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邴興國
近三年來, 濱海新區以高水平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與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重點, 扎實推進重大項目和重要改革措施落地, 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高質量發展各項重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明顯進展和成效。
始終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為濱海新區推進高質量發展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 完善推進工作機制,健全配套政策體系,搭建與北京央企總部和機構及科學院所的交流平臺,組織京津兩市企業對接會,積極承接符合濱海新區功能定位的非首都功能。 截至2023 年7 月,濱海新區從北京累計引進項目5000 余個,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注冊企業累計超過3000 家。
緊緊圍繞產業一體化發展, 推動京津冀產業布局優化,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加強產業協作,促進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 截至2023 年7 月,濱海新區成立18 個產業(人才)聯盟,形成10 大優勢產業鏈,“1+3+4”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機械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集聚50 多家百億級企業,建成8 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打造高水平服務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持續提升應用研究與工程化技術研發轉化能力, 積極構建一批研發創新平臺并發揮協同創新引領作用。 濱海新區“一心三室四谷”創新體系加快構建,“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天河三號”正式投入運行,信創、合成生物學、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相繼揭牌,中國信創谷、生物智造谷、細胞谷高標準建設。
高質量推進天津港綠色化、 智能化提升, 深入實施“降成本、增效率、優服務”重要舉措并取得明顯成效。 推進綠色、智能重點項目建設,建成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 開通至雄安新區綠色通道,搭建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協同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區域通關一體化。 率先推出進口“船邊直提”和出口“抵港直裝”,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降至34.3小時、0.57小時。 實施 “一站式陽光價格”。 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2100.8萬標箱,同比增長3.7%。
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持續推動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以制度創新為重點推進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不斷取得新突破。 截至2023 年7 月,天津自貿區累計實施581 項制度創新措施,其中38 項試點經驗已向全國復制推廣。 累計1175 家企業開立FT 主賬戶1194 個,FT賬戶結算量達6900 億元。 汽車平行進口年規模超過3.5萬輛,占全國7 成以上。 在全國率先實施“一企一證”改革,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70 天。
濱海新區圍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新路徑, 努力破解制約協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顯性隱性壁壘, 積累形成了一批成功經驗和重要舉措。
嚴格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和天津市委市政府要求,將國家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和對天津工作提出“三個著力”重要要求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到推進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每項工作、每個環節。 制定專項實施方案,壓實目標責任,明確具體任務分工、質量和時限要求,強化重大項目和重要事項督促落實, 有力有序有效推動各項任務舉措落地生效。
始終把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首要,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旗,高水平打造承接平臺,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服務協同發展重點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不斷強化天津港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功能,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高質量推進協同發展重點工程項目和重大改革措施落地,努力在推動緩解北京“大城市病”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推動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濱海新區自身難以完成這項艱巨任務。 為此,天津市建立了市政府領導牽頭、市有關部門支持、濱海新區履行主體責任的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推進工作機制。 市政府加強統籌協調,市有關部門強化指導和政策支持,濱海新區主動擔當作為,專家咨詢機構積極建言獻策,不斷凝聚各方面推動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依托自貿區等重大創新平臺,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強與津冀兩省市聯動與創新合作, 努力破解制約協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壁壘, 不斷加大對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及金融、產業、創新等領域改革創新力度,積極開展協同發展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試點示范,深入推進“一帶一路” 建設, 以高水平擴大開放推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增效。
