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方
(東莞廣播電視臺,廣東 東莞 523000)
在過去電視一直是重要的媒體傳播途徑,文藝類電視節目也成為人們消磨時間、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已經被引入到了各行各業之中,新媒體平臺的崛起使得電視文藝節目逐漸被邊緣化,而電視文藝導演作為電視文藝類節目的核心,應正視這一市場變革,通過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方式,尋求全新的節目創作思路,從而推動電視文藝節目的穩定發展。
融媒體時代是指一種多元性的融合媒體發展形勢,其中的多元表現在媒介載體不再像過去那樣單一,而是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傳播途徑聯合的方式,以達到人力、內容、宣傳資源全面整合的目標。這樣可以彌補單一媒體存在的缺陷,具備“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特點。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技術與平臺應運而生,相比傳統媒體傳播形式而言,新媒體傳播形式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生活節奏較快,可以滿足不定時接收廣泛信息資源的需求,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恰巧能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形式相互融合,這樣就擴大了信息的傳播面積和節目的受眾群體。能夠解除既往城市臺等媒體單位有規模但形不成氣候的窘境,同時也可以豐富單一媒體平臺的資源,使得節目與信息的覆蓋范圍更廣,改變了傳統媒體產業鏈運作形式,是一種以發展為前提,以揚優為手段的新型媒體傳播理念[1]。
1.內容空洞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得節目資源的途徑更加廣泛,因此電視節目這種定時、定點播放的傳播形式,在競爭性方面就會較差一些,這也導致了近幾年部分電視文藝類節目的收視率不算理想。而有些電視文藝類導演為了能夠提高節目收視率,獲得更多的流量,產生了一種“快餐文化”思想,進而導致內容較為空洞,缺失文藝節目的文學與藝術欣賞價值。例如,電視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往往將制作的重點放在舞臺效果、明星陣容上,內容質量較低,并且模式較為固定,所展現出的內容主要以年輕受眾群體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主,沒有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背后價值的深挖,內容較為淺顯。同時,部分節目較為庸俗化,一些夸張的造型與另類的音樂,對社會受眾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2.創新不足
當前媒體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許多新媒體平臺都推出出了更受歡迎的節目類型,而部分電視文藝類導演看到了新媒體節目所擁有的市場份額,就會通過模仿、抄襲等方式,制作同質類節目,這也導致內容缺乏新意,難以吸引受眾的眼球。例如,某衛視臺引進了國外的文藝類歌唱競技節目的版權,導演通過二次創作與加工以后,利用雙平臺播出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其他頻道節目導演便開始紛紛效仿此種節目形式,基本模式相同,容易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同時不利于電視文藝類節目的創新與發展[2]。
1.市場份額逐步縮小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雖然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也導致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而電視文藝節目則具備定時、定點播放的特點,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就很難形成固定的觀看習慣,這也導致電視文藝節目所占有的市場份額逐步縮小。同時,各類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在多種傳播途徑之下,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在空閑時間選擇喜歡的節目進行觀看,具有即時性的特點,并且利用大數據技術也能夠根據觀眾的喜好定點推送節目信息,保證了宣傳效果,這也使得傳統電視文藝類節目逐漸被邊緣化。
2.節目創作思維較為落后
我國的文藝類節目發展起步較晚,在1983 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與1990 年開播了《綜藝大觀》以后,人們才逐步加深了對電視文藝類節目的認識。由于一開始能夠接觸文藝節目的人群較少,因此能夠進入到該領域創作與編導的人員都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以及社會階層身份,其所創作的節目也更想得到圈內專業人士的認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引領大眾的審美。但現在我國的媒體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受眾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與節目內容的傳播與共享已經成為了常態,人人都可以參與節目的評論。因此,傳統的節目創作思維很難以迎合市場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局限性。
1.政治素質方面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較為繁雜,在工作的過程中電視文藝類節目導演很容易迷失自我,喪失底線。因此,需要定期進行學習,并要明確電視文藝節目的重要性,其既要具備娛樂功能,又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導演平時應加強對國家各類政策的學習,了解國家的發展與主流方向,從而打造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節目。同時,積極參與單位的黨建活動,與同事之間交流思想,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希望能夠在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雙重考驗下,仍能夠堅定理想信念[3]。
2.心理素質方面
電視文藝節目的內容較為豐富,人員流動性較大,在錄制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意外情況,同時這些問題也會被直接反饋到節目播出過程中。為避免演出事故的出現,并靈活應對各類事故問題,導演必須要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要做到面對突發問題時臨危不亂。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加大對節目類型與特點的分析力度,提前研究分析風險問題并制定應對方案,以便能夠妥當處理突發事件。同時,也要接收受眾提出的意見,有針對性地調整與優化節目內容,尊重受眾的想法。
