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繼 魯勁松 張新怡


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是菊科旋覆花屬植物。莖被長伏毛,或下部脫毛;中部葉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常有圓形半抱莖小耳,無柄,上部葉線狀披針形;疏散傘房花序,花序梗細長,舌狀花黃色;瘦果圓柱形,被疏毛。《本草衍義》曰:“花淡黃綠繁茂,圓而覆下”,故名“旋覆”。
一串金鋪簇碧叢,野田高下狀童童
旋覆花以花的形狀而得名,《莊子·達生》:“旋,規也。規,圓也。”《本草崇原》中寫到:“花圓而覆下,故名旋覆。草名金沸者,得水露之精,清肺金之熱沸也。又名盜庚者,開黃花白茸,于長夏金伏之時,盜竊庚金之氣。”旋覆花整體是黃色的,花瓣扁平,里面有很多細細的絨毛。
因其顏色美麗、功效兼備,旋覆花自古便受到人們的喜愛。宋方一夔作有《秋花十詠·其三·旋覆花》:
一串金鋪簇碧叢,野田高下狀童童。
憑君洗我讀書眼,收入公門藥籠中。
咸可軟堅痰不老,溫能散結氣俱勻
“諸花皆升,唯旋覆花獨降”,旋覆花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謂其:“味咸,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藏間寒熱,補中下氣。”《名醫》曰:“一名戴椹,生平澤,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說文》云:“蕧,盜庚也。”《本草匯言》曰:“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氣下行之藥也。主心肺結氣,脅下虛滿,胸中結痰,痞堅噫氣,或心脾伏飲,膀胱留飲,宿水等證。”
1.性味歸經
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增補了旋覆花“消胸上痰結”“消目中眵?”等功能,進一步擴充旋覆花的主治病證為“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成書于五代時期的《日華子本草》增補了旋覆花“治頭風”的功能,豐富了旋覆花的功用記載。
及至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首次提出旋覆花具有“辛”味,為“走散之藥”;不過,此說在后世對旋覆花升降浮沉藥性的認識影響并不大,比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僅在旋覆花用藥禁忌中提示“患者涉虛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腸,宜戒之”。
其后,人們對旋覆花的總結日漸趨于系統。旋覆花味苦、辛、咸,性微溫,入肺經可降肺氣、化痰液,而發揮止咳平喘的功效,消痰行水,消除氣機不通暢而引起的脹悶不適的癥狀。可用于痰涎壅肺、痰飲蓄結、胸膈痞悶、喘咳痰多—不論寒證或熱證,皆可應用,而因其性溫,故治寒痰壅肺、喘咳痞悶尤為適宜。蜜旋覆花性偏潤,長于潤肺止咳、降氣平喘,多用于咳嗽痰多,氣喘,兼有嘔吐、惡心者。同時,旋覆花又歸脾、胃經,善降胃氣,有良好的降氣止嘔作用,常用于痰濁內停、胃氣上逆所致打嗝、嘔吐、胃脘部憋悶脹滿等不適癥狀。因此,清趙瑾叔作《本草詩》贊曰:咸可軟堅痰不老,溫能散結氣俱勻。
清末陳蓮舫常用旋覆花治療咳嗽,認為其辛能宣發肺氣于皮毛,咸能入腎,納氣下行,兼能行水消痰。
綜上,此藥能使三焦通暢,為治咳要藥。旋覆花一味藥可使肺、胃、腎三臟戴澤,三焦通暢,本品微溫不燥,擅長散胃寒而降逆止嘔,尤宜于治療中焦寒凝氣滯、嘔吐呃逆病證,臨床上常運用金沸草散加減治外感風寒,內蘊痰濕,咳嗽痰多。旋覆花擅治痰飲內停、濁服上犯而致咳嗽氣促、胸膈痞悶者,可與瀉肺化痰、利水行氣之桑白皮、檳榔等同用,如旋覆花湯。旋覆花湯首載于《金匱要略》,用治肝著,處方簡明有力,作為治療證屬肝經氣滯血瘀的各種病癥的基礎方。
2.臨床應用
旋覆代赭湯為胃虛痰阻氣逆的常用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許宏《金鏡內臺方議》:“汗吐下后,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其虛氣;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硬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調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臨床常用于膽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等,療效顯著。
旋覆花作為化痰止咳藥的代表藥物,在臨床應用廣泛。從目前的整理來看,其癥靶為咳嗽和嘔吐。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旋覆花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抑制腫瘤增殖、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抑制肺纖維化、降低血脂等作用。
由于廣泛的藥用活性和豐富的植物資源,旋覆花的化學成分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旋覆花含大花旋覆花內酯、單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內酯、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內酯、旋覆花佛術內酯,以及杜鵑黃素、胡蘿卜苷等。歐亞旋覆花另含天人菊內酯、異槲皮苷、綠原酸等。旋覆花的脂溶液或醚溶液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黃酮對組織胺引起的豚鼠支氣管痙攣有解痙作用,作用較氨茶堿慢而且弱。同時,經動物試驗證實,旋覆花有較弱的利尿作用,比木通、茯苓均較弱;可增加人胃中鹽酸的分泌量;增加大鼠、小鼠的小腸蠕動;可增進大鼠膽汁的分泌。
現代醫藥科學對傳統中醫藥的認識,擴大了旋覆花的應用范圍,中西結合,辨證與藥理相結合,使傳統中藥再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