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超
(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地方紅色資源優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鮮明作用,是認真實踐“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揮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重要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質要求和重要途徑。
紅色文化的概念,一般認為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這三者的有機統一體”[1]。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特色的資源形態,可以分為物質類和非物質類兩種紅色資源。
常州地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發生地,中國共產黨曾帶領人民在這片土地上進行艱苦奮斗的革命事業,誕生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常州市委黨史工委成立紅色文化資源專題調研課題組調研統計:“常州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遺址遺跡類共包括瞿秋白故居、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中共橫山橋支部舊址等紅色遺址、遺跡45處,大部分分布在武進、溧陽地區,武進區是常州的主要縣區,地域范圍廣,溧陽則屬市郊縣區,革命活動便利。具體來看,金壇區3個,溧陽市11個,武進區15個,新北區4個,天寧區6個,鐘樓區3個,戚墅堰區3個。”[2]常州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最為普遍的類型就是物質類紅色文化資源,如各種革命紀念館、紅色名人故居等,反映了紅色文化資源普遍依托于建筑的重要特征。此外,還表現為眾多的黨史人物資源,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無數英雄兒女在常州大地上戰斗和生活,他們當中有著名的“常州三杰”,中共早期政治活動家董亦湘等,他們在常州留下足跡,是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財富。
近年來,常州大學著力挖掘區域特色的紅色育人資源,以‘紅色融入·鑄魂育人’為主線,把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把紅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用紅色文化鑄牢立德樹人之魂。2017年7月成立了“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是全國首家專門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致力于兩個結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科學價值和精神動力。當前,常州大學依托紅院建構“十紅”格局,通過“十紅”(立“紅館”、辦“紅刊”、編“紅書”、組“紅聯”、建“紅庫”、創“紅社”、拓“紅基”、開“紅培”、上“紅課”、演“紅劇”)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科學研究與紅色文化育人工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常州大學紅館,是一座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展館,獨特的紅色育人平臺。“常大紅館”以“紅色融入·鑄魂育人”為展覽主題,包括“融入新時代”“融入常州紅色文化沃土”“融入常州大學文化傳承特色”三個部分九個單元,展出各類展品二千余件。常大紅館的建設體現了紅色文化資源依托于建筑這一主要特征,為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實踐發揮重要作用。
常州大學在紅色文化育人教育上不斷創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上,有機融合各種紅色文化資源,納入全過程教學,取得顯著成效。
紅色資源融入思政教學,思政課堂更加溫暖。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程,打造更鮮活有溫度的素材,引導思政教師開展紅色文化資源學習和利用,講授與常州有關的重大事件、偉大精神、先進人物等紅色文化資源,讓課堂鮮活起來。同時,邀請革命功勛后人、歷史見證者等走進教室,親自講授黨的紅色故事、紅色精神,打造耳濡目染的紅色文化育人模式。還開設“中國共產黨簡史”課程,講述百年黨史的光輝歷程,“常州三杰”是極好的教學案例。
紅色資源引入校園建設,實踐課程更加立體。紅色文化作為辦學特色之一,單獨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程,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追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等主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開展紅色文化主題調研、紅色原創作品(歌曲、短視頻、繪畫、剪紙)等實踐作業,不斷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的獲得感。
紅色基因賡續血脈傳播,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學校推進各種紅色教育資源建設,如“全國館校合作聯盟”,推進革命文物等實物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作《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講座》特色視頻課程,原創《中國共產黨30種(46種)革命精神展》。
紅色文化認同,是衡量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子。通過開展“關于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問卷調查,分析當前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立場、引導大學生辨證看待西方文化,進一步檢驗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習效果。根據針對常州大學本科生的問卷調查,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方面,設置“你認為紅色文化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新時代有沒有必要宣揚紅色文化?”“你認同在革命時期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行為?”等問題,其中88.71%的大學生能夠清晰指出紅色文化同時包含革命時期產生的文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產生的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90%以上的學生都選擇有必要宣揚紅色文化。
二是學生接觸和獲取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的途徑,設置“你了解紅色文化的主要途徑有哪些?”90.23%的學生回答從課堂教學、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參觀革命紀念館等途徑獲得。關于“學校是否加大紅色文化教育的宣傳力度?”80.95%的學生選擇極為必要,并希望能有更多的載體和途徑獲得紅色文化資源。
