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吳葉軍,姜澤東,喬 琦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智能制造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新版《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共計72項職業資格證,包括: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59項,其中,準入類33項,水平評價類26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13項。焊工作為準入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是要求及考核最嚴格的技能人員職業資格之一,其技術技能水平直接關乎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特種設備制造、工程機械等行業的發展。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背景下,制造業以數字化、智能生產為方向進行轉型升級,不斷提質增效,增強產品的全球競爭力。為向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輸送滿足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旨在整體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促進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其中,對鼓勵教師團隊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開發課程內容,探索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組織方式進行了具體部署。從國際制造強國來看,2020年1月1日生效的德國《職業教育法》,分析了德國不斷推進以工業4.0為代表的經濟轉型升級對勞動力市場發生的深刻影響,要求職業教育加大數字化力度,特別是加工制造業與行業標準相銜接,滿足智能制造的需求。
全球制造業的產業格局不斷發生變化,我國作為全球工業體系最全的國家,隨著制造強國戰略的不斷推進,制造業的全球品牌影響力在不斷增強。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制造業所需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線陣地,如何構建專業與職業(行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直接關乎培養人才能否服務產業發展。
為適應我國焊接產業發展需求,2019年發布的新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在保留原有手工焊考試項目的基礎上,新增了機器人弧焊、機器人點焊、機器人激光焊等智能焊接項目。但是目前,在培養手工焊技能扎實并能進行機器人編程及焊接的人才過程中,國內各職業院校未能厘清機器人焊接標準融入智能焊接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缺乏與職業標準、行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資源以及掌握并能應用相關標準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教學團隊,使得國內各職業院校仍以傳統手工焊教學為主,無法支撐智能焊接對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探索職業標準、行業標準特別是機器人焊接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的銜接制度,以及課程內容、要求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的融合機制極為迫切。
目前大多數教材的結構和內容是學科式的,教材結構按學科邏輯順序編排,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連續性。教材內容較為陳舊,項目無法對接新的典型工作崗位標準,與職業缺乏銜接,職業特征不突出,針對性不強[1-2]。職業教育的功能是培養滿足當前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這種人才的培養中,有些課程內容在較長時期內具有穩定性,但相當一部分內容需要根據產業變化而及時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如下:(1)全新技術的應用;(2)工藝標準和產品質量的變化;(3)新業態帶來的全新工作內容。這些變化很可能導致已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完全喪失學習價值[3],因而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能將知識內容和人才培養模塊化、規范化,推進學生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掌握。
經過市場調研,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等行業金屬材料的焊接加工、焊接工藝編制、焊接質量檢測等工作,也能參加焊接設備、材料的銷售與售后工作。按專門化培養方向分別可以擔任以下崗位群的工作:(1)初始崗位:焊工、技術員、工藝員、試驗員、質檢員;(2)發展崗位:生產管理員、焊材管理員、理化試驗員、產品資料員和產品銷售員;(3)拓展崗位:車間主任、項目經理、焊接工程師。隨著企業數字化、自動化不斷轉型升級,對機器人焊接示教編程及焊接(對應傳統手工焊焊工)、焊接工藝制定(對應傳統手工焊技術員、工藝員)等崗位人才需求不斷提升。
調查結果顯示,本專業畢業生應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焊接方法與設備、金屬材料焊接、焊接工藝編制、焊接自動化、智能焊接技術、焊接生產管理、焊接檢驗與質量控制等知識,具備焊接工藝編制與實施、焊接機器人編程與操作、焊接生產組織實施、焊接檢驗與質量管理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養,能夠從事焊接工藝編制與實施、焊機和自動化及智能化焊接設備操作、焊接機器人編程與操作、焊接生產管理、焊接檢驗與質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根據調研的情況從教學角度出發,擬定符合本專業發展需要的、適應這些崗位的教學課程。
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的要求為目標,是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出路[4]。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其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建設必須按照職業崗位(群)的要求進行,以滿足專業課程及教學內容體系與職業(行業)標準的銜接要求。因此,將本專業(群)的職業技能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等專業人才培養關鍵要素,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對職業人才的具體崗位需求進行綜合梳理和科學定位,以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育訓為教育理念,將職業(行業)標準貫通,綜合優化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實現學歷教育與技能等級教育的深度融合,保持教學與就業崗位“零距離”,達到畢業即就業,這將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
