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威
摘 ?要:合作探究能力的養成,既是開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基礎任務,也是學生學會數學知識的前提條件。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培養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考慮現代教育要求。“目標+合作”教學模式從合作學習小組建立、信息技術應用以及課堂評價體系構建等多角度入手,開展高質量的高年級數學教學,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學習體驗,為其日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為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滿足現代教育提出的全新標準,各地中小學開始嘗試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為切入點,希望借此來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以進一步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策略。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依然面臨一些教學困境。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促進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是現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眾所周知,數學始終被視為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主科”之美稱,在學生理性思維培養、個人能力提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針對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各地區普遍存在著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滯后的現象。在教學模式中,許多教師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或“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去接受知識,長此以往,難免對教師過度依賴,無法獨立思考。并且,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為其提供更充足的自主學習與交流空間,這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升與個人發展無疑是不利的。此外,各地區的信息化建設存在一定問題。雖然許多學校已經積極引進多種信息技術,但實際利用率并不高,不能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使枯燥的知識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無法準確掌握其中的要素。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合作探究能力養成的策略
(一)建立合作學習小組
想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考慮到每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之間的差異性,數學教師在進行小組構建時,需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以學生個體特征、個性差異為切入點,將其劃分成若干個能力均衡的學習小組,并做好組內人數控制,避免因人員數量過多或過少對課堂互動效果帶來不利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各小組之間的學習水平、資源保持高度一致。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程教學為例,數學教師在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后,根據教材內容,以六名成員數量為標準,按照班級整體人數平均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隨即布置課堂合作學習任務,準確下發至每個小組及成員個人,由兩名學生進行不同物體的分析與判定,另兩名學生進行記錄,清晰標注正方體、長方體兩種物體的不同之處與面積計算公式,剩余的兩名學生進行成果總結并完成課堂匯報。
在此過程中,數學教師應保證組內成員的協調性,由兩名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帶領學困生,保證每組成員各司其職,將課堂任務作為重點內容來抓,在不同層次學生的協調配合下,開展高質量的課堂互動與交流,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真正體現,切實做到全員參與,確保不同層次學生可以有不同的學習收獲,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有助于小組成員合作學習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信息技術是我國科技進步的一大表現,其中蘊含著大量網絡資源,在豐富教材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師需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借助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和便捷,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使傳統課本中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時,傳統“教學模式+書本知識”的方式已經很難滿足當下小學生的實際需求,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的方式,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體驗,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多收獲。在課堂教學前期,教師可以做好課前導入,利用課前交流的方式為制作折線統計圖提供更多數據參考。
師:“在本節課學習前,老師要問問你們,生活中有哪些喜歡吃或者不喜歡吃的水果和蔬菜呢?”
生1:“我喜歡吃西瓜,不喜歡吃草莓!”
生2:“我喜歡吃西紅柿,不喜歡吃黃瓜!”
教師對幾位學生的答案進行數據整理,由此開展折線統計圖的編制工作。教師將操作過程通過大屏幕在課堂中播放出來,使學生更直觀、清晰地看到該圖形的每個制作環節,逐步加深了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在教師完成圖形制作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上述學習方式進行臨摹訓練,由組內成員進行數據調查,跟隨教師的方法進行實踐操作,詳細了解更多重點知識。在鍛煉學生自身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操作水平。
(三)多元情境創設
情境創設是體驗式學習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的一個基礎元素,需要教師在情境創設上投入一定的關注和精力。首先,要確保情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所創設情境中要融入教學內容,既保證教學情境的教育性質,也保證教學情境與接下來教學環節的連貫性。其次,保證教學情境的靈活性,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不同的情境,教師要靈活選擇情境內容,從而將教學情境的作用最大化發揮,也為體驗式學習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學情境的創設類型有很多,教師可以選擇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可以選擇游戲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
比如,在“小數乘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自己的身高和體重,將所得數據作為教學資源,讓每個學生以自我介紹的方式將數據分享給教師和其他學生,而其他學生則負責記錄數據,然后教師針對這些生活化數據進行提問:“身高1.43米的學生有幾個?這幾個學生的身高總數是多少?”這就是生活情境與問題情境的融合,這種情境創設既能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將情境的教育性有效發揮。
(四)實踐活動組織
