化發展的概念
數字化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并且處于持續發展中。1967年,自動取款機首次在英國巴克萊銀行正式啟用,數字化的最早表現就是從這一刻的“金融”開始。數字化發展源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學科的創新突破。
數字化發展有兩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計算機以大型機為主,只有極少數人能操控使用。隨著個人電腦的出現,人們開始將其運用于日常工作處理中,如文字信息數字化、圖形設計數字化等[2],主要做的是數字化。第二個階段,主要表現在政府、個體、企業組織管理敏捷度上的突破創新,推動業務流程、管理流程優化和數字治理體系建設。自動化人力資源管理平臺和財務系統平臺等中臺管控類產品的出現,使政府、個體、企業組織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加速提效發展。例如,數字政府經歷了1.0和2.0階段再到目前全面推進3.0階段,政府數字化圍繞公共服務開展。以“數字浙江”為例,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2019年其打造了掌上辦事(“一網通辦”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和掌上辦公(全省統一的移動辦公平臺)。通過整合數據資源和信息資源,提高政府部門間的協同效率,為人們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已成為浙江政府數字化的重要內容[3]。
數字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全球都在加速構建數字經濟、智慧社會。在政務、交通、汽車、制造、醫療等不同領域,以高質量、多樣化、標準化、個性化等特點快速呈現,這涉及全社會每個領域全面的關系重構。數字化發展帶來的不只是零碎的點狀改變,而是多維度、深層次的結構化轉變。因此,數字化不再只是信息技術的事,更是社會各層面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共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1.1.2 數字化發展現狀與技術應用實踐
如果說數字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技術革命就是這場變革的核心引擎。目前已涌現出大量新技術應用,如數字孿生技術、AR、XR、AIGC、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
2002年,Michael Grieves(邁克爾·格里夫斯)博士首次將數字孿生概念應用于制造業,目前的數字孿生技術在各行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菜鳥智谷結合數字化和物理沙盤的實時聯動,采用數字孿生數字化復刻技術對實體園區以及周邊的基礎設施、公路、地形地貌、植被覆蓋等多項要素進行數字化仿真還原。通過可視化沙盤技術將園區各個要素在屏幕上以3D的形式呈現,幫助園區工作人員全面了解園區情況。杭州數字化亞運園區運用阿里巴巴Data V可視化搭建平臺,基于WebGL、Unreal Engine實時渲染技術打造奧體中心園區的數字世界,集合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核心技術,建立起指標分析體系,實現園區態勢感知、設備實時監控等功能。又如云渲染技術、視頻云技術的發展為數字化展會、元宇宙、動畫電影等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在阿里巴巴云棲大會的官網三維可視化中,運用了視頻云、云渲染技術,同時基于Unity引擎底座,實現產品在視覺可感知體驗、交互體驗、會展數據量接入、信息顆粒度、模型精度等多方面的優化提升。
技術的突破對各行業實現數字化產生了關鍵作用。在政務、交通、汽車、制造、醫療等領域,數字技術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生產管理運營效率,降低成本,還能為政府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動全社會各領域實現高效、智能、可持續的生產,從而為產業數字化發展帶來深層次、全方位的變革,推動數字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助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1.2 數字化發展與設計的關系及實踐應用
數字化變革帶來的設計新場景一定是跨學科融合的。不同產業的產品數字化、用戶數字化、場域數字化、營銷數字化、交易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等,每一個部分對設計師而言都蘊藏著巨大的新變化。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加速了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數字化變革帶來的設計場景是多維度的。以數字孿生領域為例,需要通過可視化的視覺表現把物理場景三維化復刻到孿生場景。在云產品平臺搭建中,通常會涉及多端跨設備協同,設計需要思考提供主機、手機、平板、大屏等多終端設備,可用于實時觀測三維數字化孿生場景的控制面板設計。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給設計師帶來了不少挑戰和機遇。在AIGC技術的新浪潮下,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雙面性的。通過應用該技術,可以更敏捷地生成海量的設計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設計師的工作負擔,豐富藝術設計方法。各大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利用AIGC技術提高設計效率,為團隊降本增效作準備。但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如傳統設計師就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AIGC更多是基于過去的生產資料運作,如何推進設計美學創新,值得深入思考。
2 數字化新設計方式探索與方法論
萬物智能、數字時代的新設計,需要設計師理解數字化背后的原因和發展目標,在傳統設計創意的專業之上,不斷發展進化數字化設計師的角色,幫助政府、個體、企業組織提升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在數字化新設計的發展過程中,設計師需要扮演轉譯角色,將抽象的技術語言和技術流程邏輯轉化成可見、可體驗的設計方案。同時要構建數字化設計的標準化流程,從設計探索、方案制定、執行落地、方案驗收到服務追蹤,進一步細化流程顆粒度。對不同用戶進行訪談、任務測評,同時大范圍進行線上易用性打分和問卷調研,將得出的數據整理成產品體驗評估報告,再結合對標競品和設計趨勢,研究技術解決方案的可落地性,推導出初步的設計策略,最后依據團體標準,制定可執行的設計測評指標。為提高設計效率和質量,需要構建各行業數字化設計的智能化、平臺化、資產化模式,這也是數字設計創新的必要過程和方法。