三是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定位和作用的認識方面,設置諸如“你認為學校對紅色文化的宣傳重視嗎?”“你對中國共產黨的黨史和革命史感興趣嗎?”等問題。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在紅色文化宣傳方面的力度是足夠的,選擇感興趣的學生比例高達89.66%,但仍有部分學生不太感興趣。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紅色文化教育的基因依然根植于當代大學生的血脈之中,新時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更加認同,表現出比較積極的態度。不過,我們也要看到21世紀以來的新變化。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成長成熟于網絡信息時代,易受到亞文化圈層、智能媒體和網絡虛擬空間的負面影響,出現弱化價值認同、虛化價值選擇和淡化價值實踐的問題”[3]。大學生在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時受到的干擾因素越來越多,如西方思潮對紅色信仰的沖擊,新媒體發展對紅色文化傳播的影響,時代變革也影響著紅色文化的認同。
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集聚特征和豐富的區域文化內涵,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所在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現賡續紅色文化基因、提升育人價值和發揮區位優勢的內在邏輯性”[4]。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機融入思政教學仍然面臨一定困境,如何更好地實現紅色鑄魂育人,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深化。
1.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以常州大學為例,學校雖然有十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專門性的紅色文化教育場館,但主要面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這門實踐課程的學生,教師利用反而不高;從課程的高度來看,依然是附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實踐課程,沒有專門的紅色文化課程。
2.紅色文化在校園活動中的參與度不高
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和使用仍然不高,如校園活動中紅色文化的主題活動不多,即使有一些,如紅歌、紅劇等比賽,學生的參與度也不高。學校的文化景觀,由于各種歷史的原因,缺乏有效的紅色文化景觀設計。大學生的文體活動,紅色文化主題較少,紅色文化的滲透不夠。對大學生而言,許多紅色活動的參加,往往是強制性的,缺乏主動性,在參與過程中,由于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也影響參與者的獲得感。
3.紅色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效果欠佳
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資源體系的重要來源之一,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本為應有之義。但在課堂教學中,仍以傳統灌輸式教學、宣講說服教育為主,很多學生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同時,課程重疊、重點不突出,在不同科目的思政課程中,雖然都有紅色文化的宣講,但教師講授的內容缺乏協調和統一,往往出現一個紅色文化內容被不同教師、不同課程反復講授,學生學習產生較大的倦怠感。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還需要建立一種長效融合機制。
1.做好紅色文化資源的教學管理,發揮課堂主體作用
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紅色文化資源的教學管理要規范,一是建立專門的教學管理機構和人員設置,二是完善相應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三是明確紅色文化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管理手段,四是加強教學的保障管理,保障相關服務體系和物質支持。從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來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推動紅色文化資源進課堂,充實教學內容,把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思政主課程之中。
2.建設校園紅色文化教育實踐
一是積極開展各種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發掘、利用好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事跡尋訪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料匯集與整理工作,進一步豐富常州大學紅色館藏的數據庫資源。二是改革課程考核導向,更注重實踐效果。鼓勵紅色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展演,積極引導學生立足常州豐富的紅色資源,創作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作品,積極走向社會,進行紅色文化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宣傳。三是舉辦各種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
3.創新紅色文化教育的平臺和載體
紅色文化教育,要與新時代新技術相結合。一是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特點,建立相對穩定的紅色文化教育項目,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便利性。二是從常州地方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如“常州三杰”紀念館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常州大學“紅色文化主題紀念館”便于本校師生學習。三是加強新興媒體資源的利用,發揮各種網絡平臺的獨到作用,如微信公眾號、抖音號、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四是加強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等數字技術的建設,在不同的教育平臺中,如超星學習通、中國知網、網易課堂等新數媒時代,積極彰顯紅色文化資源的影響。
4.健全紅色文化教育的制度保障
在多層次、多維度、多方面建立健全紅色文化教育的保障機制。首先在管理層面建立核心機制,各高校黨委及職能部門、各學院協同推進紅色文化教育的部署與規劃,形成紅色育人合一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其次加強紅色文化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的思政課教師尤其要掌握紅色文化的精髓。最后設立專門的紅色文化教育經費等物質支持,如培育紅色文化課題,舉辦紅色文化活動、建設紅色文物保護等項目的支出。
實踐證明,常州大學對地方紅色文化教育的探索已經成為學校辦學特色之一,深入發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整合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在多個方面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現實價值。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出發,紅色文化資源無疑是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教育資源,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