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
(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
縱觀黨史100年[1],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黨的發展歷程各個時期都總結出了一種種偉大的革命精神。如為革命奮斗的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為祖國建設“艱苦創業,為國爭光”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致敬偉大的科技工作者的“兩彈一星”精神,贊頌身邊的人民公仆的焦裕祿精神等。近些年又逐漸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尊重科學、生命至上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在這些紅色精神的指引和傳承下,鼓勵和激勵中國人民披荊斬棘、不斷前進。這些精神的形成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及中華民族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代青年大學生更應該深刻理解黨史學習教育中這些紅色精神的內涵與意義,發揚并傳承下去。
不論在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課始終都是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做好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引領,思政課起著關鍵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思政課擔任著重要角色。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青年大學生進入從建黨、建國到改革開放各個時期的發展史中。學院定期邀請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資深教授、講師等,為學生進行理論宣講。講授內容從黨的十九大精神,到歷次全會精神,再到黨史學習教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內容,在思政課中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黨性修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從根本上了解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指導作用,了解中國人民選擇并擁護中國共產黨是因為其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能帶領廣大中國人民走向民族富強。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加堅定為國家、為中國共產黨、為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決心,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增強責任擔當意識。
在思政課中講好紅色精神,要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用啟發、交流、互動的形式,使青年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產生濃厚興趣。更要學會利用當代年輕人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方式[3],例如短視頻、動漫、AR技術等方式,通過逛網上博物館、紀念館等方式,大學生在課堂上感受視覺盛宴的同時,達到心理共鳴。
黨史學習教育思政課要做到與時俱進,從身邊發生的事情講起,從當下的熱點講起。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從中國人民面對災難困難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到疫情控制的速度、人民生命的保障等,都贏得全世界矚目;同時這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中國人民沒有因此就退縮,繼續完成了脫貧攻堅重任。2021年,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中國航天技術突飛猛進發展,這些分別就是“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體現。這些各個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都是百年黨史凝結出來的文化精髓,要把它們滲透到思政課教育中,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通過歷史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上,青年大學生真正產生愛國主義熱情,進一步達到育人的效果。
當代大學生們大多數從小就開始接觸歷史知識、歷史故事[4],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革命故事大多也都是從書上、課本上學來的。他們對這些從課本上學到的內容,認識層面還不夠深刻。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還未建立穩固,對黨的歷史理解不夠透徹,容易受到身邊事務的影響,并盲目隨從。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在百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靠著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前仆后繼地為革命奮斗。那些舍生忘死、為黨拼搏的革命英雄烈士,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先進模范為我們建立了現在的新中國,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他們的犧牲和奉獻。因此,青年大學生要學會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知識,用正確的黨史觀、民族觀、發展觀指導黨史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和明確奮斗方向。
學院開展“1,10,100+五學”特色黨史學習教育,以舉辦1場紅色專題報告、1場紅色詩詞大會、1場黨史知識競賽、10場師生黨史讀書會、10場黨支部書記講黨課、100名黨員黨史微視頻、100張藝術作品展等活動,將自學、導學、展學、踐學、助學“五學”融為一體。深刻領悟黨史學習教育的意義[5],多措并舉學習并感受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把革命進行到底,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在紅色詩詞中,感受老一輩革命家心系民眾,為人民的未來和祖國的發展而不斷探索和發展的毅力。在生動的紅色電影中,學習老一輩共產黨人嚴謹求實、不驕不躁、自力更生的優良作風。在這些活動中,把黨的理論知識融匯于心,內化于行,激發大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決心,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走向深處、走向內心、走向實際。
講黨史故事是學習黨史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學院建立新媒體黨史宣講平臺,開設“黨員黨史微視頻”欄目,大學生黨支部書記、委員、黨員輪流進行宣講黨史故事,并拍攝成短視頻、微黨課形式發送到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做成系列推文每月更新。開設“學黨史”專欄,定期推送黨史知識、黨支部書記講黨課等相關內容。此形式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引領示范作用,不僅為學生建立濃厚學黨史氛圍,也使更多人受到感染和鼓舞,把紅色故事傳承下去。
