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啟漳
教育:張伯苓,天津人,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最早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畢業于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917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受教于美國教育家杜威、桑代克等人,回國后以教育救國為畢生信念,先后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獲上海圣約翰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汪懋祖,江蘇吳縣(今蘇州)人,1912年在天津入北洋高等學校工礦科,1917年赴美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受教于杜威,獲碩士學位。抗戰時任西南聯大教授,著有《美國教育徹覽》《教育學》等;常道直,江蘇南京人,中國近現代教育家,1920年畢業于金陵大學,1925—1928年先后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英國倫敦大學哲學系、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系,回國后歷任中央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育學教授、教務長、教育系主任等職;廖世承,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1915年清華大學高等科畢業后赴美,入布朗大學,專攻教育學和心理學,1919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和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教育科教授暨附屬中學主任,參與創建中國最早的心理實驗室之一——南京高師心理實驗室,與陳鶴琴一起進行研究,并在實驗的基礎上編著了《智力測驗法》一書,抗戰時任國立湖南師范學院院長,1949年任光華大學校長,1951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1956—1970年起歷任上海第一師范學院、上海師范學院院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任孟閑,江蘇揚州人,民國中等教育先驅,二十二歲公費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專攻數學,辛亥革命后任江蘇省教育司督學,1913年夏起任江蘇省立第五師范校長十四年,1927年后到河南中州大學、上海中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央大學等校任教;顧樹森,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中國近現代教育家,1922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研究有關教育各科,并去德、法、意等國考察職業教育,編著有《中國古代教育家》《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中國歷代教育制度》等;吳研因,江蘇江陰人,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曾任上海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編輯,為小學低年級學生自編教材,開小學使用白話文教材之先河,1949年后歷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中等教育司司長,主要著作有《小學國語新讀本》《基本教育》等;戴應觀,生平不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民國教育部科長;李清悚,江蘇南京人,著名教育家,1926年畢業于東南大學。1949年后任上海師大教授、上海教育學會理事,一生撰寫了專業著作十四部、教材與兒童讀物四本、文藝作品三部;劉芬資,江蘇江寧人,是1927—1936年南京中山路私立匯文女子中學(1887年由美國傳教士沙德納創建的“沙小姐學堂”)第一位中國女性校長,劉芬資從匯文女中畢業后,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46年匯文女中復校,她再任校長,1947年底離任出國;薛德育,江蘇江陰人,著名生物教授和各種動物解剖掛圖的編著者,畢業于日本東京文理科大學,在求學時代就喜愛演講與運動,參加中國科學社、中華學術社、中國動物學會、中華職業教育社,歷任武昌高師、武昌師范大學、武昌大學教授兼生物學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安徽大學教授兼總務長,浙江大學教授,南京正中書局編輯所自然科學組主任,著譯甚豐;馬宗榮,貴州貴陽人,1913年考入貴陽模范中學,畢業后任息烽縣立兩級小學校長,1918年公費留學日本學習礦業,初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后轉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本科,再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教育科,專攻社會教育及圖書館學,在校著有《圖書館序說》一書,1927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后進入帝國大學研究所深造,其間發表有見地的論文,與其導師師吉熊次教授、春山作樹教授齊名,畢業后受聘為日本出版界巨擘巖波書局講座講師,在日十一年間考察了許多圖書館和私家藏書樓,發現了不少中國秘籍和孤本流失在日,遂通過留日學生學術團體“中華學藝社”將這些珍貴典籍影印回國,輯為《中華學藝社輯印古書》,列入商務印書館的《續四部叢刊》刊行。