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燕
(會寧縣會師鎮人民政府,甘肅 白銀 730799)
小麥種植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和市場壓力,提高小麥種植效益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緊迫任務。
品種選擇是農作物生產中的基礎環節,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通過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以及病蟲害抗性強的優良品種,可以提高小麥的適應性和穩產性,降低災害風險[1]。優良品種具有較高的抗性和耐性,能夠有效抵御病蟲害的侵襲,減少農藥施用量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加強推廣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保護與利用優良品種資源,對于提高小麥種植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利用育種技術和方法培育出具有良好品質和高產潛力的小麥品種,以滿足市場需求和提高農民收益。
1.2.1 加強遺傳資源收集和評價
收集豐富的遺傳資源是品種選育的基礎,因為不同遺傳資源具有不同的抗性、適應性和品質特點。通過評價和篩選收集的遺傳資源,可以選擇具有優良性狀和適應性的種質作為育種材料[2]。
1.2.2 應用現代育種技術
應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轉基因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加快育種進程,提高選育效率。以上這些技術可以鑒定和篩選與產量、品質和抗性相關的基因,從而快速培育出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小麥品種。
1.2.3 加強品種適應性和穩定性評估
在品種選育時,需要考慮小麥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和穩定性。通過多點試驗和長期試驗,評估不同品種在不同地區和季節的表現,篩選出具有廣泛適應性和穩定產量的品種。
1.2.4 推廣和應用優良品種
積極推廣和應用選育出的優良品種,制訂優惠政策和措施,提供種子供應和技術支持,加強培訓和推廣工作,確保優良品種得到廣泛種植和利用,讓更多的農民受益。
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是指能夠適應不同環境條件、具有穩定產量和優良品質的小麥品種。
1.3.1 優良品種可適應不同地區和環境條件
適應性強的品種可以在不同地區和氣候條件下獲得穩定的產量[3]。不同地區存在著差異化的土壤類型、溫度和降水條件,因此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小麥生產潛力。這些品種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夠在干旱、高溫、寒冷等不利條件下保持較好的生長和發育。
1.3.2 優良品種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較強
適應性強的品種對病蟲害抵抗力較強。在小麥種植中,發生病蟲害會降低小麥產量和質量。通過推廣適應性強的品種,可以減少病蟲害,降低對農藥的依賴程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1.3.3 優良品種具備較好的品質特征
小麥品質對于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偏好至關重要。推廣具有優良品質、適應性強的品種,可以提高小麥的加工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益。為了推廣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需要開展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工作。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向農民展示適應性良好品種的優勢,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幫助農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種植技術要點。此外,還需要加強宣傳和推廣品種,提高農民對適應性強品種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品種資源是小麥育種的基礎,對于培育優良品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詳細闡述加強品種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方式。
1.4.1 保護品種資源的多樣性
小麥遺傳多樣性是品種改良和抗病蟲害能力的重要基礎。保護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特征的小麥品種,可以維持品種資源的多樣性,避免遺傳資源喪失。同時,應建立種質資源庫,制定種質資源保護政策和法規[4]。
1.4.2 加強品種資源的評價和篩選
對于大量收集到的品種資源,需要全面評價和篩選。通過鑒定和評估品種資源,可以選擇具有優良性狀和適應性的種質作為育種材料,為優良品種培育提供有力支持。
1.4.3 加強利用與保護品種資源
通過遺傳改良和育種技術,利用品種資源中的優良基因進行交配和選育,培育出適應性更強、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小麥品種。利用品種資源構建基因庫和研究基因資源,為小麥的遺傳改良和基因發掘提供基礎。
1.4.4 加強國際合作與信息共享
保護與利用小麥品種資源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共享品種資源和育種成果,有助于豐富品種資源,促進小麥育種技術進步。
科學施肥可保證小麥獲得足夠養分,是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措施。施肥原則包括養分平衡、適時施肥、科學施肥和循環利用。養分平衡要求合理配比氮、磷、鉀肥,使其滿足小麥生長需求。適時施肥要根據小麥生長不同階段對養分的需求進行。科學施肥要依據土壤養分含量、農田環境和農作物需求,合理選擇施肥方法和施肥藥劑。循環利用是利用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實現養分的循環利用,減少養分損失和對環境的污染[5]。施肥目標是在保證小麥生長需求的基礎上,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的目標。高產目標是通過提供足夠的養分,促進小麥生長和發育,獲得較高產量。優質目標是通過科學施肥,平衡養分,提高小麥品質,如提高蛋白質含量和面筋強度等。高效目標是在減少養分損失和浪費的基礎上,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實現施肥效益最大化。可持續目標是通過科學施肥和循環利用,維持土壤肥力平衡,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確定施肥量需要考慮土壤養分含量、小麥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和產量目標等因素。
2.2.1 了解土壤養分含量
通過土壤測試和養分分析,了解土壤中氮、磷、鉀肥的含量和占比,判斷土壤肥力狀況,以便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施肥。
2.2.2 根據小麥品種特性確定養分需求
不同品種對養分的需求有所差異,因此需要根據小麥品種的養分汲取特點和生長階段的需求,合理確定施肥量。
2.2.3 考慮氣候條件和產量目標
氣候會影響小麥的生長速度。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小麥在不同生長期對養分的需求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需要根據氣候條件調整施肥量。根據預期產量目標,合理確定施肥量。
2.2.4 綜合考慮經濟和環境效益
合理施肥,需要綜合考慮施肥成本和預期收益,確保農民的經濟收益,要注意養分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避免過度施肥導致養分流失和環境問題。
