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永,馬永升
(1.漢中市南鄭區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陜西 漢中 723100;2.漢中市南鄭區法鎮人民政府,陜西 漢中 723100)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農業發展。一些先進的栽培技術被應用于玉米生產中,保證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田間管理是玉米種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玉米播種后應實時觀察玉米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的生長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
玉米品種選擇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在播種前,要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類型,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玉米品種。了解玉米品種的抗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進而選擇籽粒飽滿和大小均勻的高質量玉米品種,才能保證玉米的發芽率。在選好玉米品種后,要做好處理工作。晾曬能夠提高種子活性和發芽率,將種子晾曬2~3 d,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上,可能會造成種子灼傷。在晾曬過程中應定期翻動種子,每隔3~4 h 翻動1 次,目的是確保種子受熱均勻。科學晾曬能夠滅殺種子表面的病菌和蟲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并且能夠刺激種子活性,促進種子發芽[1]。要做好浸泡催芽處理,可以選擇放在冷水或者溫水中浸泡。如果選擇冷水浸泡種子,浸泡時間應控制在12~24 h,完成后晾干種子播種即可。如果選擇溫水浸泡,水溫控制在45~50 ℃,時間為6~10 h,種子撈出后陰干即可。
為了提高玉米發芽率,要選擇透氣且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保證排水和灌溉,選擇pH 值在5~8的中性土壤。選地后做好整地工作,通過深耕晾曬的方式,能消滅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翻耕深度控制在25~35 cm。通過合理整地提高土壤透氣性,減少土壤板結。在整地過程中配合施用農家肥和化肥,選擇的肥料必須發酵、腐熟,如果有機肥不足,可施用尿素和二胺,為之后玉米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選擇適合的時間播種,太早或者太晚都會影響出苗率。通常情況下,氣溫穩定在10 ℃以上才能播種,并且土壤濕度維持在60%左右。播種太晚會導致玉米出苗受到影響。在玉米種植中要控制好播種密度,為植株營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互相爭奪養分和水分,還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一旦種植密度過大,會導致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影響玉米產量。通常情況下,應在了解當地土壤肥力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播種密度。如果土壤肥力較差,播種距離控制在60~80 cm。如果土壤肥力較好,可以采取寬窄行種植技術,寬行距離控制在80~85 cm,窄行距離控制在25~30 cm,避免浪費土地資源,提高播種效率。
1.4.1 苗期管理
1)查苗和補苗。播種后會出現玉米缺苗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種子質量差和播種方式不合理,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檢查是否存在缺苗現象,并及時補苗,可以選擇多余的玉米植株進行移栽。如果缺苗現象比較嚴重,要選擇同種類的玉米品種育苗,然后帶土移栽,提高幼苗成活率。
2)間苗和定苗。玉米出苗后要及時間苗和定苗,堅持去弱留強的原則,保留健壯的幼苗,促進玉米生長,增強玉米抗病蟲害的能力。選擇合理的間苗和定苗措施能夠使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充分汲取養分和水分,促進玉米根部正常生長發育。在間苗過程中避免傷到幼苗根部,最好選擇在晴天下午開展間苗和定苗工作。
