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振平
本文作者系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前教育參贊,結合在國外長期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他對留學生更好地融入海外寄宿家庭提出了意見與建議。希望本文能對廣大海外學子在與寄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快樂生活與成長方面有所幫助。
寄宿家庭是我國自費留學生,特別是低齡留學生在國外留學期間重要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寄宿家庭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和融入異國文化是一個十分有益的外部環境。寄宿家庭是留學生“零距離”接觸異國文化的便利場所和良好機會,其他任何居住方式都很難同寄宿家庭相比肩。選擇寄宿家庭,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或潤物無聲的環境中學到鮮活的語言和文化。
一般而言,寄宿家庭在接受國際留學生之前,需要經過相關學校和當局的明察暗訪。這些家庭必須無犯罪記錄,寄宿家庭的主人必須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待人友善、真誠,無不良嗜好及習性。開放寄宿家庭者不能以營利為主要目的,應是能夠營造多元文化和樂于接觸國際留學生的熱心人家。
寄宿家庭一般來說應該物資設備條件良好,居住舒適,出入安全。學生選擇寄宿家庭的方式居住,可以大大減少采購食品、做飯和組裝居室之類的生活瑣事。從一定程度上說,學生選擇寄宿家庭比個人租房、與他人合租和住進學生宿舍與公寓要經濟實惠。
寄宿家庭對有些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或“公子”“公主”式學生將有一段痛苦的適應過程。異國他鄉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在最初階段會對學生造成強烈的心理沖擊。原來所熟悉的一切全部化為烏有,陌生、寂寞和孤獨也會連連襲上心頭,會想家、想朋友、想同學,甚至想哭、想大聲呼號,想躲進一個別無他人的清幽之處無聲啜泣,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選擇出國留學。
初入異境的留學生進入寄宿家庭,面對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怎樣與他人和睦相處,這也是留學生見識人生百態,身臨多彩世界,歷練個人品質,增加人生閱歷,增益處世能力的極好機會。人世間一切美好的人際交往,如忍讓、寬容、體諒、樂群、合作、團結、堅韌、靈活等,都會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潛生暗長,日益加強。這些優良情愫不僅為學生學習之必需,亦為其日后工作所寶貴。
住在外國人家里,留學生將有“洋爸爸、洋媽媽、洋姐妹、洋兄弟”。這種“洋”,同學生出國前所想象的可能大相徑庭,他們不一定都是純英國人后裔,甚至不都是白色人種。他們的語音語調會多多少少各有不同。
以澳大利亞為例,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社會。對這種“多”和“雜”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這也是學生出國留學和選取寄宿家庭必須面對的。過去半個多世紀,移居澳大利亞的人來自200 多個國家,人數達600 多萬。
現今,每10 名澳大利亞人中,就有4 人是外來者或外來者的后代。他們中有一半來自非英語國家。那些白人,很可能是意大利人、希臘人。當你看到一個酷似同胞的黃皮膚,一經接觸也許會發現他原來是來自亞洲某國的移民。這種撲朔迷離的多民族的社會,對于一個留學生來說,是一個感悟世界、領略人生的廣闊天地和巨大課堂。
澳大利亞家庭的夫婦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權利,大多數女性在外工作,夫婦同是家庭主人。家務由夫婦共同承擔或家庭成員分擔,家庭成員地位一律平等。澳大利亞在法律上禁止種族、民族、宗教、婚姻、性別、肢體和智力障礙歧視。
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總體來講人們生活水平較高。但家庭之間和個人之間的差別也往往很大。很多家庭住房面積非常寬大,而且比較豪華,但也有的很普通。在澳大利亞,家庭收入一般的家庭大多住單元平房,面積在200—300 平方米左右,不含門前綠地和后花園;低收入家庭往往住公寓,即單元樓房。
澳大利亞人文化素養一般比較高,他們酷愛體育運動,也有不少人喜歡音樂和戲劇。戶外活動是澳大利亞人的最愛,野外烤肉、公園野餐、森林漫步、水上垂釣、騎車兜風者隨處可見。所有這一切,對留學生來說都是新鮮的,留學生可以在這些“新鮮”之中隨時隨地學到課堂以外鮮活的東西。
選擇家庭寄宿的居住方式,對留學生來說也是考慮人生取向和探索事業前途的有益參照。只要撲下身來,融入進去,樂于接觸、善于接觸,就可以左右逢源接受多元文化的潤澤,領略五彩世界的樂趣和真諦。
學生住進寄宿家庭,即成為寄宿家庭的一員。既為家庭成員,就要承擔家庭成員的義務,維護家庭的常規,保持家庭的良好秩序和整潔衛生。對于日常家務,如刷碗、整理桌椅、清理地毯塵灰、修剪草地、收拾浴室和衛生間等,要心甘情愿地去做,切莫“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特別是自己的“領地”——臥室,盡管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一定要保持干凈整潔。自己的衣物和鞋子切莫隨地亂扔,一定要勤洗勤換。東西隨意擺放,分不清床上床下和桌上桌下是最讓人惱火的事情。有些留學生與寄宿家庭“父母”或其他成員發生摩擦,往往與此有關。
