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從嘉興南湖上的一艘游船到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艱辛歷程。這百年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濃縮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史”,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講述的是共產黨人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發展歷程,它不僅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而且蘊含了優秀的革命傳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四史”既是黨員的思想理論之基,也是青年人成長成才思想教育的資料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這一要求歸根結底就是要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四史”學習教育。黨的發展需要青年大學生的助力,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青年大學生努力,民族復興的重任需要青年大學生接續承擔。“四史”學習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部分,加強“四史”學習,有利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把“四史”融入高校課堂有利于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但就目前來看,“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育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在價值觀上具有同向性,但高校思政教師對“四史”教育的合理融入缺乏系統指引。傳統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缺乏感染力,純粹的史料講解難以激發學生的共鳴。“四史”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抽象且籠統,部分思政課教師對“四史”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四史”教育的話語表達體系較單一,未能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喜好,導致大學生的接受度不高。
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四史”教育的實踐活動主要是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展現。有關“四史”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如“三下鄉”紅色文化宣傳活動、黨史故事演講等。但部分學生在活動中功利心較重,目的性較強,無法實現“四史”教育入腦入心。“四史”所涉及的資料內容博大精深,相互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一些珍貴的圖片及實物資料珍藏在紀念館及展覽館中。目前,高校對這些顯性和隱性的資源實地探究較少,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整合。如何深挖社會資源中的紅色元素,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避免理論的生搬硬套,仍是尚待解決的難題。
目前,“00后”是青年大學生的中堅力量。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吸引,但他們對“四史”的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大多數高校并未開設專門詳解“四史”內容的課程。大學生所了解的“四史”內容大多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沒有形成系統的認知體系。部分青年學生認為只要通過考試就已足夠,對“四史”的探究仍處于被動狀態,未能深刻體會其教育意義所在,難免會存在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等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1]“四史”學習教育不僅能夠幫助青年大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且可以讓大學生認識和了解“四史”中涌動的紅色基因,從而摒棄歷史虛無主義,樹立正確歷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2]青年大學生與時代緊密相連。時代賦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機會,大學生也為時代的發展增添一份力量。社會主義要接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走得更長遠,需要青年大學生的努力。因此,幫助青年大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能為黨培育優秀骨干,還能為國家發展培養優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3]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青年大學生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忍受過饑餓,可能無法體會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辛。而“四史”包含的紅色革命歷史,正好給大學生補足了紅色文化的缺失。
“四史”是紅色基因的最好載體,在新時代加強青年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學習先輩們無私奉獻、敢于拼搏的精神,并從先輩們所受的挫折和苦難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提煉生存和發展的智慧。
青年大學生學習能力強,接受新鮮事物快,對一切充滿好奇,但他們缺乏分辨識別的能力,容易誤入歧途,因為大學生對于世界的認知和看法、對于如何走好人生路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所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歷史觀非常重要。隨著西方各種思想潮流涌入中國,各種意識形態紛繁復雜。大學生由于涉世未深,對于真偽的辨別能力較低。加強“四史”學習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歷史真相,樹立正確歷史觀,在時代洪流中始終保持頭腦清醒[4]。
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要求。
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大學生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加強青年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必須要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用唯物史觀引導青年大學生剖析歷史和現實問題,學會主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原則、方法論分析評價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就是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如果僅僅只在思想上學習“四史”,不注重在實際過程中的運用,青年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很容易受到打擊。在學習過程中,青年大學生應注重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論運用到對國內國際形勢的分析上,運用到解決青年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交友、工作實際上,從而增強他們對于“四史”學習的認同感,更好地發揮“四史”學習在高校的重要作用。