小學生的玩心較大,而且學生對有趣的事物總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可以將趣味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體驗式教學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那么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就需要迎合學生的素質發展需求。所以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運用于體驗式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組合作學習給自身帶來的快樂與成長。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學情等將學生科學地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然后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設置相應的討論、交流問題,而學生則通過相互之間的想法交流和思維碰撞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梳理、分析與運用,最終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散思維,培養合作意識和分析意識,感受合作學習的效率和樂趣。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先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后對棱的長度和面的數量進行測量和記錄,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交流討論,獲取計算表面積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可以直觀地觀察正方體和長方體,還能對前期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同時也能不斷思考,發散思維,并對新知識有清晰的理解。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在學習中學以致用,而實踐教學活動則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接觸實踐的重要平臺和機會。所以教師要將這一教育資源有效利用起來,以此來實現體驗式教學的多元化開展,強化學生對體驗式學習的認知和感受。
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習“簡易方程”時,組織一次實踐教學活動。教師讓學生在課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然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這些事物自己編寫應用題,并應用方程進行解答。在作業完成過程中,不限制學生是獨立完成作業,還是合作完成作業,但是要限制作業的完成數量。如果是獨立完成就需要每個人完成2個,如果是合作完成,那么幾個人合作就需要在小組人數的基礎上乘以二。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分享交流,這種實踐體驗對于學生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是有趣的、是具有極高體驗性和教育性的。
(五)以問題導向助力學生自主探究
當代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斯曾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就是說,想要學好數學知識,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是不可忽視的。開展經常性的強化訓練,以此來夯實學生的個人知識基礎,促進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以“小數除法”這一知識內容為例,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教師應在教學模式上做出改變,不再以“灌輸式”“填鴨式”為主,而是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問題形式進行引導,帶領學生展開深入的自主探究學習,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效果。在完成課堂講解后,教師拋出課堂問題:“周末的一天,南南來到一家文具店,買了3支鋼筆和4本練習冊,一共消費28.5元,現已知鋼筆每支3.5元,求每本練習冊的價格是多少?”在所學知識點和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很快投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中,根據習題要素“鋼筆、練習冊、數量、總消費額度”進行習題探究與解答。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后得知,每支鋼筆單價3.5元,買了3支鋼筆就是10.5元,而剩下的便是購買練習冊所需的錢。此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思路進行肯定與引導,鼓勵其嘗試進行后續解答。在得到教師的肯定與鼓勵后,學生的學習信心倍增,很快得出4本練習冊的花費金額,即:28.5-10.5=18(元),并在教材與教師的雙重輔助下,得到算式:28.5-(3×3.5)=18(元);18÷4=4.5(元),最終得到準確的計算答案,每本練習冊的單價為4.5元。在這種特定的問題情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個人的解題能力與合作探究意識得到有效提升。
(六)構建課堂評價體系促進合作落實
針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養成,除做好以上幾點舉措外,數學教師還需建立健全課堂評價體系,這是現階段落實小學高年級合作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新課改重點提出中小學要加強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主體性培養,幫助學生構建并增強自主思維意識。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與支持,以課堂評價體系為依托,對學困生要給予高度重視,使其得到教師與組內其他成員的充分肯定,以此端正其學習態度,增強其學習信心,從而以更積極、自主的態度投入課堂學習中。
在實踐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后評價中加入小組發言、小組活動參與、組內貢獻等指標參數,對學生做出合理評定,從而準確掌握各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實際學習情況。由此對自身教學模式進行調整,確保切合實際,更好地滿足新課改的教學標準與學生實際需要。教師通過合作學習評價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對課堂合作學習過程、合作學習成果做出客觀評價,使學生付出的努力有所收獲。得到肯定,改善學生對合作學習的態度,進而更正確地對待自身的學習,找出問題并進行反思,這樣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三、結語
數學科目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大量的理論知識,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合作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以便深度解讀習題要點,快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學習更多理論知識。正因如此,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培養,是現代小學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孫倩. 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 華夏教師,2022(07):64-66.
[2]包春梅. 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2020(02):115+117.
[3]汪衛兵. 探討小學數學應用分層教學模式的策略[J]. 試題與研究,2023(10):84-86.
[4]王玉淼.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有效性分析[J]. 試題與研究,2023(33):188-190.
[5]郭曉林.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策略分析[J]. 理科愛好者,2023(04):146-148.
[6]李曉明.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分析[J]. 學苑教育,2023(21):14-16.
[7]章菊香. 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實現對策[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1):113-115.
[8]劉麗麗.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J]. 求知導刊,2023(08):80-82.
[9]張文成. 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2023(07):88-90.
[10] 曹永霞.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困惑及對策[J]. 試題與研究,2023(05):67-69.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