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東平
第一個推出融媒體工作室的是人民日報。2015年,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成;2016年,人民日報即啟動融媒體工作室計劃,成立了俠客島、麻辣財經等17 個專業化、垂直化工作室。人民日報為什么成立融媒體工作室呢?有人比喻中央廚房是“航母”,融媒體工作室就是“艦載機”。
2018年,湖南廣播電視臺領銜省級媒體,率先推出以導演、主持人命名的7 個融媒體工作室。2019 年是安徽融媒體工作室真正壯大的一年,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日報、安徽新媒體集團一口氣推出一百多個融媒體工作室,同時把融媒體工作室制度化、規范化、考核化,融媒體工作室正式登堂入室。
融媒體工作室一般是三到十幾人不等的小而精的團隊化組織,責權明晰,人員原則以兼職為主。2020年,合肥日報傳媒集團也推出了20 多個融媒體工作室,2021年工作室規模達到近40個,工作室人員全部為兼職。
成立融媒體工作室旨在基于傳統媒體內容生產優勢,找準與互聯網傳播的契合點,打通內容、設計、技術、運營等多重鏈條,在傳統媒體內部生產更適合互聯網閱讀和差異化分發的優質內容,從而提升傳統融媒體產品的影響力,進而帶動融媒體產業發展。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我們神往新媒體,我們鐘情移動端,但傳統媒體人這一步怎么跨出去,要有載體、有通道。輕便、靈活、無大投入、部分與原來的還有關聯,融媒體工作室這些特點,自面世以后,深受歡迎,特別是實力不強、新媒體起步較晚的省市媒體,如獲至寶,因為馬上可以開工。合肥日報傳媒集團旗下的合肥晚報、江淮晨報首批推出8 個工作室,其中,“圖個明白”工作室就是以原來報紙美術編輯為班底,加入采編力量,3 個月推出作品500 多篇(幅),刊發在包括新媒體、報紙等各個平臺。因為報紙的式微、廣告的減少,以前美編事不多,精神狀態不好,現在大家干勁比較足,月收入大幅度提高。
隨著漸漸做出影響力,“圖個明白”工作室在市委、市政府、縣市區口碑知名度不斷提升,不斷接到一些定制個性化宣傳產品的訂單。如,“圖個明白”工作室設計的2022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系列海報作為今年國家網安周官方海報,在中央、全國省市各大媒體發布,并作為微博客戶端開屏廣告全網呈現;獨家制作的《10項暖民心行動總有N款暖到你》海報,作為合肥暖民心行動官方海報在全市各大平臺發布,同時由各縣區印刷后,在大街小巷宣傳展示;此外還有在“合肥十年”“合肥人才新政”等主題宣傳中,“圖個明白”工作室作品作為海報在全市統一推廣。
“發現”是合肥晚報專門關注當地人文地理檔案歷史的一個報紙欄目,辦了二十多年,非常有影響力,如果不創新改革,隨著報紙的減版,慢慢也會萎縮,所以我們考慮讓它改成“發現”融媒體工作室,還是做“發現”的那些內容,但傳播表達要互聯網化,實際上這類合肥本土的人文地理、檔案歷史,讀者還是愛看的,通過工作室這種形式,讓編輯記者投身參與新媒體,讓受眾更關注新媒體。
互聯網管理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扁平化。我們曾經梳理了安徽做得好的幾家新媒體,發現“小編”的權力非常大,策采編校都是一個人干,雖然這種極端的做法本身并不可取,但從一個側面說明,新媒體的發展對組織架構、對扁平化要求是多么的高。
目前傳統媒體的架構是集團—子報網子頻道頻率—中心—部門—采編人員的科層式管理,層級較多。面對復雜的融媒體環境,特別是面對移動互聯傳播時代,全媒體分秒必爭的傳播格局和瞬息萬變的市場反饋,要求必須打破傳統組織架構的藩籬,因此媒體組織扁平化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和必然要求。
融媒體工作室跟傳統的內容生產單元不一樣,是一種全新的組織架構形態。融媒體工作室在內容采訪、編輯制作、發布傳播等方面都不一樣,所以內部架構、管理、考核各方面與原來的模式差別很大。
