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方
(單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山東 菏澤 274300)
菏澤市地理優勢十分優越,成為了種植、加工優質農副產品的理想地區,主要生產的農副產品類型包括糧、棉、畜等。在菏澤市范圍內,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數量眾多,生產總量在1 000 萬t 以上。另外,菏澤市的養殖業十分發達,轄區內家畜禽規模化養殖廠數量在1 700 家左右,也會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如果這些農業生產廢棄物不能得到有效處理,會污染周圍環境,影響生態環境的建設效果。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物質和能量,汲取大量光、熱和水分,但其中有80%左右的光合產物無法進入人體,秸稈、糠殼等更無法直接被人體吸收。食用菌的生產剛好能夠讓這些廢棄物發揮作用。
在纖維酶協同下,食用菌菌絲體能夠將農作物秸稈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物質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呈現出明顯的降解作用,將碳源轉變為碳水化合物、氮源轉變為氨基酸,最終生產出可以食用的食用菌。很多人將食用菌產業看作“農業垃圾處理廠”,充分說明了食用菌生產能夠充分利用農業、林業等“垃圾”[1]。
當食用菌環節得到改善后,便能打造一個多層次搭配、多環節相互聯系的物質能量體系,建立起新的食物鏈以及生態鏈循環,從該角度來說,食用菌產業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具有積極意義。通過秸稈生產食用菌,能夠讓秸稈得到資源化和商品化處理,讓農村環境污染得到控制,還能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
原料包括玉米或小麥秸稈37 500 kg/hm2、牛糞525500kg/hm2、油渣4200kg/hm2、石灰2 100 kg/hm2。另外,工作人員還要提前準備尿素750 kg/hm2、高錳酸鉀1 袋以及甲醛22 瓶,為后續培育雙孢蘑菇提供支持。
選擇堆料場所時,應以地勢高、距離水源和菇棚較近的區域為主,并保證其避風特性,與畜禽養殖地也要保持一定距離。在秸稈堆制時,相關人員需要做到一邊灑水一邊踩踏,讓秸稈汲取更多水分,之后將秸稈堆砌成一個長方形草堆,具體寬度為2.3 m、高度為1.5 m,之后根據上層多、下層少的原則,在物料堆中間位置施入一定量的尿素,當物料堆完成預濕操作之后,應確保存在少量溢出的水分。
堆制牛糞時,工作人員可將曬干后的牛糞一邊噴水一邊堆砌,最終形成一個長方形堆,對應的寬度為2 m、高度為0.5 m,牛糞的含水量應控制在60%左右。在堆料場建設的第3 天,工作人員可在上層鋪設草料,具體草料厚度約為30 cm,之后在上面鋪1 層牛糞,保證牛糞蓋過草料。牛糞鋪好后,工作人員要再鋪1 層草料,厚度同樣為30 cm,之后再進行牛糞鋪設,最終循環次數在10~12 層。輔料分層鋪設時,應本著下層不加、中層少加、上層多加的原則,盡可能多加尿素,添加過磷酸鈣以及石膏時保持在總量的1/3 即可,倘若水分不足,工作人員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添加量,澆水操作從第4 層開始。如果是在降水時開展此項工作,工作人員可在表面覆蓋一層薄膜,不降水時及時將薄膜揭開,避免出現通風不良等問題[2]。
建堆工作完成后,堆內溫度會提升到80 ℃左右。建堆6 d 后堆溫逐漸下降,此時工作人員需執行第1 次翻堆操作,將剩余尿素、石膏粉等均勻添加到草堆層,添加適量水。翻堆操作時,相關人員需要將上層和外部材料翻至中間,將中間和下層草料及時轉移到外部。