1929年回國,在上海的五年中又兼任上海暨南大學、復旦大學、江蘇教育學院、中國公學教授。1942年任貴陽文通書局編輯所所長時,組織了由一百一十二位國內知名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專家及社會名流參加的編審委員會,主編《大學叢書》,出版《文訊》等大量圖書,發行遍及全國。馬宗榮一生著述豐富,著有三十多種專書;鐘道贊,浙江浦江人,著名職業教育家,1913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23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后獲職業教育博士學位,又赴多國考察,回國后投身職業教育;鐘靈秀,江西遂川人,社會教育家,著有《社會教育》《山東曲阜游記》等;趙廷為,浙江嘉善人,中國現代教學法的開拓者,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著有《教育心理學》《教育概論》《小學教材及教學法》《小學低年級隨機數算法》等;何清儒,天津人,民國時期著名職業教育理論家,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安提亞大學心理學系助教、紐約美西公司人事研究主任,著有《職業教育學》《人事管理》《實用心理學》等書,多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軍事:楊杰,云南大理人,民國時期軍事泰斗和軍事戰略家、陸軍上將,1905年考入云南陸軍速成武備學堂,不久又入北洋陸軍軍官學堂,1907年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炮科學習炮兵軍事指揮,后舍棄中將銜入日本陸軍大學,他的《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大軍統帥學》和《戰爭要訣》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每個想成為高級軍官的士兵的必備讀物,1949年他被暗殺于香港;黃慕松,廣東梅縣人,中國軍事測量之父,通曉日、英、德、法四門外語,以擅長軍事地理和軍事測量聞名于世,游歷東西各國學習軍事理論,又踏遍內蒙古、新疆、西藏的山山水水,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早年畢業于廣東武備學堂,后被選送至日本士官學校深造,回國后任黃埔陸軍小學監督,1910年再次赴日炮工專科學校攻讀,1937年逝世于廣東省政府主席的任上,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代表作品有《使藏紀程》《藏游概述》《環球游記》《新疆西藏游記》等;俞飛鵬,浙江奉化人,民國軍需和軍事交通專家,1913年畢業于北京軍需學校,1927年任上海財政部江海關監督,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兵站總監,同年調任行政院軍政部軍需署署長,1930年任交通部次長直至部長,任職期間建成九省長途電話網,開通中英、中美國際無線電話,并開通上海、廣州、漢口之間的無線電話,1941年兼任滇緬公路運輸工程監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緬運輸總局局長,1942年為運送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和搶運援外物資統籌調度,確保了遠征軍順利出征。1947年授陸軍上將軍銜,1949年去臺。業余筆耕甚勤,常在刊物上發表文章,著作尤豐;鐘道锠,浙江浦江人,兵工企業家,授陸軍中將軍銜,畢業于北京師范學堂并留校任教,后赴美留學,入讀威脫華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獲機械碩士學位,1926年歸國。1954年后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汽車工業管理局技術顧問;周亞衛,浙江嵊縣人,辛亥志士,近代軍事將領,中學時由秋瑾介紹參加光復會,畢業后曾任陸軍小學堂副學長,民國后考入陸軍大學第四期,1917年畢業后留學日本陸軍大學,1924年回國,1946年在重慶退役。
政治:陳立夫,浙江吳興人,1922年畢業于北洋大學采礦系,1925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采礦學碩士學位;方治,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后人,民國著名作家,1924年赴日留學,1927年畢業于東京高等師范研究班,1949年去臺。著有《我生之旅》;邵元沖,浙江紹興人,畢業于浙江高等學堂,1917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機要秘書,代行秘書長職,1919年赴美留學,前后就讀于威斯康星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后奉孫命游歷美、英、法等國,去蘇聯進修軍事,再去德國游學?!拔靼彩伦儭睍r被士兵槍擊死亡,著有《各國革命史略》《西北攬勝》《邵元沖日記》等;梅思平,浙江永嘉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政治學系,1946年因漢奸罪被槍決;彭學沛,江西安福人,民國時期政治家,從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后又赴比利時留學,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1948年赴香港飛機失事身亡,著有《歐美日本的政黨》《中外貨幣政策》,譯著有《國際法概論》《批評的建設的社會主義》等;陶履謙,廣東廣州人,民國政治家、外交家,1911年從北京譯學館畢業進入外交界;李松風,江西人,民國政治人物,1920年畢業于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史維煥,貴州貴定人,民國政治人物,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院,獲法學士學位,1924年回國,譯著有《交通論》《社會問題與財政》等;周啟剛,廣東南??h人,僑務專家,早年追隨孫中山,旅居古巴數年,1925年回國后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
