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草
與抑郁相伴的青少年就像陰天夜空中的星星,你可能看不到他們,但他們一直都在那里……所以,請找到他們,陪伴他們,療愈他們。
屢見不鮮:青少年抑郁發病率很高
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接近1/4,其中重度抑郁占比7.4%;2021年,美國一項調查表明,自殺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且與抑郁密切相關;2022年,國際權威雜志《柳葉刀》發表研究論文,過去10年間,全球范圍內青少年的抑郁患病率急劇上升。
根據上述情況,再結合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孩子學習競爭愈發激烈的現狀,青少年抑郁的發病率可能在不斷惡化。
知己知彼:了解抑郁/抑郁癥的臨床表現
青少年的身體與心理尚未發育成熟,又處于社交、情感和認知快速發展以及人生關鍵轉變的時期,顯得盲目而無助,無法主動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一旦發生抑郁,他們很多時候甚至無法覺察到自身的變化,所以也沒有辦法對外(父母、同學、老師等)求助,只得任由痛苦無聲發展。常見的癥狀有睡眠變化(失眠或嗜睡)、食欲或體重變化(減少或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疲勞或精力不足、運動遲緩或激動、無價值感或內疚感,嚴重的可能出現自殺念頭,這些癥狀(無論是單個發生還是多個癥狀同時發生)都可能是抑郁的表現。
當然,出現上述某個癥狀也不一定就是抑郁癥—短暫的、一過性的煩躁、傷心在青春期比較常見,家長不必過分緊張和焦慮。但是,如果青少年有嚴重的抑郁癥狀、合并癥或者家長非常擔心,則需要去正規醫院綜合評估,尋求心理健康專家的幫助。專家會運用專業量表(比如兒童抑郁量表、雷諾青少年抑郁量表)評估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狀況,也會詢問其社交、教育和其他重要情況。
不以己悲:大方、勇敢拒絕羞恥感
注意:無論有抑郁情緒還是患抑郁癥,都不是你的錯,而且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所以不用想太多:正視它,面對自己;戰勝它,相信自己。
抑郁癥并不特殊,將它視作其他常見的、多發的兒童青少年疾病,可以大大減少患者和家庭的恥辱感,有助于治療。另外,希望大家不要對抑郁癥治療后復發與否抱有太多執念:抑郁癥是一種可治療的內科疾病,復發在青少年中也較為常見,特別是在斷斷續續治療或過早放棄治療的情況下。所以,謹遵醫囑、堅持治療才是上策。
眾志成城:醫生、藥師、家庭、學校協作
確診抑郁癥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員要了解抑郁癥的癥狀、病程和預后,確保自己和醫生、藥師在治療計劃上認識保持一致—如果存在可能無法執行的情況,務必及時溝通,切記抑郁癥治療的延續性最為關鍵。除此之外,以患者為中心、以家庭和學校為基礎的關心關懷(如心理教育和干預、親子療法、家長孩子一起改變生活方式等)也非常重要,能夠顯著改善其精神狀態。
有的放矢:結合患者情況,制訂心理治療方案
目前,一般來說,輕度抑郁以心理治療為主,無須應用藥物。最常見的、有證據支持的輕度抑郁癥心理治療有兩種:認知行為療法和人際關系療法,能夠有效治療青少年抑郁癥。認知行為療法側重于思想、感受和行為及其在維持或減輕抑郁癥方面的相互作用。人際關系療法側重于人際交往之間的關系,通過教會患者識別自己的情緒、改善人際溝通、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減輕抑郁癥狀—特別是在與家庭成員、同齡人群發生沖突時,人際關系療法更有效。其他心理治療有適合3~7歲兒童的親子關系療法、適合7~14歲青少年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療法等。
披堅執銳:認識常用的兒童青少年抗抑郁藥
盡管我們不必恐懼抑郁癥,但也絕不能等閑視之,因為它并非什么“善茬”,有些東西還是不好對付的—此時,我們可能就需要披堅執銳,親自下場,拿起抗抑郁藥再沖鋒。當心理治療中到重度抑郁無效時,可能需要聯合抗抑郁藥;并且不推薦僅僅單用抗抑郁藥,而應該“藥物+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常用的抗抑郁藥主要分為四大類:單胺氧化酶抑制藥(MAOI)、三環類抗抑郁藥(TCA)、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SSRI)等。SSRI中的氟西汀被批準用于8歲以上患者的抑郁治療,此藥也被美國心理學會、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推薦為首選藥物。經專家團隊充分評估認為氟西汀治療無效時,可考慮用舍曲林或西酞普蘭作為二線治療藥物—但是,這兩種藥用于抑郁癥都屬于超說明書使用,而且其治療效果目前也存在一定爭議。另外,一般不推薦應用帕羅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氯米帕明、丙咪嗪等藥物—除非其他手段無效,在充分評估、綜合考慮利弊后,方可應用。
循序漸進:用藥從低劑量、單品種開始
青少年抑郁癥治療領域的專家共識認為,初始治療時應該使用低劑量、單品種的藥物,然后綜合評估藥物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程度以及患者的耐受度,再考慮是否繼續增加治療劑量。如果單藥效果不佳,可考慮更換或增加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
持之以恒:確保用藥持續時間
首先,抗抑郁藥起效較慢,可能需要6~8周才能達到最大效果。所以,在開始治療前,醫生需與患者及其家庭成員充分溝通,講清利害關系,這有助于提高用藥依從性,輔助治療。抑郁癥癥狀緩解后,我們建議抗抑郁藥應持續服用至少6個月,以減少復發的可能。所以,癥狀一消退就停止服藥的做法萬不可取,有百害而無一利,家長應充分了解繼續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并定期復診。隨意停藥可能引起撤藥綜合征,出現緊張、心慌或焦慮等。
苦盡甘來:正確面對不良反應
凡是藥物,就都有不良反應,抗抑郁藥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考慮到抑郁癥導致的心理和身體危害,規律服藥的“利”遠遠大于不良反應的“弊”。而且,大多數抗抑郁藥的不良反應比較輕微,常見的包括頭痛、胃腸道不適、鎮靜或失眠以及口干,還有一些可表現為失眠、煩躁不安等,這些一般都可耐受,大部分會隨著服藥逐漸減輕或消失。如果實在無法忍受,可與醫生或藥師溝通,及時調整用藥。
另外,不同藥物的不良反應也有區別,而不同患者對同一種藥物的不良反應也可能存在差異。比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如氟西汀、艾司西酞普蘭)有導致失眠、易激惹的不良反應,患者則可考慮早上服藥;三環類抑郁藥(如氯米帕明)有導致乏力、困倦的不良反應,患者可考慮晚上服藥。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郁藥可能產生極其嚴重的不良反應—增加青少年產生自殺念頭或行為的風險,尤其在用藥的前2~4周,家庭和學校應該高度關注。
方興未艾:關注抑郁癥治療的發展方向
目前,關于抑郁癥的病因和治療仍在不斷研究中,包括藥物遺傳學、飲食和營養、基于人工智能的個體化治療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并有望改善抑郁治療。比如氯胺酮,這是一種受到嚴格管理的麻醉藥,但在抗抑郁治療的前期臨床研究上表現較好。
我們相信,隨著抑郁癥的早期識別和治療、抑郁相關風險因素的發現、最高危人群的干預以及新療法的開發,抑郁結局也必將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