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個體的文化感知是關于個體對存在的文化內涵體驗的抽象概念,許多理論普遍肯定了其對語言學習具有影響,但缺少化抽象為具體的解釋。此次研究利用了調查量表和相關性分析、逐步回歸方程等統計學方法,以文化感知的重要內涵——跨文化敏感度(Cross Cultural Sensitivity,CCS)為指標,對其與英語成績的相關性進行了具體化呈現。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英語成績的個體之間的CCS具有顯著性差異,英語成績和CCS呈現出中度的正相關性。其中差異識別度、文化認同感和交流愉悅感對英語成績有顯著影響力。可見個體的文化感知能力越強,越有助于學習者學習英語,這將為英語教育和教學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個體文化感知;英語水平;跨文化敏感度;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作者簡介:陳瀟(1983-),女,河北永年人,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一、引言
人類的本質是社會性,人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文化的浸染。在此過程中,民族文化內容被人們不自覺地吸收,內化于思想深處。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文化感知的重要內容是跨文化敏感度。具體表現為對不同語言環境下的文化差異的覺察和理解方式,以及能否以一種外部視角客觀地觀察與本民族文化具有差異性的文化。有研究認為,高層次的跨文化敏感度可以幫助外語學習者減少異質文化沖擊帶來的認知矛盾和心理失衡,從而可以在維持其精神世界內在性統一的前提下,以更理智和包容的心態汲取異質文化的營養。此次研究將使用統計學方法分析跨文化敏度感和學習者英語水平的相關性,來考查個體文化感知具體在何種程度上能對英語水平產生影響。
二、文化感知度和英語水平的相關性調查方案設計
(一)跨文化敏感度調查統計
為了探究個體文化感知對英語水平差異的影響,此次研究設計了CCS調查量表。量表由差異識別度(維度一)、文化認同感(維度二)、思想開放程度(維度三)、交流愉悅感(維度四)和理性判斷(維度五)等五個維度組成。差異識別度是評價學習者對異質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感知敏感度的指標,是CCS最基礎的指標。無法感知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就很難感知到跨文化的思想沖擊。文化認同度能反映個體內心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度,是個體能在異質文化沖擊下減小認知矛盾、保持內在統一性的關鍵。思維開放是評價個體能否以一個開放和尊重的心態對待異質文化的指標。而能否在文化交流中獲得愉悅感則是包容和學習異質文化的動力。理性判斷是評價個體能否正確看待異質文化的指標。這五個維度的內在聯系如圖1所示,具有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邏輯順序。對文化差異進行識別是基礎能力,高度的思想開放程度和文化認同感是在文化交流中產生愉悅感的前提,對異質文化的積極感官和本民族文化認同感有利于綜合作出理性判斷,這將進一步促進識別能力的提升。
此次研究的對象從云南省昆明市某大學醫學專業的在校生中選取,隨機邀請其中150名學生參與調查測試。因為這幾個維度的數據量綱并不統一,為了對它們統一進行衡量所以使用熵值法,通過信息熵對其權重進行賦值處理,得到各維度的權重值。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調查,將結果回收后統一計算得到了五個維度的權重,如表1所示,差異識別度最高,交流愉悅感最少,其他維度權重均衡。每個維度包含幾個題目,通過對題目的回答為參與測試的學生賦分,分數越高代表受測學生的“CCS”越高。
(二)跨文化敏感度和英語成績的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此次研究測試的量表回收后統一進行結果計算,并計算統計結果的平均值、方差和標準差進行初步的數值分析。另外,不同英語水平下,學生的CCS值存在變異性。因此以80分、60分為界限,將不同英語成績的學生分成高、中、低三組,對此三組學生的CCS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計算其平方和、自由度,使用F檢驗法和t檢驗法進行顯著性檢驗。然后在0.95的置信度下進行LSD事后檢驗,進一步說明各成績分值組差異性。最后進行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計算皮爾遜相關性系數r,其值在0到1之間,越接近1說明相關性越高,越接近0說明相關性越弱。
為了具體地描述CCS各個維度與英語成績的關系,此次研究將CCS的五個維度作為解釋變量,英語成績作為被解釋變量,將五個維度分別導入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是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數學模型(回歸方程)來近似地表達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平均變化關系。它和回歸分析的不同之處在于相關分析的所有變量都是隨機變量,回歸分析的因變量是隨機變量,但自變量可以是確定性變量。相關分析可以不用區分自變量、因變量,而對于回歸分析來說這一步是必要的。相比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可做的分析更詳盡。在此過程中,先導入的變量如果受后導入變量的影響而不再顯著,就將其剔除以保證具有顯著性的變量始終存在于回歸方程中。
三、跨文化敏感度和英語水平的統計學結果分析
(一)不同英語成績的個體的跨文化敏感度調查結果分析
此次研究通過SPSS24.0對受測學生的CCS進行描述性統計,均值大于3.5就說明受測學生的CCS較高;均值在2.5和3.5之間說明受測學生具有中等的敏感度;均值在2.5以下說明其敏感度較低。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樣本的整體敏感度約為3.3421,為中等程度。在五個維度的具體指標中,分數最高的是差異識別度,極值和均值也為諸維度之最高;分數最低的是交流愉悅感維度,均值為2.9687,理性判斷與其相差不大;文化認同感和思想開放程度處于中流。整體的CCS值均值為3.3421,位于中等水平,樣本分數數值具有一定程度的離散型,可見測試分數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總的來說,受測學生能夠較為敏銳地識別中外文化差異,思想開放程度較高,對異質文化的接受度較高,但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愉悅感較少,對異質文化的理性判斷能力也尚處于初步萌發但還不成熟的階段。