新聞出版:葉楚傖,江蘇吳江人,南社詩人、報人、作家、教育家,1902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1904年入蘇州高等學堂,1908年任《中華新報》主筆,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加入南社,1916年與邵力子共同創辦《民國日報》任總編,1912年與柳亞子在上海創辦《太平洋日報》任總編。編印《文藝叢書》《讀書雜志》等,著有《世徽堂詩稿》《楚傖文存》以及小說《古戌寒笳記》《金閶之三月記》;金誠夫,江蘇江陰人,著名報人,1921年從北京北洋大學法律系畢業后即進入報界,1925年起任北京《新社會報》和上?!缎律陥蟆肪幾g、北京國聞通訊社社長,1926年到天津籌辦《大公報》,后任該報北京特派員和南京特派員,1938年回到《大公報》,至1953年一直在該報工作,任編輯主任、經理、副總經理等職,1975年后任北京市文史館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
少兒組織與訓練:嚴家麟,湖北武昌人,中國童子軍創始人,著有《童子軍橋梁建筑法》《童子軍營舍建造法》等,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效良,山西文水人,1928年畢業于山西省立高等師范學堂國文專修科,后一直擔任童子軍的組織訓練工作,1945年奉命去臺灣接收童子軍組織,后任臺灣屏東師范專科學校校長。
地質礦產:翁文灝,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早期著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貢獻,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者、第一位中國礦產志的撰寫者、第一張著色全國地質圖的編制者,第一位考察地震并出版專著的中國學者、第一份《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地質會議的地質學者、第一位系統而科學地研究中國山脈的中國學者、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其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巖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的首創者及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的組織領導者,1912年獲比利時魯汶大學地質學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在北洋政府農商部任事,1913年同丁文江等創辦北洋政府地質調查所,1922年繼丁文江任所長,同時任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曾任清華地質系主任和代理校長。1948年被評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丁文江,江蘇泰興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06年入讀英國劍橋大學,1907—1911年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攻讀動物學及地質學,獲雙學士學位,1911年回國后到北京參加京師學部留學生考試,中進士,1913年擔任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長,創設了中國第一所培養地質人才的地質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長,創設地質調查,堪稱“中國地質學之父”,曾任淞滬督辦,繪制了上海發展藍圖,又曾任“中央研究院”總干事,因解決了多年未決的經費使用問題而受蔡元培稱贊,1936年在湖南考察礦井時因煤氣中毒死亡。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地質學成績顯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獲得了世界聲譽。除地質學外,他在地理學、人種學、優生學、歷史學、考古學、少數民族語言學等領域都有獨特貢獻,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陸志鴻,浙江嘉興人,著名教育家,1915年中學畢業后赴日本留學,1920年從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以第一名成績升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研究金屬采礦,畢業歸國后在南京工業專門學校任教,主授工程材料、力學等課。1945年秋參與接收臺灣大學,1946年任臺灣大學校長。