根據小麥生長的特點和需求,合理選擇施肥時間。一般而言,小麥生長初期對氮肥的需求量較少,因此可以在播種前施用底肥或追肥。小麥生長中后期對養分的需求量較高,需要增施氮肥和其他肥料。
此外,需要注意避開小麥生長的關鍵階段,如拔節期和抽穗期,以免對小麥生長和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優化施肥方式包括選擇合適的施肥方法和施肥劑。常見的施肥方法包括底肥、追肥、葉面噴施等。底肥是在整地前或播種時施用,可以提供初始養分供應。在小麥生長期適時追肥,補充養分,根據小麥生長階段和對肥料的需求進行施肥。葉面噴施是通過葉片汲取養分,并迅速補充養分。
病蟲害對小麥生長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可能導致大面積減產甚至歉收。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和流行程度,保證小麥健康生長,提高其產量和品質。應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合理施用農藥、選擇抗病蟲害品種、加強田間管理等,能夠減輕病蟲害對小麥種植的負面影響,確保農業生產。
單一的防治手段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綜合防治體系能夠從多方面入手,綜合利用各種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以下是對建立綜合防治體系的詳細闡述。
3.2.1 選育抗病蟲害品種
通過選擇抗病蟲害品種,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抗病蟲害品種具有較強的抗性或耐受性,能夠減輕病蟲害對小麥的為害程度,降低防治成本。
3.2.2 加強病蟲害監測和預警
建立健全病蟲害監測體系,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和趨勢,提前做好預防和防治準備。通過現代化監測技術和手段,如遙感技術、生物傳感器等,能夠快速、準確監測病蟲害。
3.2.3 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措施
在病蟲害發生較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適量施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需要嚴格按照農藥使用標準和安全操作規程,禁止濫用農藥,避免農藥殘留和污染環境。
3.2.4 加強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包括及時清除病蟲害,合理調整種植密度,保持適宜的田間通風和光照條件,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應用這些措施能夠為小麥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減少病蟲害。
3.3.1 監測預警
利用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可實時分析病蟲害監測數據,及時獲取病蟲害發生信息,預測病蟲害發展趨勢。利用現代化監測技術和工具,如遙感、氣象數據、生物傳感器等,能夠實現快速、準確監測和預警病蟲害,為病蟲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3.3.2 防治技術研發
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發,包括病蟲害生物學特性研究、防治技術創新等。通過深入了解病蟲害生命周期、傳播途徑和為害機制,研發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技術、施用綠色化學農藥和環境友好型農藥等。同時,探索利用基因工程、遺傳育種等現代生物技術,培育抗病蟲害的小麥品種,提高其抗病能力。
水資源是小麥種植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是否合理管理水資源直接影響小麥的生長質量和產量。合理管理水資源可以保證農田灌溉的穩定性和高效性,確保小麥在關鍵生長階段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同時,科學管理水資源有助于避免過度抽取地下水和浪費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小麥種植中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對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至關重要。該技術包括滴灌、噴灌和收集雨水等方法,通過將水資源直接送達植物根部,減少水分損失,從而實現節水效果。與傳統泛灌和漫灌相比,節水灌溉技術具有諸多優勢。
4.2.1 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傳統的泛灌和漫灌方式存在大量水分蒸發、流失的問題,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減少水資源浪費,高效利用水資源。通過將水滴或水霧直接送達植物根部,減少了水分蒸發的可能性,確保植物充分汲取水分。
4.2.2 節水灌溉技術能夠節約水資源
傳統的泛灌和漫灌方式在灌溉過程中需要大量水分,而節水灌溉技術能夠通過精確控制水量和噴灌范圍,使灌水量得到合理利用,從而節約水資源,這對于水資源短缺地區尤為重要,能夠緩解水資源壓力,提高小麥種植的持續性。
4.2.3 節水灌溉技術能夠降低灌溉成本
盡管在初期建設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投資成本,但隨著該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其運行成本相對較低。與傳統的泛灌和漫灌方式相比,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4.2.4 節水灌溉技術能夠降低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風險
傳統的泛灌和漫灌方式容易造成水流沖刷,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和水土流失。節水灌溉技術通過精確控制水量和噴灌方式,能夠減少水流對土壤的沖擊,保護土壤結構。
加強水資源監測與評估是科學管理水資源的基礎,對提高小麥種植中水資源利用效率至關重要。建立水資源監測系統是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該系統應包括監測水源供應情況、水位變化和灌溉用水量等關鍵指標,實時監測水資源利用狀況。
通過利用水資源監測系統,可以及時了解水源供應情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位變化、水質狀況等,從而及時應對水源不足情況。監測灌水量,可以掌握實際用水情況,發現潛在的浪費現象,制訂相應的措施,并調整和改進。
定期評估是科學管理水資源的重要環節。通過分析水資源的分布、變化和利用狀況,可以深入了解小麥種植區域的水資源現狀,為制訂合理的水資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學依據。評估結果可以幫助農戶和農業部門作出明智的決策,合理調配水資源,滿足小麥對水分的需求。水資源監測與評估的結果可以為制訂相關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基于科學的數據分析,政府可以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監測與評估有助于引導農民采取更加科學的灌溉方法和節約用水的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6]。
本文分析了選育優良品種、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以及水資源合理利用等措施,探討了提高小麥種植效益的策略。合理選擇品種、科學施肥、建立綜合防治體系以及合理利用水資源,都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小麥產量、質量和農民收益。然而,實現這些途徑需要政府、科研機構、農民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創新和合作實現小麥種植可持續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