為了分析不同的英語水平是否會對CCS造成影響,控制英語成績這一變量,分析不同英語成績的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的CCS分值的差異是否具有顯著性。分析的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BG表示組間,WG表示組內,df表示自由度,TSS表示平方和。從計算結果來看,組內的自由度較小,組外的較大,平方和結果也是如此,說明分組的同質性程度較高。計算的F值為22.130,對應的P值為0,P<0.05,說明不同英語成績的受測學生的CSS分值具有顯著差異,調查具有統計學意義。
LSD檢驗的結果如表4所示,英語高分組的個體CCS最高,低分組的個體CCS最低。高、中、低分組的CCS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可能原因是英語成績高的個體英語水平更高,對異質文化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在文化交流中更輕松、更能獲得愉悅感,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更強。相反,英語成績低的個體在文化交流中的效率更低,更容易產生挫折感,這將挫傷其對異質文化的興趣,更無法理解。而對異質文化的理性判斷正是基于對異質文化的深度理解,因此英語成績低的個體具有較低水平的CCS是可以理解的。
(二)跨文化敏感度和英語水平回歸分析結果
為了進一步分析CCS和英語成績的相關性,研究繪制了如圖2所示的散點圖,以觀察二者是否具有線性相關性。由圖2可知,隨著英語成績的增長,CCS的值大體也隨之增加。雖然圖像具有一定程度的離散性,但不難看出兩個研究對象具有正向相關性。
對二者的皮爾遜相關性系數計算的結果如表5所示,二者的相關性系數為0.510。當相關性系數r為正時,表示正相關;若為負,則表示對象間為負相關。若r的絕對值小于0.19時,說明對象間的相關性極低;若絕對值在0.2到0.39之間,表示對象間低度相關;若絕對值在0.4到0.69之間,說明它們中度相關;若絕對值在0.70到0.89之間,說明它們高度相關;若絕對值在0.90到1.00之間,說明它們極高程度地相關。因此可以說,英語成績和CCS為中度相關,且P<0.05,差異有一定顯著性。
將CCS的五個維度引入回歸模型作分析后,逐步回歸的結果如表6所示,模型γ的調整后的判定系數R2為0.300,是三個模型中最高的,可見此模型的擬合程度最好,最有解釋力。此模型引入的解釋變量是差異識別度和交流愉悅感、文化認同感,說明這三個解釋變量對個體的英語成績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英語成績有30.0%受到此三者的影響。
為了探究這三個解釋變量分別對英語成績有何種程度的影響,研究統計了模型γ中各個變量對英語成績的逐步回歸系數。具體數值如表7所示,維度一、維度二、維度四對英語成績的影響程度分別是11.400、5.628和5.629,t值對應的P值分別是0.000、0.032和0.010,均小于0.05,說明具有顯著性。
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說明受測學生的CCS和英語成績具有較為明顯的正相關性,CCS越敏感,個體的意義成績可能越高。其中CCS的三個維度,即差異識別度、交流愉悅感和文化認同感對個體的英語成績的解釋程度較高。
四、結語
個體的文化感知具有差異性是無可否認的,但這種差異將對個體特別是外語學習者帶來怎樣的影響,是需要研究的。此次研究以跨文化敏感度為指標,通過將其與個體的英語成績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學分析,確定了高度文化感知對英語學習造成的正向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英語水平的個體的跨文化敏感度具有較大差別,同時英語成績和CCS具有中度的正相關性,這種相關體現為0.510的相關性系數,跨文化敏感的差異識別度、文化認同感和交流愉悅感三個維度對英語成績分別具有11.400、5.628和5.629的相關性。說明文化感知的能力可能正是學好英語和異質文化所需要的。美中不足的是,此次研究的方法較為單一,樣本數據尚不充足,研究結果的代表性還需進一步研究成果的佐證。
參考文獻:
[1]馬黎.“互聯網+”時代提升跨文化敏感度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與實施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19(4):73-78.
[2]Strapchuk S, Mykolenko O, Doroshenko H, et al.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Ukrainian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control[J].Higher Education, Skills and Work-Based Learning, 2022(3):519-536.
[3]Deng S. A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Cultural Awareness in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of English[J]. An Overview of Educational Theory, 2020(2):5-20.
[4]Li E 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J]. Overseas English, 2019(19):264-265.
[5]紀德洋,金鋒,冬雷,張珊,于坤洋.基于皮爾遜相關系數的光伏電站數據修復[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22(4):1514-1523.
[6]王璇,杜軍.MAP譯碼器的免歸一化處理信息更新算法[J].電訊技術,2021(10):1238-1242.
[7]楊玥含,吳嵐.彈性約束估計的顯著性檢驗及其漸近分布[J].中國科學:數學,2019(8):1119-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