3)適當蹲苗。苗期生長階段對水分的要求較高,一旦灌溉過多會出現積水現象,同時會阻礙玉米生長發育。在拔節前要做好灌溉控制工作,利用蹲苗控制玉米地上部分生長,促進玉米根部生長發育,增強玉米抗倒伏能力[2]。
4)科學中耕培土。中耕培土可促進玉米生長,要控制好中耕深度,深度在6 cm 左右。
1.4.2 穗期管理技術
1)科學追肥。結合玉米生長情況控制好追肥量和追肥時間,與苗期相比,玉米穗期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較大,種植戶要注意觀察秧苗生長情況,一旦發現缺肥癥狀要及時補充肥料,最好選擇在大喇叭口期追肥,選擇速效氮肥,在玉米抽雄前10~15 d 施肥,并且結合玉米生長情況,可施用碳酸氫銨600~750 kg/hm2、尿素225~300 kg/hm2。可以采用人工施肥或者機械施肥的方式,施肥完成后用土覆蓋,防止肥料流失。
2)灌溉和排水。穗期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做好該時期的灌溉工作非常關鍵,可以在施肥過程中配合澆水,提高肥料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一旦該時期出現高溫伏旱天氣會導致花粉敗育,影響果穗花數、粒數以及玉米抽雄。出現旱情后要及時灌溉,可以采取噴灌或者溝灌的方式,但是要嚴格控制好灌溉量,水分太多會影響土壤的呼吸功能。
3)防倒伏管理。受玉米品種和栽培密度等因素影響,在穗期很容易出現倒伏現象。加強該時期的田間管理工作,選擇中耕培土措施和適當增施有機肥,促進玉米根部生長。做好肥料管理工作,促進玉米植株粗壯,提高玉米抗氧化能力[3]。
1.4.3 花粒期田間管理
1)追施花粒肥。如果在玉米生長前期施肥,會導致玉米在生長后期出現缺肥的現象,應及時補充花粒肥,防止玉米葉片早衰,也能降低玉米空稈率,增加粒重。在施入花粒肥的過程中,該堅持盡早施肥的原則。結合玉米生長情況和土壤肥力確定施肥量。如果該時期的追肥難度較大,在施肥過程中可以配合噴灑葉面肥1~2 次,選擇磷酸二氫鉀和尿素,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土壤肥力較好,并且前期沒有出現脫肥現象,且玉米生長狀態良好,不需要施用花粒肥,否則會造成玉米貪青晚熟。
2)澆灌開花水。玉米花粒期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第1 次施入花粒肥之后,要結合玉米生長情況科學灌溉。確保土壤持水量控制在70%~80%。一旦土壤出現缺水,會嚴重影響花絲抽出,導致花粉活力下降,從而影響玉米花粉受精,導致玉米產量和質量下降。
3)人工輔助授粉。玉米可以采用自然授粉或者人工授粉的方式,輔助人工授粉能夠提高玉米的結實率和產量。有些玉米雄穗分枝數少,可以選擇人工授粉的方式,能夠提高授粉效率。要控制好人工授粉時間(9:00)和授粉次數(2~3 次)。
4)人工去雄。人工去雄可以減少玉米生產過程中的養分消耗,讓養分更好地向雌穗中轉運,并且促進玉米進行光合作用,降低玉米植株覆蓋率。通過人工去雄的方式還可以將一部分害蟲帶出玉米田外,使玉米增產1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好玉米去雄時間,選擇在雄穗剛抽出并且沒有散粉前進行,過早會影響葉片正常生長發育,過晚會影響去雄效果。
5)防止玉米倒伏。玉米在生長后期會出現倒伏現象,導致玉米產量和質量下降。中耕培土可提高玉米根部抗倒伏能力。在追肥的過程中,噴施葉面肥,選擇磷酸二氫鉀溶液夠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6)拔出空稈株和小株。在玉米生長過程中,玉米田會出現一些空稈和低矮植株,會與其他植株爭奪養分和水分,還會影響其他植株進行光合作用[4]。為此,在玉米授粉完成后,應將低矮的植株拔出干凈,確保養分能夠供給其他植株,保證籽粒飽滿。
7)葉面噴肥。玉米生長后期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大,如果在玉米生長后期出現肥力不足的情況,可以追施葉面肥,選擇1%尿素或者0.2%磷酸二氫鉀,通過該種方式能夠促進玉米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增加玉米的千粒重。
粗縮病在玉米生長的各個階段都會發生,尤其玉米苗期發病比較嚴重。發病后的玉米幼苗生長速度放緩,葉片變成深綠色。隨著病毒的入侵,在玉米生長發育后期會影響玉米抽雄,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通常情況下,有些粗縮病病癥和其他健康的植株很難分辨,也增加了識別難度,有些感染的患病植株和正常植株相比略微矮小,會出現無法正常抽雄的現象。粗縮病病毒是該病的主要致病菌,灰飛虱是傳播粗縮病的主要昆蟲媒介。灰飛虱直接汲取玉米嫩葉汁液,傳播病毒。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玉米苗期的雜草較多,會造成灰飛虱大量繁殖和遷飛,增加了發病和傳染概率。玉米生長后期,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增強,但也會受到灰飛虱的影響。