臺灣大學為紀念他而建志鴻館,塑有半身銅像;張肇桐,江蘇無錫人,中國早年地質學界的伯樂,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1901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并參加興中會,1903年回國,復入上海震旦學院,1904年公費留學比利時蒙斯理工學院攻讀采礦冶金學,1911年畢業回國,有《地質調查報告》《實業資料匯編》《軼稿》等著刊行于世;謝樹英,陜西安康人,1920年由華法教育會派赴法國勤工儉學,志愿學采礦,1921年從法國轉學德國柏林大學采礦科,1936年由邵力子派赴德國考察工業,1937年派赴歐洲并在德國克勞斯塔爾礦冶學院研究煤的綜合利用,發表《費雪及脫布史合成燃料之研究》和《歐洲各國人造液體燃料概況與我國應設廠之途徑》等文,1949年任重工業部礦業研究所所長,1951年主持鋼鐵理化檢驗研究班,1953年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董毓秀,生平不詳,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礦務學門教授。
工業建筑機電:石瑛,湖北陽新人,民國第一清官,晚清舉人,1904年公費留學法國海軍學校,因愛國心切,盜取該校秘籍,帶到布魯塞爾攝影復制,欲寄回國幫助發展中國海軍,事發,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乃渡海去英國倫敦大學修鐵道工程學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回國任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秘書。1913年再次赴英,入伯明翰大學學采礦冶金,1922年回國,受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有《石蘅青先生言論集》行世;陳三才,江蘇昆山人,工程師和抗日烈士,1916年從江蘇省立第二中學畢業后被保送清華大學,1920年畢業后赴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留學,1924年畢業取得學位后進入美國著名西屋電機公司工作,1926年回國后在上海經營“北極公司”,關心國事、熱衷慈善,曾擔任清華同學會會長,1931年發起組織中國工程師學會,抗戰時期親赴抗日前線協助軍隊構筑工事,后因參與刺殺汪精衛未遂被處死;許應期,江蘇江陰人,電機專家,1921年畢業于交通大學電機系,1923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專科,入讀麻省理工學院,后轉哈佛大學電機系,獲碩士學位,1944年再赴美國考察。1949年后,歷任大同大學教授、交通大學教授,交大工管系主任、運輸起重系主任等職,1973年調任上海鐵道學院教授;張銳,天津人,著名市政設計專家,兩廣總督張鳴岐之子,梁思成的清華同學,從清華畢業后赴美留學,入哈佛大學市政管理系,1930年與梁思成合作設計《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顧毓瑔,江蘇無錫人,中國紡織機械專家,1927年畢業于交通大學,1931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1949年后歷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總經理、中央紡織機械制造公司總經理、中央紡織工業部和上海紡織工業局顧問。
農林水利:徐廷瑚,河北蠡縣人,著名農學家,1909年從北洋高等農業學堂畢業后赴日,后畢業于東京青山農業大學,1911年回國。1912年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理學院習化學,獲理科學士學位,后在巴斯德學院研究農藝化學、工業化學和生物化學,獲碩士學位,著有《蠶桑概論》《果樹栽培法》《瑞典農政談》《改進中國農業之管見》《維持江浙蠶絲業之我見》等;趙連芳,河南羅山人,著名農學家、細胞遺傳學家、中國水稻育種和良種推廣的先驅者,192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23年公費赴美留學,入讀愛荷華州立農工學院,獲學士學位后轉入威斯康星大學攻讀遺傳學與育種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27年去康奈爾大學研究細胞學,1928—1935先后任金陵大學、河南大學和中央大學的教授、農藝系主任,1935—1949任全國經濟委員會農業處處長、全國稻麥改進所技正兼稻作組主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兼稻作系主任和四川農業改進所所長,1949年去臺;皮作瓊,湖南沅江人,林學家、林業行政管理專家,早年畢業于湖南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林科,后赴法留學,畢業于法國巴黑林業學校和朗西森林水利大學,獲法國農業部土木工程司學位。1935年被指派為中國代表赴比利時出席國際森林會議,1949年去臺;李寅恭,安徽合肥人,林業家、林業教育家,中國近代林業開拓者之一,畢生致力于林業教育事業,光緒末年作為隨員隨歐洲中國留學生監督到英國,1914年偕夫人自費在英國阿伯丁大學攻讀農林課程,1927年創建第四中山大學(后更名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任教授兼系主任近二十年;汪惠章,江蘇蘇州人,畜牧學專家,從1917至1951年歷任江蘇省立第一及第三農業學校校長,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及南京大學農學院畜牧學教授;何之泰,浙江龍游人,水利學泰斗,1926年畢業于南京河海工業專門學校,1930年公費留學美國,獲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33年獲愛荷華大學水利工程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中央大學、北洋工學院教授,浙江省水利局局長、江蘇省水利建設廳技正,湖南大學教授、系主任、工程院院長和代理校長,中國水利工程學會長江分會會長,長江水利工程總局顧問等職,1950年后任武漢大學水利系主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總工程師,水利界有“南何(之泰)北張(含英)”之譽;張炯,安徽太和人,水利專家,1919年考入河海工程大學。