堅持重大項目支撐引領,在推進實施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的同時,聚焦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按照“在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要求,積極謀劃并推動實施標志性大項目好項目,突出抓好項目儲備、前期論證和落地轉化,并努力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政策性銀行貸款等政策支持,為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高質量發展根基進一步夯實,但與高水平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當前濱海新區主要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機構、國家有關部委等方面建立了工作對接機制, 與北京央企總部機構、學校、醫院以及科學院所等方面溝通對接機制尚不完善,對接平臺也尚未搭建,市場化主導的功能疏解機制和政策配套體系也沒有真正完全建立起來, 國家層面“推”和濱海新區“拉”的合力尚未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濱海新區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濱海新區與北京協同創新體系及成果轉化機制亟待完善,導入北京優勢創新資源、項目、人才機制不健全。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處于建設階段, 研發創新及孵化能力不足, 對高水平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支撐作用發揮不夠。 信創產業、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發展起步早,但核心關鍵技術缺乏,難以引進行業頭部企業,難以打造產業整體鏈條,也難以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天津港樞紐地位不突出, 與河北各港口市場化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對打造京津冀世界級港口群的引領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天津港綠色、智慧產業體系尚不完善, 航運管理體制機制還存在諸多堵點難點亟待創新突破。 濱海國際機場客貨運集散能力不強,“吃不飽”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與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及河北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協同發展水平不高。
自貿區創新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 制度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強化,與京冀自貿區協同聯動不強,亟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投融資便利化、 融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RCEP)建設、探索開展跨境業務等方面加強與京冀自貿區協同創新, 積極推動一批重大改革舉措落地。 金融創新運營能力有待加強,金融創新體系亟需完善,金融產品及模式創新亟需拓展和深化,融資租賃與商業保理等領域創新平臺能級亟待提升。
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核心, 緊緊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深入落實天津“一基地三區”定位,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和重要改革措施落地,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支持濱海新區與河北雄安新區、 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構建三大平臺,加快形成“雙城引領、三區聯動、功能互補、錯位承接”的發展格局,完善疏解配套政策形成疏解承接合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第三極。 一是積極承接符合濱海新區發展定位的總部企業和機構及北京市屬企業。 加快完善配套政策體系, 針對央企總部企業實施“一企一策”,積極承接石油化工、國際航運、現代物流等領域央企總部業務板塊。 承接北京市屬的綠色石化和裝備制造產業領域企業,承接貿易結算、航運要素等功能,支持搭建進出口貿易、商品展示交易、港航服務等平臺。二是加快完善科技創新及服務機構承接機制。 依托北京中關村科技園, 健全京津協同創新及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機制,積極承接一批科技創新及孵化機構,打造一批京津協同創新平臺,聯合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提升成果轉化能力和水平,加快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三是積極承接公共服務機構。 參照北京大學濱海醫院疏解的經驗做法,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探索整體搬遷、“建分院、分校”等承接機制,承接一批北京醫院和部屬高校落戶濱海新區,加快完善濱海新區公共服務布局, 進一步增強對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人才的吸引力。
堅持“制造業立市”不動搖,圍繞濱海新區優勢產業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創新平臺,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構建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高質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依托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緊密圍繞北京創新優勢和濱海新區優勢產業,強化與河北創新聯動發展,以最優機制和模式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加快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增長引擎能力,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為濱海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二是高標準建設“中國信創谷”。 