所以,融媒體工作室可以作為傳統媒體內部組織架構改革的突破點,由組織結構的變化帶來采編流程考核等系列變革,現在主動變革,阻力大、成本高,也沒有抓手。融媒體工作室組建實施后,可以起到由點到面、以局部帶動全體的作用。比如,考核分配是改革中的難點,人員有事業身份。安徽廣播電視臺在組建媒體工作室時,提出“一室一策”的考核辦法,即一個工作室實行一種考核辦法。從傳統考核“撕開口子”后,只要考核辦法科學,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特點,慢慢會倒逼全單位的改革,讓單位的體制機制“活”起來。
傳統媒體式微,是由于我們不知道讀者在哪,讀者也不知道我們在哪兒,所以我們在埋頭寫、埋頭編,但看的人少了。
融媒體工作室就是要改變傳播語境,改進現有表達方式,改變傳播路徑。一句話,就是新聞宣傳報道要有人看,重新連接讀者,和讀者“親”起來。
其中,時政類工作室就是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讓媒體報道和廣大群眾“親”起來,讓黨委政府滿意。
比如,“深一度”工作室是主打時政深度報道的工作室,如何圍繞時政中心工作做出受眾關注、想看的融媒體報道,是這個工作室重點發力的方向。
經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對于時政深度融媒體報道來說,“時度效”是內容生產的指揮棒,“深一度”工作室圍繞合肥重大宣傳節點,推出各類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圍繞抗洪、抗疫這樣的重要報道,推出《一桶水的高度一座城的決戰》《這一夜,合肥經歷了什么》《合肥,最在乎》《4 天4 夜建成!這就是“合肥速度”!》《合肥5 小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主題推出《破局者安徽》等重點產品,屢次獲得安徽新聞獎一等獎,也拿下一個個“10萬+”。圍繞本地重點大事,推出“惟此巢湖”“合肥十件大事”等重點策劃,獲得廣泛好評;圍繞中心主題宣傳,推出《說說我的這五年作者:合肥》《“來合肥,感悟‘農農’人生”》《向西看》等角度新穎,閱讀輕量化的深度報道,內容踩準讀者情緒點,突出獨到的創意,廣受業內好評。
總之,融媒體工作室要做讓群眾滿意的新聞,融媒體工作室的指揮棒是讀者滿意度,讀者滿意,工作室就辦;沒有讀者,工作室就解散。工作室團隊的任務非常明確,就是努力讓報道產品與讀者“親”起來。
融媒體工作室實際和中央廚房或者客戶端建設幾乎同步,媒體融合過程中兩者相輔相成,一個被比喻為航空母艦,一個被形容是艦載機,沒有區域內超強IP,省市融媒體工作室做得再好,也無法到達本地受眾。安徽省級媒體有幾個工作室產品做得非常棒,但是由于集團層面超級IP 沒有形成,媒體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專業類IP 也要配套跟進,雖然不能說“一室一IP”,但重點發力、細分度高的工作室,垂直類IP要及時建設。
2022 年,合肥日報傳媒集團重點圍繞幾個融媒體工作室進行垂直類IP 打造。如“學在合肥”融媒體工作室,主打深耕教育領域,目標是取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增粉“三贏”的良好格局。目前,其圍繞教育領域推出的多個策劃,以及給合肥諸多學校量身定制的短視頻和直播產品深受好評。
“玩轉合肥”融媒體工作室主攻文旅方向,視頻產品豐富,多篇作品被央媒轉載,多篇100 萬+傳播數據,目前在肥西、長豐、肥東等縣區接到定制化生產內容的需求。但該領域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也是該工作室亟需破題的方向。
“科學+”融媒體工作室圍繞科技創新主題的垂直領域,該工作室依托合肥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推出豐富多彩的科技類融媒體產品,在各大科技場館、各縣市區都小有名氣,也獲得了很多單位的合作訂單需求。但是科技創新領域較窄,如何把融媒體工作室的路子走寬、走遠,是工作室要重點解答的問題。
“合愛同行”融媒體工作室主打公益垂直領域,在公益圈、老百姓心中產生一定影響,從熱線各類求幫忙、求表揚等互動線索的增多就可以看出來;同時,合肥評選出來的各級“好人”“道德模范”等,不少線索也來自“合愛同行”工作室報道的推薦。但是,公益領域是個大空間,這個垂直領域不能只局限于內容生產,還有更多更廣的方面待拓展。
