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單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菏澤 2743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農業生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業生產質量。
在農業種植生產科學技術不斷創新改革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該技術不僅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農作物產量,還能改善土地質量。但由于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問題,亟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
在傳統的大豆-玉米種植中,土地利用率較低,導致其生長效率不高。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能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該種植技術不會對土地造成傷害,不會影響農作物生長,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目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在很多地區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可以提升土壤保墑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水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作物產量。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包括秸稈還田技術以及免耕化控技術等綠色環保技術,這些技術不僅能改善和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還能有效利用秸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該技術能夠減少農藥施用量,降低生產成本,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主要為寬窄行高產種植技術。該技術的主要優勢在于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農作物產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結構。該技術還存在一定不足,與傳統種植技術相比,其應用范圍較為有限,僅在一些高產、優質的農作物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普通農作物上并不能實現預期效果。
基于此,相關人員要明確該技術的優勢與不足,并制訂針對性的應用措施,以便更好地發揮該技術的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
由于不同的農作物品種對生長環境要求不同,因此其所適宜的生長環境也不同。如大豆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3~25 ℃,在此范圍內可以實現高產。然而玉米卻不能忍受較低的溫度,當溫度低于10 ℃時,其植株就會受到凍害。玉米的生長期較長,因此需要較多的養分。基于此,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時,選擇適宜的品種尤為重要。以大豆為例,其具有產量高、耐旱的特點,如我國東北地區主要種植春大豆與夏大豆,為使其產量達到預期效果,一般會選擇耐濕性較強的品種,可選擇中農111、遼單551、鄭單958 等耐濕性強的品種進行種植[2]。
整地是提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產量的重要環節。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翻耕土地,一般采取深翻的方式,翻地深度在25 cm 以上;對于質地、通透性較差的土壤可采取深翻方式;對于土壤過于黏重的地區,需多次深翻,以降低土壤黏性。在翻地后要及時耙地,以便提高土壤平整度。增加施肥量,結合地塊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如氮磷鉀肥等,以滿足其生長需求。在施肥時需要注意把握施肥時機、施肥量。如果施肥過多會影響肥料利用率;如果施肥過少會影響大豆與玉米的種植效果[3]。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主要是在大豆與玉米中間設置一條寬窄行,從而實現帶狀復合種植。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明確兩種作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根據其不同時期的生長特性進行合理劃分,在此基礎上合理播種,從而達到最佳效果。在播種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明確兩種作物之間的距離,以便更好地發揮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優勢。相關人員要合理計算兩種作物之間的距離,確保其能夠順利生長。對于植株較小的農作物,在播種時可以采用間作套作方式。玉米套作大豆,不僅能夠增加農作物產量,還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
玉米和大豆是典型的同株同熟作物,因此,要想確保玉米和大豆實現高產,就要確保其種植密度適宜。具體來說,應該按照植株之間的距離進行種植,植株間距保持在40 cm 左右,從而確保玉米和大豆都擁有較高的光照強度。在保證光照強度的基礎上,還應確保玉米和大豆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以及水分都能夠得到充分滿足,保證玉米和大豆植株具有較高的光合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種植密度時,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等因素。一般而言,玉米種植密度應控制在60 000 株/hm2,大豆種植密度應控制在45 000 株/hm2。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能夠充分利用化肥和農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作物產量,因此能夠節約土地資源,降低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從而有效降低農藥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由于該技術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能夠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效控制污染程度,進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益[4]。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在改善土壤結構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能有效提升土壤中有機質和腐殖酸含量,并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數量和種類,同時提升土壤透氣性及透水性。在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時,其不僅能集中種植農作物,也能合理搭配種植不同農作物,進而有效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并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使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充分利用土壤資源。大豆能夠充分汲取玉米種植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養分,而玉米也能夠充分利用大豆所產生的有機養分。此外,該技術還能有效控制田間雜草,并減少施肥量,從而有效減少了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根據相關研究可以看出,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能夠顯著改善田間環境,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1)大豆與玉米套種能夠有效增加田間濕度。在玉米與大豆套種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田間水分蒸發。
2)大豆與玉米套種可以有效促進植物光合作用。應用該技術能夠充分利用農作物的光合產物,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通過大豆與玉米套種,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作物生長。
為了進一步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通過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民講解科學種植方法、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知識,讓農民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其對該技術的認知水平[5]。
為了進一步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相關部門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試點工作,并將其推廣至其他地區。同時,可以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優勢,通過互聯網開展技術宣傳和培訓工作,使技術傳播范圍更廣。
要想更好地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促進該技術進一步發展。
為了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玉米的積極性,應該加強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完善良種補貼制度。
通過政府主導、政策引導的方式,鼓勵農民選用和種植優良品種,并加大對優良品種的補貼力度,如補貼農民(800 元/hm2)或者直接獎勵,以此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6]。
在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來制訂相應的栽培措施,還應該充分發揮示范基地作用。在示范基地宣傳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讓更多的農民了解該技術。同時,擴大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范圍,使更多農民認識到該技術的優勢[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規定,種子管理部門對種子生產、經營實行許可證制度。因此,在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首先,通過行政手段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如果情節嚴重,相關部門可以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行政拘留;如果情節特別嚴重,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通過行政處罰以及刑事處罰雙重手段使生產者、經營者認識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重要性。
其次,國家要加大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了解該技術的優越性,并積極主動地學習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
再次,國家要加大對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為生產和推廣該技術提供便利條件。
最后,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科研資金不足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困難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科研項目、科研經費、技術培訓和推廣的力度。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及《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施意見》,應該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融合、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依據《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方案》和《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規范(2020 年版)》等規定,結合我國大豆、玉米實際生產情況,提出了《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重點部署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秸稈還田利用技術、深耕深松技術等關鍵技術,以及農機農藝融合模式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模式創新等重點任務。《方案》圍繞主要農作物全產業鏈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集成推廣種植養殖農藝農機融合技術,構建完善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發源地。通過研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發現我國在農業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該技術在我國更好的推廣應用。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要深入研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提升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效果。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農民了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做好相應的培訓工作,提升農民專業知識水平;合理選擇種植模式、種植密度,實施精細化管理;科學選擇播種時間,提高其播種質量;及時處理雜草、病蟲害問題,保證其生長質量;做好中耕除草、施肥以及收割工作,實現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