我們黨成立的這一百年里,每一個歷史時期,都能夠體現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力量[6]。1921年,中共一大在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上勝利閉幕,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這段黨史故事中,總結出了體現中國人民敢于創新、勇于改革的紅船精神。在建黨初期艱苦奮斗的歲月里,逐步形成了五四精神、長征精神、抗日精神等。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甚至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又凝練出了抗美援朝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也是這些紅色精神,讓中國共產黨面對壓力和威脅的時候奮勇向前,絕地逢生,直到建成今日的東方強國。學院利用“微團課”大賽,鼓勵團干、團員學生積極參加,以分享視頻講解PPT等形式,帶領大家共同學習紅色精神品質,最終共選出《明黨史,學黨政,跟黨走》《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優秀作品十項。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學好黨史故事,發揚紅色傳統,做紅色精神的傳承人,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而努力拼搏。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生活在改革開放后的“90”后、“00”后,生活條件逐漸優越,對黨史百年中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歷程,難以做到深刻理解。學院利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實地考察的機會,通過老師帶隊以及學生自發組隊的形式,參觀焦裕祿紀念館、雷崗紀念館、八路軍辦事處遺址等地。通過在革命老區實地考察學習,追尋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足跡;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學習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習偉大的紅色精神,有助于青年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精髓和內涵,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加堅持學史增信,堅定“四個自信”。
充分發揚大學生黨員的引領作用,發揮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作用,加強大學生黨員和青年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大學生黨、團員通過學院特色專欄“紅色星期天”,開展各色各樣的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團日活動,參加黨史學習教育培訓班,進行黨史知識學習問答競賽,增強對黨史知識和紅色精神的理解。利用暑期“三鄉下”建立“黨建帶團建”:百名學子志愿行服務團,該團隊由黨員和團員組建,共赴蘭考學習焦裕祿精神,學習不怕艱難困苦、艱苦斗爭、敢于向前的紅色精神,領悟百年黨史艱辛的歷程,大學生黨員、團員不斷堅定初心和使命。
鄭州“720”洪澇災害發生后,不少青年大學生在災情發生后快速組建青年突擊隊、志愿服務隊為受災群眾提供物資、清掃垃圾、幫助弱勢群體渡過難關。在各種“戰場”上,都能看到青年人義無反顧的身影;越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越是青年人體現責任與擔當的地方。青年大學生就應該有這種不怕苦不怕累,越是艱險越要向前的勇氣,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刻,發揮青年人應有的價值。發揚和傳承偉大“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學院每年利用三月份“雷鋒月”鼓勵學生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并建立“火紅雷鋒月”等專欄,定期推送相關學生優秀事跡。學院陽光志愿者協會聯合社區定點開展志愿服務,給環衛工送溫暖;學生參與文明交通活動并擔任道路協管;學生自發獻血、去博物館擔任志愿者等,這些一個個年輕的身影都是雷鋒精神的傳承者,紅色精神的代言人。
充分挖掘學生中的榜樣力量,在災情中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敢于擔當、積極奉獻的先進典型模范。學院將救災事跡、抗汛故事等作為鮮活教材,并充分利用線上新媒體平臺、線下宣講等方式進行宣傳報道。建立“把災難當教材 與祖國共成長”“疫情下的食品人”專欄,共推出三十多期相關事跡推文報道,他們響應當地政府號召,或者自發參與疫情防控,展現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通過宣傳教育,青年學生在這些真實故事中接受政治教育,受到精神鼓舞。把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與現實工作和學習結合起來,讓紅色精神成為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靈感、動力和源泉,并傳承下去。
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總結凝練出了中國人民為了理想不怕艱苦的奮斗精神。建黨一百年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逐漸發展出來了一些其他的紅色精神,這些精神集中彰顯了中華民族,還有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團結奮斗、不怕犧牲的偉大品質,它們構建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根據百年黨史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分為五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特定時代、特定背景下的紅色精神產生。這些紅色精神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力量,青年學子們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鍛造優良品格,把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代代相傳,為祖國未來的發展貢獻力量。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學院為充分發揮青年大學生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和價值引領作用,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抗疫精神,學院開展第一屆“最美大學生”“文明班級”“文明學生”評選活動,充分展現各班級團結友愛,勤奮進取的風貌,以及學生們積極奉獻、勇于擔當、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學院以前瞻性思維,將入學教育前移,在暑期8月份開展2022級“新生前置教育”,以“喜迎黨的二十大 青春筑夢新時代”為題線上、線下形式開展,通過“愛黨、愛國、愛校”三個主題,新生們用實際行動走訪紅色基地、參加志愿活動,學習農大百年歷史,用內心感受中國精神,厚植愛黨愛國愛校情懷,引導青年學生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就追尋紅色歷史基因,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勇擔強國興國使命。該活動共吸引300名新生參加,精選出優秀心得體會141份,并以系列推文的形式在學院公眾號進行分享,同時讓更多的青年學子感受和學習這種紅色文化精神,以達到文化的傳承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