優質內容永遠不會過時。傳統主流媒體要成為深耕主業的“尖兵”,利用融媒體工作室開拓即時性的內容生產模式,在題材上可以突破固有報道模式,特別是讓正面報道成為爆款,守住社會影響力、權威性主流陣地,適應受眾的情感需求、審美偏好、價值取向。比如在建黨百年主題宣傳中,合肥晚報、江淮晨報推出《紅耀合肥百年傳承》《紅耀合肥百年經典》兩組大型系列策劃,匯聚了“深一度”“合拍”“圖個明白”“攝視度”“發現”“合晚radio”等多個工作室的創作力量,創新新聞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原創視頻、手繪漫畫、深度報道異彩紛呈。
當然,傳統的話語模式和報道風格已經無法吸引年輕一代的受眾。現在對我們媒體的要求不僅要寫好稿,還要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創造性地生產形式新穎、主流爆款的全媒體產品。多元的融媒體工作室為探索傳統媒體的話語表達提供了豐饒的“試驗田”。比如“圖個明白”工作室制作并發布的《我們都是1/61027171》《援鄂戰疫日記系列》《百年一遇巢湖告急》等海報,通過報紙、微信、ZAKER新聞客戶端、抖音、快手等多平臺分發傳播,點擊率非常高。新的話語模式,改變了嚴肅生硬的文字表達,用或輕松詼諧的語氣,或簡明輕快的語言來突出不同主題。
融媒體工作室最重要的兩大作用:一是在新的語境中再造一個新的傳播體,提升媒體影響力;二是在媒體融合發展中開辟新的藍海,實現媒體的營收能力提升。
現在很多融媒體工作室基本都滿足第一個作用的需求,在新的語境中再造一個新的傳播體,但筆者認為除了時政類工作室服務黨委政府,可以不考核營收,其他垂直類工作室應該牢牢盯著能不能適應市場這條線。
我們曾經不敢大做新媒體,就是因為新媒體“看上去很美”,盈利模式不清晰。確實是這樣,新媒體掙不來錢是正常的,因為新媒體平臺影響力轉變為營收能力的基礎數據是千萬級起步,絕大部分省市級傳統媒體做不到,這不是努力不努力的問題。
但融媒體工作室垂直細分,工作室本身也可以形成矩陣,傳統媒體的廣告營收能力隨著傳統媒體傳播影響力一道被消解,沒有很好的辦法重塑品牌和重新連接讀者。融媒體工作室的出現,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媒體再次實現營收能力提升的曙光,因此媒體工作室不僅僅是采編的事情,更是經營方面的事情。
面對流量,融媒體工作室可以發揮骨干團隊優勢,在短時間內打造爆款,在細分領域打造品牌,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創新是合肥的城市氣質,由內而外的“科里科氣”正撲面而來,2021年12月起,合肥晚報重磅推出“科學+”融媒體工作室,用沉浸式的體驗,通俗、生動、有趣等用戶喜愛的方式,帶大家探索創新合肥,產品一經推出,頗受市民和企業的好評,由于形式新穎,很快就帶動經營營收。由此可見,融媒體工作室不僅僅是新聞的宣傳,也是好故事的有效傳播渠道,更是重構媒體營收方式的渠道。
部分地方搞融媒體工作室,倡導自由組合,三五成群,興趣為師,集團只是鼓勵,平時疏于管理,無人過問。最終一年下來,70%融媒體工作室無疾而終。
首先,媒體工作室和其他新媒體的發展一樣,自由發展階段其實早就過去了,沒有制度的介入、支撐、引導,無論是微信、抖音和融媒體工作室都很難做成。
其次,工作室一旦管理松散,極易成為個人陣地,媒體單位可控性較弱,不利于以融媒體工作室為抓手,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整體轉型升級。
同時,無論是合報集團還是合晚傳媒都從頂層設計上對融媒體工作室有相關制度和扶持辦法,不過落實到具體每個工作室的運行上,報社層面的領導重視與否影響著融媒體工作室的發稿數量和質量以及各傳播平臺的選用情況。
比如:“深一度”、“合拍”、“圖個明白”、“皖中評”和“現在發生”這5個融媒體工作室,從成立之初就被重點關注,領銜人也多為中心主任,部分產品報社主要領導參與制作,無論從發稿量還是對發稿平臺的支持上,都力度最大,傳播力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