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召霞
(日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東港分局,山東日照 276800)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人均土地占用量大約維持在1.35 畝左右。造成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偏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耕地資源相對匱乏,受山地和荒漠等因素的影響,用于耕作的土地資源有限;另一方面則是受城市化建設的影響,導致很多地區出現明顯的土地資源問題,土地形式發生轉變,嚴重影響當地經濟效益的穩步增長。再加上交通對城市化的作用,大部分建筑經常會順延公路的修建方向呈現分散性分布,導致部分地區的土地資源被侵占,出現明顯的土地資源浪費問題,從而造成當下人均土地資源的占有量正在逐漸呈現下滑趨勢。
近幾年受城市化發展的影響,很多地區的農村人口出現向城市中心轉移的趨勢,導致農村地區的房屋和耕地出現無人居住和無人種植等情況,也就是當前常說的“空心村”。通過調查發現,在農村中遺留下來的更多是不具備勞動力或者勞動力低下的老年人以及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導致土壤資源出現大面積的荒廢和閑置,農作物種植效率低下,糧食生產和供應逐漸緊缺。除此之外,很多農村居民在建設新住宅的過程中,更愿意選擇臨近便捷交通的區域或者位置,導致以前的宅基地被閑置,真正成為“空心村”。
為了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很多地區會主張或者推崇創辦工業化工廠,以此帶動當地的經濟效益與經濟發展水平。如果工廠在排放污染物的過程中,沒有及時做好相應的處置,打破了生態環境的平衡與穩定,并對土地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而在耕種的過程中,頻繁使用農藥、化肥等產品,導致土壤出現明顯的鹽堿化和板結問題,對后續耕種作業造成不利影響。受環境變動的影響,土地資源的整體質量明顯出現下滑的趨勢,無法給予農作物充足的營養補給和水源供應,導致農作物經濟效益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嚴重阻礙地區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1]。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振興鄉村政策而言,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直接影響各項政策的制定。只有樹立科學合理的發展觀念,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效果的提升,真正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是,目前部分地區的農村內部管理者,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或只關注開發土地資源能夠帶來和創造的經濟效益,從而對農村現有的土地資源展開盲目和過度的開發利用,造成土地資源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農村土地管理者的發展觀念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
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民依舊保持傳統的種植經營觀念,使用的也都是以往的人工種植方式,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還無法推動生產效率的提高,無法使農民獲得更高的收益。由于種植農作物傳統守舊,導致農產品的總體銷售價格偏低,生產成本偏高,無形中降低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除此之外,很多農用的耕地逐漸被工廠、庫房或者其他類型的建筑占據,農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進行種植和生產,不僅沒有做到對土地資源的合理規劃與利用,還對農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導致大量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換取經濟收益,形成了農田荒廢的惡性循環。
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村土地資源的內在優勢,我國政府于2004 年頒布了相關的規定,為土地流轉提供明確的政策支持。但是,目前部分農村地區依舊存在流轉機制不完善等情況,加上大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意識,因此在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僅僅選擇以口頭的方式進行約定,并沒有真正簽訂科學合理且具有法律效應的合同文件。在出現土地征用等情況時,容易出現嚴重產權糾紛,還會對農村經濟造成不利影響[2]。
一直以來,我國多數農村地區奉行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用地分散零碎,無法對其開展機械化生產,導致規模化經營遇到困難和阻礙。在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普遍農戶并不具備抵抗意外風險的能力,甚至還會由于盲目地跟風,使其陷入更加尷尬和艱難的境地,對農業經濟發展形成明顯的阻礙和干擾。
我國農村土地制度仍然處于不斷完善的狀態,做好相關制度的深化改革,能夠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創造前提條件。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相關法律制度,從根源上避免對農民利益造成的損害,同時也能夠更好地避免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的問題。另外,還可以建立當地特色的獎懲機制,結合農民耕種的實際成效和土地利用與管理情況,激發農民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熱情和動力,積極鼓勵農民利用現有的資源種植更多類型的農作物,有效解決土地資源荒廢的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加大科學技術手段和設備的投入,通過開展相應的指導培訓,使農民能夠用在短時間內精準掌握機械化生產技術,從而帶動當地經濟效益的穩步增長[3]。
對于農村土地資源閑置、浪費等問題,做好科學規劃與合理利用,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常見措施和方法。充分結合當地農業經濟的特點和優勢,按照土地資源的內在特性和結構分布開展多元化耕種,使有限的資源充分發揮出更高的作用和價值。各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更加精準地判斷和評估土壤的基本性質,引導農民結合土壤環境的差異,以因地制宜的理念,種植更適合生長的農業作物,帶動區域農業經濟水平的穩定提升,為土地資源賦予更高的價值和意義。而針對不適合開展耕作的土地資源,需要在了解實際情況后,實施退耕還林計劃。一方面,能夠減少荒廢土地資源的存在數量;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改善周圍的生態環境,助推退耕還林工作。