強化重大項目支撐,積極推動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操作系統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創平臺落地。 支持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建設國家級數據交易場所,打造京津冀數據節點,支持開展國家公共數據交易流通試驗,打造國家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 三是建設一批綠色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 建設京津冀化工新材料產業研發中試轉化基地, 推動京津冀化工新材料集群集聚發展、 綠色低碳發展。 建設天津國際油氣交易中心,打造能源化工全產業鏈集聚區。 建設北方電子化學品生產研發基地,布局電子化學品儲備庫、重大研發成果產業化等重點項目。四是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高質量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服務、造船維修、深海探測等產業,打造北方民用船舶建造中心及高端海工裝備產業基地。 推進大型海水淡化試驗場建設,鼓勵海水淡化綜合利用。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提升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輻射帶動能力,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高水平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的對外開放平臺。一是強化天津港樞紐功能。強化京津冀及“三北”地區重要出海通道作用,提升天津港港口基礎設施能級,規劃啟動一批港口建設、物流通道、疏港鐵路等方面的項目,拓寬融資渠道和創新融資模式。 增加中歐班列開行列數,打造以海鐵聯運為特色的沿海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成立津冀組合港管理機構,推進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實現津冀港口間合理分工、錯位發展、資源共享、高效協同。 二是提升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航空物流中心功能。 推動京津冀三地空港加強合作,促進京津冀機場群協同發展,加快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提升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高峰小時容量,支持貨機航班突破白天高峰小時架次容量,根據機場建設需求合理增加航線航班。 三是高質量發展臨港經濟區與臨空經濟區。 堅持綠色、智能發展,深入推進臨港經濟區國家級重型裝備制造基地、 生態型臨港工業區建設,支持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及擴容,布局建設天津國際物流產業園,促進臨港產業提質升級。 以創建北方跨境數字貿易生態核心區促進臨空經濟區開放創新,打造雙循環的北方兩大鏈接點。
進一步發揮天津自貿區制度創新引領作用, 加強與京冀兩省市自貿區協同聯動,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積極破解制約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推動一批重大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一是強化天津自貿區制度創新能力。 突出綜合保稅區對科研的支持,設立“保稅+研發”業態的特色綜合保稅區。 支持天津自貿區聯動創新示范基地建設, 對標國際通行規則探索細胞治療 “風險分級、準入分類”、數據開發應用等政策。 支持建立天津自貿區與北京、河北自貿區政策“一地生效、三地同效”機制。二是推進綜合保稅區政策向區外延伸。 支持自主核準濱海新區《綜合保稅區維修產品目錄》內的保稅維修項目和企業自產產品保稅維修項目, 在綜合保稅區試點開展汽車整車保稅維修業務。 支持在綜合保稅區先行先試進口汽車保稅改裝, 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和環保信息公開后可投放市場。 推動保稅研發、保稅檢測等政策向綜合保稅區外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復制延伸。 開展集成電路產業鏈全流程保稅試點。 三是積極探索開展國際合作新模式。 支持濱海新區加強與新加坡在城市治理、 綠色發展、 節能降碳等領域合作, 建設國際綠色低碳合作示范區。 支持天津自貿區在RCEP 框架下建設中日韓戰略先導區,先行開展國際檢驗互認及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賦予濱海新區綜合保稅區RCEP 獨立保稅區功能。
加強財稅金融制度供給,立足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領域創新優勢,進一步拓展金融創新業務和市場,深入開展京津金融創新合作試點示范, 加快形成金融創新運營體系,打造特色金融產業高地。 一是進一步加大優勢領域創新力度。 支持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私募股權基金交易及供應鏈金融發展等方面開展差額納稅、 租賃跨區域跨境業務,探索融資租賃壞賬準備金稅前扣除等政策,支持商業保理機構依法合規探索開展跨境外幣商業保理和離岸保理業務。 支持開展科創金融改革示范區試點,推動相關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 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創業投資基金類債券、雙創孵化專項企業債券、科技創新公司債和科創票據等產品。 二是高水平打造世界級金融創新平臺。 鞏固提升融資租賃和商業保理兩大優勢,以飛機、船舶和離岸三個租賃中心為重點推進國家租賃示范區建設,并打造世界級融資租賃聚集區。 以開展國家保理創新試點為契機建設全國商業保理聚集高地, 積極申請建設以租賃、 保理等金融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三是加大金融創新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船舶及其他設備租賃參照飛機租賃征稅模式, 由稅務機關按照現行增值稅政策組織征管,全口徑減免進口環節增值稅。支持濱海新區融資租賃等現代服務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區域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部分予以免征。 為融資租賃企業辦理外債審批登記開設綠色通道, 縮短融資租賃企業外債審批登記辦理時限。四是進一步增加資本要素供給。鼓勵商業銀行在津設立科技金融事業部等專營機構, 支持商業銀行適當下放科創貸款授信審批和產品創新權限,加大科創信貸投放力度。 在貿易結算、電商支付、制造業供應鏈、港口物流等領域試點使用數字人民幣。 適時擴大簡化外債登記改革試點范圍,簡化企業跨境融資業務流程。支持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提高與天津市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的再擔保業務合作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