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而閱讀和寫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性內容。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尤其小學階段指導學生開展文本閱讀,除了有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以外,還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文本寫作手法和寫作情感的融入,并且在此基礎上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更深入的探究,當然,具體的探究內容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學生的寫作。
把握課堂主陣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最佳場所,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不僅要在課堂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加強學生語言能力的鍛煉,以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實況科學設計教學活動,以使學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充分發揮好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時,我先引導學生觀看故宮的全景圖,借助多媒體熒屏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緊接著再指導學生結合本單元前面學習過或者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有目的地閱讀”,教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并且選取合理的閱讀材料,或能夠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嘗試去完成提前設定好的“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和“選取一到兩個景點,在家人游故宮時給他們當導游”的閱讀任務。由于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濃,故而在完成第一個任務以后,他們往往能認真地閱讀、規劃、指畫等等,并且與他人之間展開激烈討論。結束第二個任務之后,學生又可以將小組成員視為家人,給其他小組成員講解故宮景點,并且在講解的過程中還會不時匹配相應動作,聽者自然聽得津津有味,或還會提出新的問題,這樣使整個課堂變得積極活躍且活力四射。
注重培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由于小學生思維發展尚不成熟的緣故,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盡可能地給學生建構良好的思維品質,當然,獨立思維首當其沖。
以《狼牙山五壯士》為例,課堂一開始我們先要引導學生搞清楚本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是什么,同時教學生了解文章是如何描寫點面結合的場面,之后再結合文章要素將文中寫到的“點”“面”一一找出來,然后再讓學生思考文章后面思考題目:“課文第2自然段既關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士,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睂W生在思考片刻之后掌握了“面”的描寫內容,并且結合這部分內容分析出了文章段落中所描寫的戰斗群體表現出來的勇敢團結,另外結合“點”部分內容則彰顯出了戰士們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如此由“點”及“面”,總體提升了文章層次感。學生時常在課堂上開展類似思維訓練,更有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增加語言實踐活動,注重語言積累
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課文每一篇都文質兼美、內涵深刻,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和提升極為有幫助,而學生在其中不僅能深受情感熏陶,并且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優良的精神品質?;诖耍W語文教師需要利用好課堂,借助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以《草原》的教學為例,教學一開始,我們先指導學生結合首段文本給定的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接著讓學生在明晰主客聚會歡樂場景之后,在教師的輔導下,讓學生嘗試想象如果自己置身于這樣的場景之中會怎樣,在此基礎上學生在理解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之后,再教學生如何實踐,將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到實際寫作練習中去,并讓學生自行練習,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發散思維
對小學生而言,由于閱讀水平不高的緣故,且日常閱讀也多以課內知識為主,非常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和思維的發散,因此,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引導其積極展開課外閱讀,或將閱讀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并適當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教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例如,在《浪淘沙》《江南春》等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學習完這些詩歌之后,再給學生推薦《唐詩三百首》,并且分派給學生學習任務,每天完成一篇古詩的閱讀,在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之后,促進學生對詩歌整體感知能力的提升,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古詩文閱讀和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每堂課開課前的3分鐘,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誦展示,每天讓不同的學生輪流自備一首古詩,之后再附帶情感去大聲地將古詩朗誦出來。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結合自身教學思路不斷創新,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度。只有在教師保證積極學習的基礎上,方才能夠保證學習過程緊跟時代步伐,并且能保證教學過程與學生協同并進。當然,在小學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還要求語文教師需適當地采取較之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以更進一步地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詩詞教學為例,通過對詩詞的學習,往往能夠讓學生深刻感知到詩詞當中蘊含的美,而運用此類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往往也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且能夠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使其張揚個性。比如,教師給學生分析和介紹古詩詞的作者、詩詞寓意及其寫作手法等,教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將自己對詩詞的深切感受表達出來,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而在此過程中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實施道德教育
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播傳統文化的力度,繼而有效地提升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且深化其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感受。
為此,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第一步,要先在基本的識字、寫字的基礎上深度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弟子規》《增廣賢文》《笠翁對韻》《三字經》等都是很不錯的素材,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動畫來給學生呈現這些內容,以使學生在深度學習生字的同時,又可以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不僅如此,還能讓學生在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的同時,寫好中國字,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繼而走好后續人生當中的每一步路。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文的教學為例,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要求教師要先幫助學生深化其對于本首古詩的理解及相關背景信息的掌握,致使學生可以明確地知曉“遍插茱萸”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容,繼而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心生濃濃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感,促使學生形成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美德和精神品質。
實現讀寫一體化教學,不僅僅是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同時也是新課標對于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目標,而對于這一目標的有效落實則恰恰在于能夠將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或采取情境教學法,或指導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教學,亦或者是能讓學生融入實踐活動當中去,或將課堂教學與靈活的課外閱讀方式有機融合起來,以全方位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的培養提升,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培優提升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的質量,使讀寫課堂開出花來,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李霞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學校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