面對我國目前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結構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等相關問題,需要增加對土地的整治強度,重點關注溝系交錯以及地質類型頻繁交叉等土地資源,適當擴大農業耕種面積,提高農業種植產量和質量,使土地資源發揮更高的利用價值。還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耕種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搭配形成系統化灌溉設施和機械化作業工具設備,針對功能退化、形式老舊的渠系進行改善和維修,進一步調整農業耕種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態,推動種植行業的發展。因此,各地區必須做好土地資源的整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耕種的資源利用價值,借助機械化生產方式,穩定并有效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為農民創造更高的收入。
為更好地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的整體利用與管理價值,堅決預防和避免土地荒廢等情況的出現和產生,需要建立起更科學、合適的土地流轉工作機制。提高宣傳力度,有意識培養農民形成更健康的流轉意識,將不愿意進行耕種或者沒有辦法進行耕種的土地資源通過流轉的形式,轉到其他人的手中,盡可能減少土地資源荒廢的情況。考慮到當前土地流轉機制有待完善和健全,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存在不規范的流轉現象,所簽訂的合同并沒有及時進行公正處理,從而導致后續的問題逐漸增多。因此,各地區需要充分結合本區域自身的發展情況和經營特點,構建起更加規范且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的整體服務和監管體系,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規范的土地流轉監管制度,確保該流轉市場能夠在法律法規的保護下平穩運行。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土地資源閑置浪費等問題,積極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與管理,做好思想意識的轉變和創新,這是農村土地資源轉型優化的重要前提和關鍵。適當加強對農民的科學教育普及,加強相關宣傳,使更多的農民能夠意識到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重要意義和實際價值,烘托出優質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的氛圍。通過創新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方法,更直接有效地發掘土地資源的內在潛力,促進土地結構的優化調整,有效創造出更高的效益。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要嚴格限制農村建設施工,減少由于房屋數量增加而造成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及時對政府征用的土地資源給予相應的補償,預防和規避盲目開展宅基地建設的行為。各地在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應積極弘揚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意識,使農民在做好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形成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局面,從而更好地推動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4]。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沒有形成規范性的污染回收處理系統,經常隨處可見塑料袋、紙屑、果皮等生活垃圾,不僅不利于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質量的提升,還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針對這種情況,相關執法單位需要深入貫徹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情況給予相應的處罰,使產生污染的企業或者個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有效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支持與保障。因此,為真正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相關部門必須嚴格做好土地污染懲治工作,結合實際情況,設立或組建獨立的巡查團隊,通過不定時巡查等方式,減少土地污染問題的出現和發生。另外,還要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多元化監管系統,對土地資源實行動態化監管,有效預防土地污染等問題的出現,減少土地荒廢等情況的發生[5]。
對于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而言,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容置疑和更改,需要享用平等的參與權和知情權。因此,在對農村地區開展土地資源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充分保障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使其擁有使用和監督集體土地資源的權利,要對任何侵害農民利益和權益的行為及時展開相應的處分和懲罰。在開展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過程中,需要確保農民群眾能夠積極參與,并認真傾聽農民的其觀點和想法,結合地區實際發展特點和情況,真正在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的前提下完成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6-7]。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指導思想,認真走訪和記錄農民對加強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想法和建議,使最終的成果更加符合當地的特色,帶動農民利益和地區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
在全面推動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結合當地的生產現狀和發展特點,從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等方面出發,有效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與管理,更好地促進農村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促進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