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宏斌
A 企業是以進口大豆為原材料的農產品制造企業,大豆和油脂加工總量位居全國前列, 企業規模在全國行業領先。 A 企業的產品主要為豆油、豆粕及其他副產品,年營業收入近60 億元,利潤總額1 億元以上。 為規避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波動風險,保持穩定經營成果,A 企業使用商品期貨等金融工具對原材料價格的波動風險開展管理。 按照財政部下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4 號——套期會計》規定,對有效套期業務執行套期會計核算,將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損失在被套期項目(商品)影響損益的相同會計期間計入當期損益。 但是,在企業所得稅法和政策文件中未對商品期貨套期業務作出明確規定, 因此產生問題, 即A 企業是否可以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核算結果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
根據國際貿易慣例和公司經營計劃安排,A 企業參照國際農產品供需情況,評估經營風險,使用商品期貨等金融工具來管理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 具體業務模式以2023 年度為例:
1.套期方案:企業根據國際農產品供需平衡表和市場形勢研發結果,提報《套期保值方案》,按經營所需原料的50%對2024 年預期采購原料做現金流量套期。
2.被套期項目:2024 年到港的進口大豆,總量150 萬噸以內。
3.套期工具:基于國際大宗農產品的定價規則,“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貼水”(期貨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 大豆合約),故套期工具為CBOT 大豆合約。 按照交易流動性和持倉量要求, 首選持倉和交易量較大的合約,隨著交割月臨近,逐步移倉展期,直至與實貨合同指定的作價月匹配。 交易數量換算公式:期貨1 手=現貨136 噸。
4.交易及展期:例如2023 年1 月,按照CBOT 大豆合約5 月合約買入400 手;4 月臨近交割月,移倉展期,即賣出平倉,按照新的主力合約買入開倉。
商品期貨套期保值主要是企業以商品的合約作為標的物的一種期貨合約。 A 企業為2023 年采購原料所做現金流量套期業務,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4 號——套期會計》的具體條款為第三條、第二十四條與第二十五條。
企業對照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時, 將商品期貨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 “其他綜合收益”;2024 年被套期項目簽約形成為確定承諾時,將“其他綜合收益”轉入“存貨”,隨成本結轉計入當期損益。
企業所得稅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中未直接提及套期保值業務, 但無論企業開展的是套期保值還是單純的期貨投資業務,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和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處理原則都是相同的。
1.在平倉時點的調整:企業以期貨平倉的價格作為收入,開倉的價格作為成本,凈額為正就增加了應納稅所得額,凈額為負就是減少了應納稅所得額。
2.持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的調整:所得稅納稅的時點是平倉后,持倉期間需要對商品期貨公允價值變動(浮盈浮虧)在會計上確認的套期損益進行稅會差異調整。
企業進行稅收法規和會計準則差異調整需要著重關注套期關系持續的時間點是否跨期(期末時點持倉與否)的調整和現貨端的經營損益變動的調整。
對于企業套期工具展期過程中的平倉盈虧的處理,稅務機關通常不再細分企業開展的是套期保值還是單純的期貨投資業務,取得的收入是經營利得還是資本利得,也不再區分企業開展期貨交易的用途和會計處理方式。企業所得稅法和實施條例規定,企業的收入和成本應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確認和計量。 因此,企業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應當對套期工具展期過程中的平倉盈虧確認所得。
對于企業使用商品期貨進行套期保值,按照公允價值套期處理,套期工具展期過程中的衍生工具均以公允價值計量,其持有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應計入當期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 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對所有金融工具交易均采用歷史成本計量,需在處置時一次性確認整個持有期間的損益。 因此,企業應當在納稅申報時對套期工具展期過程中的衍生工具公允價值變動進行調增或調減,待相關商品實際交易或轉成確定承諾,會計上將對應的收益轉入當期損益時,再在企業所得稅申報時進行反向調減或調增。
對于企業通過套期保值來管理預期采購或銷售的風險,按照現金流量套期處理。 在實際業務中,套期關系持續的時間點是否跨期對于企業所得稅的處理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來看:如果在不跨期的情況下,企業套期與企業后續的現貨處理都在同一年度完成, 將套期有效部分影響到現貨收入成本的進行納稅調整, 調整為不受影響的情況,無效部分也需要做調整,調整為期貨端單邊的實際損益。如果跨期,情況則更為復雜。具體來說,情形一是期末還有期貨持倉,套期關系持續期間跨期,此時其他綜合收益中套期有效部分的余額, 而套期無效部分計入了本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此時應對無效部分做納稅調整至0,而有效部分不需要做調整;等到下一期,期貨平倉,企業實現了實際損益, 且后續其他綜合收益轉入現貨影響的成本或收入,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總額,需要分別再做納稅調整。 情形二是期末雖然沒有了期貨持倉,但是轉入影響現貨的部分在期末時間點還未影響到企業的現貨損益。 此時本期實際上期貨損益已經實現,因此應當將期貨的賬面損益做納稅調整至實際損益, 現貨部分因還未影響整體損益無需調整。 等到下一期,后續其他綜合收益轉入現貨影響的成本或收入, 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總額,則需要再針對此部分做納稅調整至不受影響。
為推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構建交易者保護體系,有力維護市場秩序。 我國會計準則已對商品期貨的投機和套期保值業務的分類與實操作出了詳細的規定,但企業所得稅政策和管理的規定亟待完善。建議出臺相關政策文件, 從企業所得稅法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出發, 合理區分和確定商品期貨的投機和套保業務確認投資收益的時點,在維護國家稅收安全的同時,更好為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企業運用商品期貨進行投機和開展套期保值業務應當按照業務實質進行合理區分。 第一,交易目的不同。 期貨市場是生產經營者規避生產經營風險的場所, 也是投資者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地方。 公司運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控制采購成本。 投機不同,投機者參與交易是為了利用價格的波動賺取收益。 第二,操作方法不同。 套期保值者購買或售出的期貨合約標的物對應其現貨市場持有或確定將持有的商品或資產,且盡量保證數量相同、持有時間相同但方向相反。而投機者僅根據自身的資金、 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市場的預判來參與交易。 承受的風險大小不同。 套期保值者僅承擔基差變動帶來的風險,投機者利用價格波動差異取得收益,若市場走勢與預期判斷產生偏差,將會承受更大的風險。 通過從業務實質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區分,提升企業所得稅政策和管理的精確性和科學性。
企業所得稅申報時應區分套期保值投資者和投機投資者兩種身份。 對于在期貨市場上以投機獲取收益的投資者,應將金融衍生品作為投資工具,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 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核算,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 稅收上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中有關收入、 成本的確認金額和時點的規定,將持倉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確認為應納稅所得額,不進行當年度納稅調整。 而對于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通過風險對沖防范利率、匯率、交易價格等市場風險的投資者,如制造業行業等實體企業投資者,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4 號——套期會計》的規定核算,當期貨凈額結算獲益時, 以其交易價格減去計稅基礎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當凈額結算損失時, 該資產損失可在稅前扣除;在未結算之前的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從政策上體現最大限度地信任實體企業, 支持制造業發展,引導行業行穩致遠。
為了支持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需要完善監管機制。一方面,稅務機關致力于打破各管理部門的分工限制,從稅收監管全局角度發現風險。 另一方面,應及時關注經濟社會新業態的發展, 通過公開數據全面了解相關行業信息,敏銳發現政策制定與稅收監管實際情況的脫節之處。以本文提及的開展套期保值的企業為例, 如果稅務機關能在日常監管中將所得稅與收益極不匹配的情況與金融市場的相關報道、公開數據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就能夠進一步發現風險并及時開展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