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楓
(汕頭市澄海區農業農村局,廣東 汕頭 515800)
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豇豆作為一種重要的蔬菜作物,其產品的質量安全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實際生產中,豇豆產品質量安全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還危及了農業生產系統的穩定運行。因此,深入研究豇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豇豆產業發展趨勢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經調查后發現,豇豆產品存在多種質量安全問題,如農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添加劑不合格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健康和食品安全,也給生產商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因此,提出了加大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生產者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質量防治體系;推廣有機農業模式,減少施肥量,降低農藥殘留風險等措施。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解決豇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同時為其他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一定的借鑒。總之,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保障豇豆產品的質量安全[1]。
豇豆為一種受大眾歡迎的蔬菜,其需求量極高,收益也相當可觀,因此,種植范圍相當廣泛,為我國蔬菜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施藥防治病蟲害時,應優先考慮施用環保型藥劑。施藥完畢后,應及時清洗施藥器具,以確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為了確保人身安全,應將所有工具和剩余藥劑都放在指定的地方。如果周圍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可能會對豇豆的生產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2]。
豇豆是一種重要的蔬菜作物,其生長環境對品質和產量有直接影響。因此,在豇豆生產過程中,選擇種植地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然而,目前國內選擇豇豆種植地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于豇豆的質量和產量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1)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飲食和綠色環保等問題。但是,農民往往會不合理使用土地資源,導致豇豆品質受到了很大損害。
2)由于豇豆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養分,而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較為貧瘠,缺乏足夠的養分,這使得豇豆難以正常生長。
3)由于豇豆生長周期較長且需多次采收才能獲得高產量,因此農民往往會在收獲前過度施肥以提高其產量,但這樣的做法會導致豇豆中有害物質的積累,從而影響到豇豆產品的安全性和市場競爭力。
4)由于豇豆市場的需求量較大,許多農民為追求更高的收益而犧牲豇豆的質量和營養價值,這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不良的消費體驗[3]。
豇豆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種子富含蛋白質和脂肪酸等多種營養成分。目前,國內市場上主要銷售的常見豇豆品種有紅花、黃花、紫花等,這些品種雖然具有一定的口感和營養價值,但是品種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且缺乏多樣化的選擇。
如果只有一種類型的豇豆被廣泛種植,那么該品種可能會受到病蟲害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嚴重減產的現象。因此,應該推廣更多的豇豆品種,增加選擇性和多樣性,以提高豇豆的質量和安全性[4]。
1)高產栽培。由于豇豆是耐旱作物,水分過多可能會導致其根部腐爛或病害加重。同時,灌溉水的質量也很重要。如果灌溉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或者重金屬離子,這些物質會危害豇豆。因此,應該選擇優質的水源灌溉,并定期檢查灌溉水的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產栽培過程中應防止雜草生長。因為雜草會汲取養分,從而影響豇豆產量。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雜草滋生。例如,施用化學除草劑或者人工拔除雜草。此外,要注意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氮素含量過高會導致葉綠素過度積累,從而降低葉片光合效率;氮素含量過低會影響植株生長發育。因此,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調整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2)病蟲防治。在豇豆種植過程中,病蟲害是影響其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見的病蟲害包括白粉虱、蚜蟲、稻飛虱、紅蜘蛛、褐斑病、霜霉病等。針對以上情況,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蟲害。在豇豆播種前開展預防性殺蟲工作。通過噴灑農藥或者施用生物農藥來殺死潛在的蟲卵或幼蟲,以防止害蟲在植株上孵化并擴散。采用多種方法來減少害蟲的數量。例如,采用化學、物理以及生物等防治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效果。此外,加強開展豇豆的養分管理和水分調控等工作,以便更好地抵御病蟲害。定期監測豇豆的生長狀況,及時發現和處理病蟲害,以保障和提高豇豆產量[5]。