在第2 次翻堆工作結束5~6 d 后,堆溫還會下降,此時工作人員還需進行第2 次翻堆,堆基寬度應保持在2 m 左右,堆高范圍在1.4~1.5 m。在該項操作階段,工作人員需要將剩余的過磷酸鈣、石膏粉等分層加入其中,如果堆內過于干燥,工作人員可適量灑水,調節其整體濕度。
當第3 次翻堆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員可執行二次發酵,一般來說,二次發酵時間集中在翻堆后的第4 天。具體操作時,相關人員需要將堆料轉移到菇棚架上,菇房床架最上層和最下層不能出現培養料,可以將培養料全部放置到中間床架,以此來提升鋪料厚度,該項操作有助于降低溫度差異,水分蒸發過程也能處于均勻狀態,獲得更好的二次發酵效果。當堆料轉移好后,工作人員可立即向菇房通入蒸汽,保證料溫在60 ℃以上,具體通入蒸汽的時間為6~10 h,之后執行巴氏消毒環節。工作人員應確保物料溫度降至50 ℃左右,持續3~7 d,在此過程中還要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為物料充分分解和轉化提供有利條件,此時,腐殖分解菌以及放線菌能夠大量繁殖,為雙孢蘑菇生長提供幫助[3]。
在進料操作執行前,相關人員應做好菇房消毒和清掃工作,在用藥階段,工作人員還要注意菇房內用藥的均勻性。一般來說,應用80%敵敵畏3 g/m3,搭配硫黃粉10 g/m3和高錳酸鉀5 g/m3。工作人員需要將敵敵畏和硫黃粉均勻灑到木屑上,并點燃木屑,保持密閉狀態熏蒸1 d,再加入高錳酸鉀和甲醛,繼續保持密閉狀態,1 d 后進行消毒處理。
工作人員在執行播種任務前,需將菌種瓶外壁以及盛放菌種所使用的小盆、鑷子等清洗好,清洗溶液可通過0.1%高錳酸鉀制備或使用75%酒精擦拭。播種時,工作人員的鞋帽以及衣服等同樣需要進行消毒處理,操作時雙手和器具不能隨意亂放,常見的接種方式包括撒播法以及穴接法。除此之外,在播種前,工作人員要將菌種分成一個個小塊,讓后續播種操作變得更加便利,并保證均勻撒播。當播種完成后,工作人員可在播種位置上方覆蓋1 層培養料,具體覆蓋厚度為3~4 cm,最后進行物料面的整平和拍實工作[4]。
雙孢菇播種工作結束后,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其進行管理,例如,將菇棚溫度控制在22~26 ℃,保證最高溫度不超過28 ℃,相對濕度在75%左右。播種后3 d 內,菇棚應保持關閉狀態,降低水分散失量,工作人員也要根據空氣情況制訂通風計劃,為菌絲萌發創造有利條件。如果遇到高溫天氣,工作人員可適當開展通風降溫操作,在夜間,通風口可全部開啟,避免出現菌絲不萌發情況。3 d 后菌絲開始迅速生長,此時,應進一步提升菇房通風量,保證菌絲能夠在物料中得到定植。大多數情況下,菌絲在播種8 d 左右便會填充整個料面,此時,工作人員需要每天揭膜通風,并打開菇房通風口,控制空氣濕度,保證料面處于合理的干燥程度,引導菌絲朝著濕度大的物料層方向生長,讓菌絲能夠將物料層全部占據,該項操作能夠適當抑制菌絲生長幅度。當播種結束后10 d,菌絲數量能夠達到1/2 左右,工作人員需在此刻進行松料,該操作不但能夠將物料內的菌絲拉斷,還能促使菌絲出現分生情況,提升物料通氣性,確保菌絲能夠朝著物料下層生長。
覆土階段,工作人員需要保證土質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持水性特點,還要呈現出一定的疏松程度以及透氣性,使其處于無病蟲、無雜菌狀態。取土階段,應確保土壤不存在任何菌渣、肥料,以菜園土和耕作土為主。去掉表層土壤之后,取耕作層40 cm以內的土壤充當覆土。在選擇取土地點時,應盡可能遠離養菇場,還要保證土塊處于打碎狀態,用直徑2 cm 篩子篩選,得到粗細混合土體,在其中加入敵敵畏500 倍液和2%甲醛,主要目的是消毒,避免其中存在為害雙孢蘑菇的害蟲,最后將其堆積在一起,用薄膜覆蓋好,等待后續使用。