傳統的焊接技術對從業人員吸引不足,社會認可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焊接行業的發展。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不斷發展,以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為代表的焊接制造業朝著機器人焊接方向快速發展。因此,對于焊接專業來說,以《焊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基礎,將ISO 9606、ISO14732、EN287等國內外標準融入,培養手工焊接技能扎實的學生,并結合“1+X”技能等級標準、機器人焊接相關行業資格標準、國際標準進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培養能進行機器人焊接操作、開展機器人焊接編程、能制定機器人焊接工藝以及能進行機器人焊接質量檢驗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養更具職業特征,更能做到與產業需求相一致,這將是高職焊接專業的發展趨勢。
堅持以行業企業對焊接類專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宗旨,創建能夠突出工學結合和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智能制造技術“兩化”融合為主線,構建由學校、江蘇北人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今創集團常州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和眾多中小微企業等組成的“學校+企業”雙主體育人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雙主體、三階段”多元協同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組建勞模班的形式,聘請全國勞模和國家級技能大師進行實訓教學,夯實學生焊接操作基本功,提高技能水平,進行技能儲備;依托平臺進行生產流程融入的崗位實訓教學,將行業標準、企業生產要求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掌握崗位核心要求;通過平臺的培訓考試中心等,學生將應用專業知識,鍛煉技術應用能力,滿足企業的理論指導實踐和創新需求。政行校企多方共建焊接智慧車間——智能焊接實訓平臺,針對智能焊接企業崗位需求,與哈爾濱焊接研究所等合作成立江蘇省聯合技術轉移中心,進行先進焊接技術的開發及教學內容轉化;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等合作搭建雙線結合(線上+線下)實踐平臺,將智慧車間打造成資源聚集地,為校企合作、教學資源開發提供主渠道;與中國焊接協會合作成立機器人焊接培訓基地,將最新的行業標準融入機器人焊接教學項目的開發,對接產業需求。
在構建課程體系與確定教學內容的過程中,由校企雙方多次研討,根據企業工作過程分析,對職業崗位工作能力進行分解,進而將專業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相結合,獨立思考、探索能力培養與集體協作、共同交流能力培養相結合。
依托平臺上的江蘇省焊工高級技師鑒定機構、江蘇省特種設備焊工考試機構、中德國際焊接技術培訓考試中心、全國機器人焊接培訓基地,將國內外標準融入的資格鑒定、證書考取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開展學生焊工中級、機器人焊接操作員、國際焊工、國際焊接技師等國內外技能證書第二證書的項目教學及考證。
分析特種設備制造業焊接人員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工作過程、工作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把EN287,ISO9606(國際焊工考核標準),美國ASME第Ⅷ、Ⅸ卷,GB150,JB4708,JB/T4709,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考試與管理規則,電焊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等國內外標準融入課程,構建特種設備制造行業標準融入的專業課程體系。
由企業技術骨干、一線能工巧匠和專業教師共同設計企業典型產品,形成可用來組織教學實施的教學項目,課程負責人采用雙負責人形式,根據企業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要求,設計教學任務,共同完成課程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在項目化教學中,采用“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組織實施,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能很好地理解并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及方法,鍛煉團結協作的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依據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所有工作任務都是在車間中完成的(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既要答疑解惑,又要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還要操作示范(教師與師傅合一);每個任務采用“做中學、學中做”(理論與實踐合一);每個學習項目與企業產品生產要求相一致(項目與產品合一);以企業具體工作崗位的員工身份完成工作任務,并得到考核評價(學生與員工合一)。
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與國家職業(行業)標準相銜接的教學體系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做保障。聘請德國專家、全國勞模、技能大師等具有國際資格的行業專家為產業導師或產業教授,建立勞模工作室,通過勞模對接、師徒結對,實施勞模示范、專家指導,實現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全面提升;聘請迪森集團等企業技術工程師和技術能手為兼職教師,一對一校內骨干教師,通過專兼對接、校企合作,實施企業崗位實踐、校內課程共建,實現“雙師”實踐技能大力提升;聘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等院所的智力資源,以“本科+高職”雙導師團隊為主體,建立先進焊接技術創新團隊,通過專家對接、團隊共建,實施項目共研、技術攻關,實現“雙師”科研能力、創新水平有效提高。專家+團隊、學校+企業、國內+國際,形成了高素質“雙師”共生共長的發展生態。
通過總結國內外研究經驗不難發現,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高職教育模式是今后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只有強化職業標準對高職教育的指向和標準作用,科學地將職業標準要求滲透到實訓教學中,開展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教學資源及教材等建設,才能真正實現與我國職業標準良好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與崗位“零距離”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