住寄宿家庭同住旅館不同,學生居住在旅館是消費者是上帝,而居住在寄宿家庭則是家庭的普通一員,盡管也付出了房費,但同寄宿父母絕不是上帝同傭人的關系。如在澳大利亞,雖然有些家務,如修剪草地、收拾房間和照顧小孩之類的事情,有時也會花錢雇人來做,但他們不會把打工的人視為“傭人”。寄宿家庭接收國際學生從根本上說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接觸異國文化,體驗國際大家庭的樂趣。因此,學生對“洋父母”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住在寄宿家庭,要有非常強的時間觀念。平日按時往返于住家和學校可以不向家里打招呼,但要長時間外出、晚回家或在外面過夜,就一定要事先向“洋父母”說明去處和回來的大概時間,因為寄宿家庭對于留學生的人身安全承擔著法律責任。如果夜間晚于10 時回家,進門時的動作一定要輕,不要影響家人休息。在寄宿家庭,未經主人允許不能把自己的朋友留宿家中。朋友到寄宿家庭造訪要事先征得寄宿家庭主人的同意。
不少寄宿家庭的主人對寄宿的學生可能沒有太多的噓寒問暖,沒有太多茶余飯后的聊天,學生不必為此感到對方冷漠和缺少人情,從而產生不快和郁悶。因為他們經常想的是要給你留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你有事需要寄宿家庭主人幫助,盡可直率地提出,寄宿家庭的主人定會伸出熱情之手。
在寄宿家庭要入鄉隨俗,同寄宿家庭的成員和睦相處,日常的舉止言談和交際禮節是很有講究的。
學生出國前不妨先看一點有關禮儀方面的介紹資料,以增加相關知識。出國以后要注意多觀察多學習。喜歡和尊重外國文化習俗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請”“謝謝”“你好”“對不起”和“請原諒”之類的禮貌用語是需要多多使用的。不管別人為你做了多么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你都必須有相應的語言回饋和微笑的表示。早晨第一次見面要說“早安”,晚飯完畢各自回到自己房間之前要道聲“晚安”。
在寄宿家庭,遇到問題千萬不要形于聲色,這樣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產生誤解和麻煩。特別在住進寄宿家庭之初,語言交流常有障礙,更要注意隨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越過最初障礙的好辦法是微笑。微笑是建立良好形象的“化妝品”和通行證,是舒緩人際隔膜的春風,是表達內心善意的無聲召喚。
要使用主人家的東西,一定要事先征得同意,用畢一定要道聲感謝。進入臥室以外的房間,尤其是主人的臥室,必須得到允許,別人的抽屜或櫥柜不要翻看。千萬不要當著別人挖鼻子、掏耳朵、擤鼻涕、伸懶腰、打哈欠,更不能隨地吐痰。要坐有坐姿,站有站相,不要斜著身子抱著雙臂靠在門框上同別人說話。說話要注意掌握“分貝”,不要聲音過高。不要對別人的長相和姿態評頭品足,不要手指對方說話,不要詢問別人的婚姻狀況和工資收入等隱私。
在寄宿家庭居住,絕大多數家庭不允許在室內吸煙,更不能躺在床上吸煙,這樣不但會弄得室內氣味難聞,而且容易釀成火災。臥室內不要存放食物,不要在室內晾曬濕衣服。淋浴時一定要把浴簾掛好,不要把水濺得滿屋滿地,淋浴時間越短越好,特別是早晨,一定要照顧到其他家庭成員使用浴室和衛生間的需要。淋浴時水龍頭最好不要一直開著,要注意節約用水。你如果用水過多,勢必要影響其他人用水。用完浴室要注意整理干凈,把洗臉盆和鏡子擦拭干凈,毛巾、牙刷和化妝品之類的東西要擺放在規定的地方。脫落的頭發或其他垃圾要放進垃圾箱,避免堵塞下水道。
在寄宿家庭居住,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衣服要經常洗滌。如果協議規定寄宿家庭主婦負責洗滌衣物,你應當隨時把需要清洗的衣物放在洗衣間或衛生間的籃子里,由“洋媽媽”幫你洗滌。如協議規定你個人自理衣物洗滌,每周清洗一兩次即可。床單每周或10 天左右必須洗滌一次。
寄宿家庭通常不負擔國際學生的電話費開支。學生可以同寄宿家庭主人事先商議一個付費辦法,或按電話資費記錄單直接向電話局付費,或由電話局從銀行賬戶自動扣除。學生也可使用電話卡打電話。如按商定可使用寄宿家庭的電話,每次通話最好時間不要過長,以免影響其他家庭成員使用。為了不影響其他人休息,早7 時以前和晚9 時之后最好不打電話,如無特殊情況一定不要深夜打電話。
寄宿家庭成員有時會外出游玩、野餐、看球賽或觀看演出,寄宿主人也許會非常熱情地邀請學生參加,如果應邀前往則需準備一些必要的零錢,以便應付不時之需。如果寄宿協議中包括餐費,在外邊吃飯可以不付費,否則學生往往需要支付自己的飯費。如果拿不準某次外出活動自己是否要花錢,或者要花多少錢,事先不妨委婉地問一下“我應當準備多少錢”。如果手頭拮據,或者事先已有其他活動安排,也可以婉言拒絕主人的邀請。
如果要外出較長一段時間或回國度假,仍想保留寄宿協議,學生事先一定要同寄宿家庭講清時間安排,并應支付不居住期間1/2 的房費。如果事先沒有必要的約定,學生離開以后寄宿家庭的主人很可能又將房間預訂或租給他人。居住寄宿家庭一般要提前支付4 周的寄宿費。住進寄宿家庭之前最好先與房主簽訂文字合同,每次付款要向房主索取收據,以免事后出現記憶差池,產生爭端,造成不快。
一般來說,大多數國際學生在寄宿家庭的生活和經歷是比較愉快的,不少學生離開原寄宿家庭以后,還一直保持著同寄宿家庭的聯系,成了親密的朋友。但也有學生對寄宿家庭不滿意,或寄宿家庭對學生不滿意的情況發生。這時學生想另覓一個家庭寄宿,是完全可以的。但最好要好說好散,通過協商解除寄宿協議,也可以通過他人或學校加以溝通,大可不必因此郁郁寡歡,形于聲色,發生口角,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