1936年受經濟委員會派赴荷?。ń裼《饶嵛鱽啠┝魧W并考察水利工程,抗戰時期,為開拓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等國通道而打算開辟金沙江一段航路時,被委派與援華荷籍水利專家普得利等前往勘測,不幸在老君灘翻船遇難;張乃鳳,浙江湖州人,著名土壤肥料學家,1926年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1927年自費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1930年畢業后在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生院土壤系攻讀碩士學位,次年畢業后回國。1957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鄧叔群,福建福州人,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奠基人之一,1915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1923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取得農學學士和森林學碩士學位后,1925—1928年繼續在該校研究,獲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并被美國最高科學學會授予PHI-KAPPA-PHI和SIGMA-XI兩枚金鑰匙證章并成為榮譽會員,1928年回國。1948年被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沈陽農學院教務長、副院長,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63年創建中國科學院中南真菌研究室,“文革”中逝世;陳方濟,土壤肥料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農化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年創立“中華土壤肥料學會”并主編《土壤與肥料》季刊;毛宗良,浙江黃巖(今屬臺州)人,中國園藝學家、園藝教育家,1927年畢業于東南大學農科園藝系,1928年去法國巴黎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1933年歸國后,曾任中央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教授兼園藝系主任,1952年任沈陽農學院教授,對園藝植物分類有深入研究。1941年,由他確定的榨菜學名,為世界各國所采用。撰寫科學論文三十余篇,專著有《蔬菜名匯》等;夏道湘,著名蠶桑業專家,曾留學日本,1951—1958年任蘇州農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著有《中國蠶絲業概況及其復興之我見》等;鄒樹文,江蘇吳縣人,著名昆蟲學家、中國近代昆蟲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07年畢業于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8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攻讀經濟(應用)昆蟲學,獲農學學士學位后參加1911年全美科學聯合會并宣讀論文,因而被選為美國科學學會榮譽會員并獲Sigma-XI金鑰匙獎,1912年獲伊利諾伊大學科學碩士學位后到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從事研究,1915年回國。1949年后歷任中山陵園管委會委員、江蘇省文史館員、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顧問,曾??毙旃鈫⒌摹掇r政全書》,撰寫農史論文多篇,科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其遺著《中國昆蟲學史》;鄒鐘琳,江蘇無錫人,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水稻螟蟲防治研究先驅,1917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業專修科,其間受其導師、農科主任鄒秉文精神感召,對南京附近十五種植物真菌病標本進行收集整理,經鄒秉文推薦發表在《科學》雜志上,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1929年赴美,入明尼蘇達大學,師從著名生態學家查普曼攻讀昆蟲學和昆蟲生態學,1931年獲碩士學位后往康奈爾大學修博士,因學費拮據而回國,1949—1983年任南京大學教授。
作為這支播音講師隊伍的一員,我的業師周其勛教授在當年(1936)的5月和6月連續做了兩場“對中學生談學英語”的演講。由于演講的巨大影響,夏丏尊主編的《中學生》雜志將其收入《英語的故事》一書,由開明書店出版。除了這兩場演講之外,他7月份又做了一場文藝講座,談“中國詩對于西洋詩之貢獻”,這篇演講的摘要最早出現在南京《廣播周報》1936年第一百零二期上,后來被學界視作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代表性論文,與陳寅恪、朱光潛、吳宓、梁宗岱等大家的論文一起,被收入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資料1919—1949》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