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指導“四史”學習教育,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兩種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它們運用到“四史”學習中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可以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不會偏離正確的軌道。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在“四史”學習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年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利于學深、學透歷史,從歷史中挖掘經驗教訓,以史為鑒,把所學理論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利用所思、所學更好地處理現實難題,真正領悟學習“四史”的意義,增強對“四史”學習教育的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政治認同,從而使高校“四史”學習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
科學、準確地認識歷史事實是“四史”學習教育的基礎。只有科學地認識歷史,才能準確地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學習利用“四史”中豐富的精神力量,找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原則,在歷史中求真、求實,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發展的全過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分析“四史”的內在邏輯,找到關聯點,把握歷史發展全局、全貌,對“四史”中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要學會澄清,不能片面化、簡單化“四史”,對其中的錯誤言論,甚至是歪曲、污蔑現象要堅決反對。只有科學認識歷史事實,才能夠準確辨別錯誤言論和行為。客觀規律是建立在歷史事實基礎上的,既包含歷史事實中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包含對歷史中錯誤事實的經驗總結。對青年大學生來說,只有把握客觀歷史規律,才能在生活和學習中正確處理各種難題,快速、準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四史”學習教育對青年大學生的重要意義所在。
學習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鑒,更好地把握未來。“四史”蘊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見證了黨和國家的輝煌歷史成就。其中,黨史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及其中涌現出的一大批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英雄人物事跡,他們身上的頑強精神值得青年大學生學習;新中國史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從一窮二白到站到世界舞臺中央的歷程,見證了新中國建設者們嘔心瀝血的犧牲;改革開放史講述了改革開放以后,一批改革先鋒沖在時代前列,大力發展中國經濟的歷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講述了社會主義思想自16世紀誕生后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學好社會主義發展史對準確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四史”,關鍵在于讓青年大學生從歷史事實中找到發展規律,從歷史人物事跡中汲取奮進力量。“四史”蘊含豐富的精神資源,對青年大學生來說具有強大的引領和感召作用,把各個歷史時期所鑄就的偉大精神弘揚好、傳播好是高校教育者的首要職責,只有詮釋好這些偉大精神,才能有助于激發青年大學生的內生動力,振奮他們的精氣神。
“四史”學習教育需要全方位、全領域、多角度開展,不僅要在高校思政課堂上講解,而且要把“四史”融入大學生專業課程,深入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利用線上學習軟件和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豐富“四史”學習形式,并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的靈活性,使“四史”學習深入青年大學生心中。
高校應以課堂理論學習為主,在思政課堂上傳授理論知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可以采取專題式教學,把“四史”教育內容合理劃分,為學生講深、講透。學生應充分利用手頭已有資源,閱讀“四史”相關書籍,配合教材和輔導書,認真聆聽教師講授內容并做好筆記。
大學生應充分利用線上學習資源,如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等,在課余時間觀看“四史”教育視頻,以及優秀的影視劇,了解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親身感受歷史在時代長河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大學生可利用“學習通”等軟件,分享自己學習“四史”的感悟,在軟件平臺分享自己獲取的學習資源,加強與其他同學的交流。
高校要在課堂之外,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課,如大學生講黨史、大學生唱紅歌等活動,學生在講黨史、唱紅歌的過程中,了解黨史蘊含的價值,感悟紅歌背后的歷史,從而加深對“四史”的理解。在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可運用VR技術,體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歷程,在電影館觀看“四史”教育題材的電影。另外,大學生可組織建立“四史”研學社,舉辦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以講座、演講等方式開展“四史”學習交流活動。
綜上所述,在青年大學生中開展“四史”學習正當其時。大學生通過學習黨史,了解黨百年奮斗的苦難和輝煌;通過學習新中國史,深刻認識新中國從積貧積弱到逐漸富起來,再到走到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巨變;通過學習改革開放史,感受黨自我革命的非凡勇氣;通過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必然性。在“四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只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下功夫,還要在學生的專業課上下功夫。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把基本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蘊含的價值,同時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切身感受歷史,利用網上云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則要挖掘專業課背后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如在課外采取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學生在活動氛圍中真正感受“四史”教育的意義所在,引導青年大學生關注歷史、理解歷史、領悟歷史,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實踐反復證明,只有牢牢把握“四史”精髓,青年大學生才能筑牢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