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坤 王炎


心腦血管疾病又稱循環系統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兩大類。在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所列出的前10位死因中,心腦血管疾病位列榜首,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且,在過去這幾年,發病率還在不斷上升。其中,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是目前老年人患者數量最多的心腦血管疾病,且具有帶病時間長、發病時間早的特點,需要重點分析。
一、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的診斷及發病特點
1.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臨床癥狀為頭痛、頭暈、耳鳴、疲倦不安、心率失常等;部分患者可長期無癥狀,只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檢查時發現血壓升高,或因并發癥就診時才診斷為高血壓。血壓長期持續在較高水平可能導致全身性動脈硬化、血管阻力增加,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也會造成損害,并升高腦卒中、心肌梗死等的發生風險。
2.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由于冠狀動脈被粥樣硬化斑塊阻塞變得狹窄,或在此基礎上合并痙攣、血栓形成等造成血流受阻、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病變。常見癥狀為活動時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心悸,休息時可緩解。胸痛常表現為胸骨后疼痛,持續時間多在3~5分鐘左右,有的可放射到左肩、背部或下頜部;嚴重的冠心病—如心肌梗死—患者會突然出現劇烈胸痛,持續時間往往大于15分鐘,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也不能緩解,往往大汗淋漓,甚至有瀕死感。
3.腦卒中
腦卒中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中風”,醫學上又稱為腦血管意外或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一組急性腦血管疾病。臨床表現為偏身感覺障礙,也會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視物模糊、視物成雙、惡心嘔吐、口角歪斜、言語不清、飲水嗆咳等。腦卒中可造成偏癱或死亡,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一旦發病,多數很難完全治愈。
二、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的發病原因及預防
目前,我們對高血壓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確,通常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飲食。高鈉低鉀飲食,即在飲食中,超量攝入鈉(鹽)卻較少攝入鉀。②體重。超重(BMI≥24 kg/m2)與肥胖(BMI≥28 kg/m2)。③吸煙和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此外,高血壓也與年齡、遺傳等因素相關。
冠心病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因為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加快冠心病的形成進程。同時,飲食不規律、不健康,經常熬夜,也是引發冠心病的原因。
缺血性腦卒中主要由動脈栓塞引起,出血性腦卒中由腦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誘發腦卒中的常見因素。與此同時,很多心腦血管疾病都是長期不健康的飲食和作息導致的,比如長期吸煙、喝酒、不健康飲食等都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病風險。
可以看出,無論高血壓、冠心病還是腦卒中,其發生發展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預防也需從這方面做起。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健康飲食:健康飲食應該貫穿始終。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動物內臟。多吃富含葉酸的食物,如菠菜、豆類、海帶、蘆筍、蘋果、柑桔等。同時,飲食要少油少鹽,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應超過5 g(可以用醋、姜、檸檬汁等調味品替代一部分鹽),烹調油25~30 g。注意少吃零食、油膩和含糖量較高的食物以及腌制、煙熏等加工食品,避免肥胖。
(2)規律作息: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3)加強鍛煉: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運動宜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可以從散步或打太極拳開始。
(4)良好心態:避免情緒激動,突然的情緒激動對心腦血管健康不利,要盡量保持心態平和,同時注意休息。
(5)定期檢查:重視“三高”管理,定期監測血脂、血糖水平,關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標變化,一旦發現血管病變,及早進行干預。定期進行血壓測量,如果已經確診高血壓,一定要根據醫囑合理用藥,堅持長期治療,切忌見好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