3 數字化設計人才培養
3.1 實踐中面臨的挑戰
美國萊斯大學計算機工程教授摩西·瓦迪預測:在未來的30年,人工智能將取代目前世界上50%的工作。而目前高校的設計課程教學方法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階段,缺少對數字化創新和當下商業真實場景的理解,導致學生面向社會實際工作的應用能力單一化或滯后化。隨著AIGC技術的不斷成熟,停留在傳統設計領域的設計師崗位,如平面設計、插畫設計、動畫剪輯等,將很容易被機器替代,企業主會考慮企業效能成本而減少對這類設計人才的需求量。
商業設計要求的實效性和高產出性導致設計創作缺乏思考,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而好的設計創作需要設計師花更多時間思考和關注藝術與設計中具有靈性的觀點表達。創造力和審美力是設計師核心的競爭力,而這兩種能力受到思想境界、知識結構、感悟能力等多方面的影響,體現的是人類自我意識感性和理性的復雜性,以及融合性和豐富性[4]1-4。而AIGC技術下的設計創作,雖然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地利用歷史數據研究人的需求,幫助解決設計問題,但它并不能給未來設計帶來有靈性的創作。
3.2 高校設計人才培養現狀
3.2.1 教學內容單一傳統
很多高校在設計課程教學時,停留在傳統的基礎性設計教學模式上,如基礎平面、傳統品牌、傳統繪畫等。教學模式提倡從單一性專業培養到多點專業混合式教學,為學生在真實工作中的應用能力打下多元化基礎。
3.2.2 師資力量缺乏行業經驗
很多高校設計專業師資力量的學術性很強,但數字化設計更偏向應用型學科,教師缺乏行業實踐經驗,無法抓住市場痛點,無法對學生進行精準真實的指導。要把校企項目制教學引入必修課教學,開放更多的應用實踐場景,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所,加強產學研合作。
3.2.3 交叉性學科融合度不深
當前,高校設計課程注重設計、藝術相關專業理論的掌握,忽略了跨學科融合,缺乏商科、市場管理、數字技術等學科知識儲備。尤其是藝術類專業院校因歷史因素,不具備理工科和商科等其他科系,導致學生在項目課題中缺乏交叉學科知識儲備。
教育部正在扎實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不斷完善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4]1-4。設計教育的改革和轉型,需要更新教育的觀念、內容和模式方法。數字化設計人才的培養是基于跨學科融合的培養,在深耕傳統藝術美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數字技術與藝術的交叉融合,才能沉淀適合數字化設計教育的資源以及數字化設計的新頂層思維框架。設計教育數字化是跨時代的系統性教育創新過程,需要融入數字技術,推動設計教育組織教學范式、組織架構、教學過程、評估體系等全要素創新與變革[5]。
3.3 數字化設計人才的能力結構
數字化設計人才已經成為時代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善成熟的數字化設計人才培養和發展體系。在數字時代,需要培養集設計、管理、咨詢、商業于一體的綜合型數字化設計師。
數字化設計人才應具備的能力具體如下:第一,設計藝術哲思能力。扎實的藝術功底、審美文化及藝術思辨能力是數字化設計發展的堅實基礎。第二,數字技術交叉能力。數字化時代要求設計人才具備創新精神,融合技術、創意、美學及商業一體化思考。需要具備多元化的技術能力,在數據分析、軟件開發、網絡安全等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第三,團隊合作能力。數字化設計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能夠與行業分析師、技術人員、架構師、業務人員等相互補位,協作完成各類數字化項目,提高數字化設計質量。第四,跨界綜合能力。數字化設計人才需要具備跨界綜合能力,能夠掌握不同領域的技術和知識,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第五,戰略思維能力。數字化設計人才要能夠深入了解和洞察企業、政府、組織的發展,并能夠為其提供數字化轉型方案,具備靈活調整設計策劃與管理、商業和戰略等能力。第六,國際化思維能力。在全球經濟數字化和產業變革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設計師要站在全球性的視角,助力人類社會的數字化發展體驗升級。
培養數字化設計人才應注重其基礎素質、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只有在這些方面充分培養和激發數字化設計人才的潛力和創造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需求,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4 結語
世界在變化,時代在發展,應把握數字設計的時代,做好數字時代的設計。這個時代,是潮流設計的時代,是數字化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是跨越真實與虛擬的時代。既要了解設計教育的全球現狀和發展趨勢,更要根據國家戰略和地方產業政策,培養有全球視野、能結合技術交叉設計創新和引領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R].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23-05-23.
[2] 托馬斯·西貝尓.認識數字化轉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12-19.
[3] 張建鋒.數字治理:數字時代的治理現代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0:248-289.
[4] 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4.
[5] 吳巖.扎實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6-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12/202206/t20220606_635010.html.
作者簡介:王甸甸(1990—),女,浙江諸暨人,碩士,研究方向:視覺設計與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