另外,在覆土工作開展前,工作人員不能在其中加入葡萄糖等營養液,否則覆土后物料表面菌絲生長容易受到抑制,有時還會出現其他雜菌。最佳覆土厚度為3.5~4.0 cm,若覆土過薄,水分很容易進入到物料之中,太厚則會影響物料透氣性,菌絲很難上土,出菇率也會大幅下滑[5]。
搔菌后菌絲會在3 d 后大量生長,此時土層中的菌絲數量較多。菌絲普遍出現在覆土表面時,工作人員應對其進行通風,具體通風時間為2~3 d,并保證較高的通風量,同時確保溫度不超過20 ℃,還要維護好絨毛狀菌絲能夠連接成線狀,為菇蕾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工作人員還要在其中加入結菇水2 500 mL/m2,保證2 d 內噴灑完成,每天噴灑次數為2~3 次。噴水工作完成后還要進行大量通風,保證在菇棚與土層中引入更多氧氣,將二氧化碳排出,為雙孢蘑菇生長提供良好條件。當子實體大小與黃豆類似時,需水量大幅提升,適當提升出菇水噴灑量,并做到輕噴、勤噴,最佳用量為2 500 mL/m2,噴灑6 次左右為宜。在菇蕾狀態下,雙孢蘑菇的抵抗能力不強,在噴灑階段,工作人員需保證噴頭朝著45°上揚,利用霧狀水進行噴灑,避免直接對準菇蕾噴灑,且噴水量不宜過多,否則很容易引發菇蕾死亡現象。
在雙孢蘑菇采收過程中,常見的采收方式有兩種,即旋菇法和拔菇法。如果菇的密度較高,工作人員可將菇輕輕旋轉,然后進行采收操作,避免周圍小菇生長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大范圍簇生菇,工作人員可借助刀片將其切下,保留小菇。如果菇生長得十分稀疏,可選擇將菇直接拔出。采收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員還要及時修整雙孢蘑菇,利用刀片將菇柄下的根部泥土切除,對于柄的長短預留,應以具體商品要求為基礎,切削時不能在風口進行,避免受風的影響導致菇的顏色變紅,其自身價值也會大幅下滑。當采菇任務結束后,工作人員還要做好床面整理操作,將老根和死菇剔除,修復表面不平的覆土。適當減少噴水量,讓土層菌絲能夠及時復壯,提升通風數量。如果出現菇蕾,可提升噴水量。
雙孢蘑菇之所以會出現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外部生長環境不佳或存在栽培處理不當的情況。當菌絲處于迅速生長狀態時,證明菇房濕度過高,通風狀態不佳,此時菌絲在覆土或物料表面的生長力極強,使菌絲密度過高,形成菌被,影響整體出菇數量,影響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在雙孢蘑菇的栽培過程中,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提升菇房通風量,將菇房內部的二氧化碳及時排出,控制好細土表面濕度,讓菇房溫度下降到合適范圍內,避免出現菌絲瘋長的情況。
侵染性病害的出現主要是由于雙孢蘑菇在生長階段受到病原微生物影響,進而引發的一種疾病現象。例如,在褐腐病發病時,發病初期菌柄以及菌裙下房會出現一些綿毛狀菌絲,主體顏色為白色,后續菌菇會出現水泡狀情況,呈褐色時便會腐爛而亡。如果是幼菇出現問題,往往以無蓋畸形為主要表現,還會伴隨著暗黑色液體流出,最終死亡。為了預防該類病害,工作人員可在覆土工作開展前5 d,在覆土中加入高錳酸鉀混合溶液,具體加入數量為25 g,密閉熏蒸24 h 通風。該操作能夠充分預防侵染性病害。一旦發現侵染性病害,工作人員應立即停止噴水操作,延長菇房通風時間,保證菇房內部溫度在15 ℃以下,或者在發病區域噴灑一定數量的甲醛溶液,也可選擇1∶500 多菌靈。
從具體研究過程中能夠看出,利用秸稈作為培養料,執行雙孢蘑菇栽培具有明顯的可行性,還能進一步提升其抗病能力和產量。菏澤市在雙孢蘑菇栽培時,主要是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和小麥秸稈,設計出一套適宜本地的種植模式,打造農業廢物生產雙孢蘑菇技術的整體流程,讓農業廢物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