要加強日常田間管理,及時去除雜草,破壞灰飛虱生長環境,雜草過多的田塊會導致灰飛虱數量增多。尤其在玉米成熟收獲后,要清除田間雜草,并且帶出田間集中燒毀處理,防止灰飛虱越冬。為了減少灰飛虱越冬基數,在收獲完成后要采取深耕措施,為玉米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通過田間觀察可以發現,玉米6 葉期前很容易感染病毒,針對已經發生該病的玉米田可以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發病初期,選擇5%氨基寡糖素水劑,兌水50 kg 均勻噴霧,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不同玉米生長階段發生粗縮病的程度不同,應該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防治的原則,引導廣大種植戶做好該病的防治工作,減少粗縮病帶來的經濟損失。
玉米褐斑病在玉米整個生育周期都會出現,尤其6~10 葉期是該病的高發時期,對玉米的葉片和莖稈部位的為害較大。主要會從葉片下部開始發病,擴散蔓延后,形成褐色小塊病斑,隨著病情的擴散和加劇,病斑變大。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會跟著病殘體直接越冬,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條件下,第2 年會成為主要侵染源,借助氣流傳播,直接為害其他健康玉米植株。選擇適宜的玉米品種,能夠降低發病概率;做好田間的雜物和雜草清理工作,消滅感染病原菌。玉米秸稈不能采取還田的方式處理,應將其統一帶離田間,要經過充分腐熟和高溫殺菌后才能還田。做好前期管理工作,可以采取科學合理的輪作制度,減少土壤中病菌數量;科學施肥,通過提高土壤肥力,為玉米營造健康的土壤環境,同時可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做好玉米苗期追肥工作,可以施入尿素3 375~4 500 kg/hm2。做好田間灌溉和雜草清理工作,避免病菌滋生。針對褐斑病應遵循及早發現、及早防治的原則,針對發病比較嚴重的田塊,選擇藥劑防治,包括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 000 倍液和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連續用藥2 次,防治效果較好。
玉米銹病發病速度快,并且可迅速擴散和蔓延,對玉米葉片、果穗和苞葉等部位影響較大。發病初期癥狀明顯,葉片正面和背面會出現病斑,顏色為紅褐色,如果出現皰斑,說明是病原體孢子堆,擴散后會出現大量粉狀物,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會造成病害擴散和蔓延。染病葉片的光合能力下降,影響采光和對養分的汲取,造成籽粒生長緩慢,導致玉米減產。發生銹病與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溫度、濕度有著直接關系,尤其夏季高溫很容易發生該病害,氣溫在20 ℃左右,并且相對濕度在90%以上會增加發病概率。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沒有得到充足的光照也會造成該病的傳播和擴散。受種植地區地勢和土壤環境的影響也會發生銹病,如果種植地區低洼和土壤濕潤,會造成土壤透氣性差,病害迅速擴散和蔓延。
該病害受玉米品種的影響較大,一般情況下,早熟品種更容易發生該病害。玉米銹病的病菌會隨著氣流向其他種植地區傳播和擴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難度。做好田間清潔工作。患有銹病的玉米植株會存有孢子,在第2 年成為主要侵染源,做好日常田間清潔工作十分關鍵,在玉米收獲完成后要徹底清理田間的病殘體,并且統一深埋或者焚燒,減少該病害;科學施肥管理,要合理搭配施用磷肥和鉀肥,減少施氮量,結合玉米苗生長情況適當追肥,玉米苗期可以少施肥,穗期可以重點施肥;控制好玉米種植密度,以此提高田間通風透光性,還能夠抑制銹病[5]。
有些植株受到病菌影響后會直接發病,可以給植株葉片噴灑殺菌劑,能夠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玉米田間出現發病情況后,要及時用藥,可以選擇25%粉銹寧800 倍液,每隔7~10 d 用藥1 次,連續用藥2 次左右,能夠有效控制銹病。在銹病孢子萌發高峰期,選擇效果好和毒性低的化學藥劑,如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
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玉米的需求,保證玉米產量和質量,要不斷優化玉米栽培技術,尤其是做好玉米田間管理工作,保證玉米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