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初為人師的秦友放棄了條件比較好的家鄉鎮中,申請到了合川區喻家中學任教。學校地理位置偏僻,從家到學校要走30多里山路。遇到下雨天,滿路泥濘。第一天上課,他對臺下的一眾學生這樣介紹自己:“我是你們的班頭大哥。”那一年,他18歲。因為長得瘦小,被鄉干部和居民親切地稱為“教師娃娃”。
教的是初中,“教師娃娃”比班上學生大不了幾歲。自詡為“大哥”的他,也在心底把學生視為弟弟妹妹。農村貧困學生很多,輟學乃是常事,秦友經常自己補貼,幫他們繳學費。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更是經常上門家訪,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學生趙文英,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總是輟學。一次次家訪的同時,秦友也向學校請示,幫她減免部分學費,使她不至于荒廢學業。在他的堅持下,這個孩子順利完成了初中的學業,考上了中專,并在畢業后考上公務員,實現了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愿望。
那些年,秦友靠著雙腿走遍每一個村社,前后將幾十位像趙文英一樣的流失生帶回班里,也因此與學生建立起了親密無間的關系,被他們親切地稱為“友哥”。
除了解決讀書難的問題,秦友還會有意識地關注學生內心。那時,班上有一名男生小張,由于天生兔唇,說話吞吞吐吐,口齒不清,加上家庭經濟困難,沒有錢做手術,他一直活在其他學生的嘲笑中。秦友到校后,每天都會單獨抽時間教小張發音說話,幫助他克服自卑的心理。同時,他也教導班上其他學生互相關照,包容接納。漸漸地,小張開朗了很多,也會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成績有了明顯進步,中考時更是以優異成績考入了當地的重點中學,贏得了師生一致贊揚。
學生的成長讓秦友覺得欣慰,他的關愛也讓學生覺得溫暖。后來,不論他走到哪里,都始終堅持用愛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2004年,他被調到商務學校任教。在這里,他一如既往關愛學生,將校園變成了溫馨的大家庭,也讓愛心繼續傳遞。學生李樂萍在他的幫助下,不僅得以安心上學,還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為了感謝幫助和關愛自己的人,她與同班同學一起創辦了“重慶市商務學校愛心志愿者公會”,利用周末的時間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看到學生將愛心的接力棒傳遞,秦友滿心安慰。
過去的時間,在以愛育人的基礎上,秦友也從未忘記在專業上精進。非語文教育專業畢業的他,為了提升理論素養,在工作之余擠時間學習,自考了漢語言文學專科文憑,后來又在沒有老師指導、毫無基礎的情況下,取得了行政管理和漢語言文學本科雙學歷,為自己的教學科研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他也虛心向身邊老師請教,只要有機會聽課,就會立馬跑去取經。在持續不斷的學習與沉淀中,秦友業務能力提升迅速,并在教學科研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回望35年從教路,他說:“創新教育撐起我事業天空,甘為人梯鑄就我幸福人生。無論病痛,無論困難,我都愿捧愛心育人,與同仁及弟子在追求至善中快樂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