豇豆種植地的好壞是影響其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種植過程中,由于土壤肥力不足或水分過多,豇豆植株生長緩慢或者出現病蟲害等問題,從而影響豇豆產品的質量安全。施肥不當也會導致豇豆養分失衡,進而影響其口感和商品價值。因此,科學管理豇豆種植地塊非常必要。在豇豆種植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土地的選擇和耕作方式的調整、選擇適宜的土質和氣候條件、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工作,開展這些工作都可以有效提高豇豆的產量和質量。同時,有機農業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降低殘留物對人體的危害。另外,需要合理選用豇豆病蟲害防治措施,及時發現并處理病蟲害,以保證豇豆的質量安全。總之,選擇豇豆種植地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以實現高產。
在豇豆生產過程中,選擇和培育品種至關重要。由于豇豆的生長環境多樣性較大,不同地區所種植的豇豆品種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應選擇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同時,不斷更新和研究豇豆品種,以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國內豇豆品種較多,但是大部分品種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產量較低的品種容易發生病蟲害;品質較差的品種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應加強研發豇豆品種,提高其適應性和抗逆性。同時,需要注重開展豇豆品種栽培管理工作,如合理施肥、灌溉、防治病蟲害,以保證豇豆的質量安全。
1)高產栽培。在豇豆種植過程中,高產栽培是導致其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產栽培是指施用大量化肥和農藥進行農業生產,以追求產量最大化的目標,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但也會降低其品質,過多施用化學藥劑會對植物生長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其生長發育以及果實質量。例如,過量施入氮素會導致葉片過度茂密,從而減少葉面積和降低光合作用效率;過量施用除草劑會影響植株根系結構和養分汲取能力,進而影響果實質量。因此,為了保證豇豆產品的質量安全,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栽培方法。由于大量施加化學藥劑會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急劇上升,從而增加了病菌和寄生蟲的繁殖機會。因此,在實踐中需要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時發現并處理出現的問題。
2)病蟲害防治措施。為了有效防治豇豆病蟲害,需要采取一系列預防和治療措施。其中,常規防控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種植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及時清除雜草和其他植物殘余物;合理施肥和灌溉以保證豇豆正常生長發育;采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如殺菌劑、除草劑等。需要注意的是,施用化學藥劑時一定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和標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另外,針對不同的病蟲害需要選擇相應的防治方法。比如,炭疽病可以通過噴灑抗生素藥物來有效防治;霜霉病可以利用高溫處理或低溫冷藏的方法來有效防治。
產地環境應該滿足《無公害農產品 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 5010—2016)的要求,基地周圍沒有化工污染源,空氣狀況良好,遠離公路干線,禁止向產地傾倒生活垃圾、污水和“工業三廢”等。要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灌溉方便、3~4 年沒有種植過豆科植物的地塊。在防治病蟲害時,要優先選擇懸浮劑、微囊懸浮劑、水劑、水乳劑、微乳劑、顆粒劑、水分散粒劑和可溶性粒劑等環境友好型劑型,并及時回收和處理田間廢農膜、農藥空瓶、空袋、包裝等。
選擇長勢強、分枝弱、早熟、抗逆性強、對光照不敏感、品質好、豐產、有光澤、無蟲害、無霉變、飽滿的種子。在播種前,要晾曬1~2 d,以增強種子萌發能力和均勻性。
在整地前,要給土壤澆水,可以施用三元復合肥15 000~30 000 kg/hm2,深翻土壤20~30 cm,覆蓋薄膜。
可以采用壟上直播方式,栽植2 行/壟,行距50~60 cm,點播種子1 粒/穴,施農家肥45 000~51 000 kg/hm2,播種3~4 粒/穴,播種深度2 cm,留2 棵/穴,植株間距為3 cm。
1)肥水管理。開花初期不要澆水,在首次開花后及時澆水,開花期要保證土壤水分充足。結實期,追肥3~4 次,施用三元肥150~225 kg/hm2,追肥后立即澆水。
2)植株管理。在植物高30~35 cm、5~6 葉期時,要用繩索或者支架來引藤,在主藤首花序以上的側枝可以適當保留,在摘心之前,每條側枝要留1~3 片葉,這樣可以促使側枝成單穗。在苗高2~3 m 時,為了抑制營養生長,應增加側枝數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花蕾數量。
3)采收。豇豆在花期12~14 d 后,大豆種子長成正常大小,果實圓潤、松軟,種子不外露時即可收獲。
豇豆的主要病蟲害有銹病、白粉病、白粉虱、豆莢螟、美州褐飛虱等。在植保工作中,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以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減少農藥殘留量,以達到國家標準。在設施種植時,要用防蟲網將放風口封住,張貼黃色告示牌,用于誘捕蚜蟲、白粉虱等害蟲。
在防治害蟲過程中,應采用植物源殺蟲劑、農用抗生素和生物殺蟲劑,以降低對天敵的傷害,保護和利用天敵。防治時,根據被防治目標的生物特性及為害特征,結合害蟲實際發生狀況,在其他防治措施無法達到防治要求時適時噴灑藥劑。采取科學施肥方法,確保施肥量。
針對銹病,可以噴灑40%可濕性白粉劑13~20 g/hm2,每隔5 d 噴施1 次,1 個生長周期連續噴灑3 次;也可以噴灑70%硫磺鋅150~200 g/hm2,每隔14 d 噴施1 次。
在采摘后,要根據豇豆的長度、形狀、色澤等指標進行嚴格選擇,并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分級。不得裝載、運輸含有化肥、殺蟲劑、有污染或未清理的物質。
貯存設施應該具有防蟲、防鼠和防鳥的作用,要遠離污染源。保證貯存和運輸所用的鋪墊物、覆蓋物干凈、無毒、無害[6]。
豇豆種植過程中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如土壤污染、農藥殘留等,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豇豆質量受到影響。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措施,以期能夠有效保障豇豆產品的質量安全,希望研究成果可以為豇豆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