3.文化素質方面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各類藝術表現形式層出不窮,電視文藝節目導演應加強對各類藝術類型知識與文化的研究,以便策劃出更具有內涵的節目內容,在達到娛樂受眾的同時,也能夠增強與引領受眾的審美意識。同時,要掌握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知識,了解受眾的興趣愛好以及審美傾向,以此來探索出全新的電視文藝節目編排形式,在市場中能夠搶占先機,增強節目的競爭力。除此之外,還要能夠保證錄制現場的秩序,確保節目的制作進程能夠按照既定計劃推進,便于提高團隊的凝聚力。
4.藝術素質方面
電視文藝導演應該對文藝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判斷能力,能夠準確地對各類文藝作品進行精準定位與鑒賞,這樣便于提升節目主題與選材的質量。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電視文藝節目導演應經常收集相關資料,結合受眾喜聞樂見的創作與編排形式,將晦澀難懂的文藝作品進行二次改編與再次創作,以此來創新節目形式,并契合受眾的審美,贏得更多的資源與公信力。
1.專業技能方面
電視文藝節目導演是電視文藝節目的核心,無論時代背景以及創作形式怎樣變幻,都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融”是關鍵要素,電視文藝節目導演應加強對各類媒體傳播形式與技術的學習,將理論知識與實操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做好各類工作的部署,保證節目制作能夠順利進行。除此之外,為能夠拓展節目的創新與宣傳路徑,導演還需要掌握各平臺的媒體傳播特點,從而打造適應性較強的節目,以便提高節目播出效果[4]。
2.創新能力方面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電視文藝節目導演而言,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應掌握先進的新媒體技術,通過技術優勢來打造更加新穎的節目形式,制造熱點以及流量,吸引更多的受眾。同時,導演應該提升自身的藝術敏感度,許多文藝節目的原型都是來自生活,導演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尋找和積累素材來尋找更多的節目創新突破點,以便節目能夠與受眾之間建立起情感紐帶。
3.學習能力方面
融媒體時代許多的電視節目制作都離不開信息化技術,為提高對節目的渲染力度,加快電視文藝類節目的轉型,電視文藝節目導演應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第一,加大對國內外一些成功文藝類節目的研究力度,并吸取其經驗,在制作節目時提高思想性與藝術性,發揮文藝類電視節目的價值。第二,走到受眾中間。從客觀的角度而言,新時期媒體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市場化的運營階段,而過去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已經不適用于當下,應走到受眾中間,傾聽其想法,消除既有節目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弊端,以便推動節目高質量發展。
4.合作能力方面
跨界合作已經成為新時期電視文藝節目業態發展的主流形式。因此,電視文藝節目導演也應具備良好的合作能力與跨界意識,從而改變過去電視傳媒資源單一、宣傳范圍存在局限性的問題,并以此拓展出多媒體平臺聯合制作與傳播形式。例如,江蘇衛視與阿里巴巴旗下的綜合性旅游出行服務平臺飛豬旅行合作,打造出了全新的文旅節目《飛豬奇妙之旅》,導演組將電視產業與網絡信息平臺有機結合,全新的節目給受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同時,旅行與音樂的融合也具有較高的新穎度,二者的跨界合作毫無違和感。基于此,電視文藝節目導演在新時期應注重與外界的交流,以便獲得更多的創作資源。
1.正確把握節目定位與主題
電視文藝節目導演要明確自身在節目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要在節目內容中融入文學與藝術創作元素,在保留編劇意見的基礎上,合理運用電視視聽語言進行二次創作,提高電視節目的藝術欣賞價值。一是與編劇組充分做好溝通,找準節目的定位,以便明確節目內容,發揮節目的優勢,引發更多受眾的共鳴。二是打造特色節目板塊,整個節目的構造應該與具體單元之間呈現出較為鮮明的特色,制造熱點話題,深挖主題背后的價值,在復雜多變的媒體環境中,向受眾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例如,2022 年央視晚間時段首播文藝節目排名第一的《山水間的家》,以近幾年人們關注的鄉村振興、文旅發展等主題為主線,創編了一系列的情感傳遞單元。一是通過“山水”“人”“家”的故事立意,將人與國家緊密相連,突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主題,能夠讓受眾在觀看時更有代入感。二是導演組邀請了相關方面的專家深入到當地進行探索,這種“公眾人物+文化學者”的方式不僅能夠制造流量,而且文化學者的深入分析更能夠體現出主題背后的價值,通過文化、旅游、全媒體疊加效應的方式,能夠為中國鄉村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參考,便于制造社會熱點。
2.提高質量與技術的創新性
在確定好了立意方向與節目定位以后,導演還應注重選材以及內容制作質量。在融媒體背景下,信息海量涌入,人們難以在紛亂的大數據時代分辨節目信息內容的真假。因此,電視節目文藝導演應注重節目的真實性,不能僅僅為了熱度而一味跟風,在制造與追溯節目熱點的過程中,應依照事實進行二度的創作與升華。同時,發掘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先進的節目創作技術,不斷豐富節目的內容與形式,以便給受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由河南電視臺打造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系列中國風類型的文藝節目獲得了10 億+的流量,其成功之處在于,一是所有節目的題材都建立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藝術與視覺的二次創作,導演在畫面中用唯美的鏡頭語言,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場景。二是利用中原地區古文化優勢,并結合現代化融媒體技術,如5G+AR 等,提升了觀眾的體驗感,同時多平臺融合播出的形式,進一步擴大了受眾群,形成了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新業態[5]。
3.重視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文藝節目的受眾群體發生了變化,為擴大節目的宣傳范圍,并了解現階段受眾對節目的看法,應通過多樣化的融媒體平臺,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第一,多平臺播放形式。我國許多省級衛視,都通過開設APP 移動客戶端的形式,保證部分文藝節目能夠多平臺同時播出,在播出的同時開放彈幕以及評論區域,受眾能夠及時表達對于節目的觀點,導演組也可以立刻得到受眾的反饋信息,便于下一次節目的創作與編排。第二,創新互動形式。在中央電視臺創設的《希望搜索詞》節目,通過主持人或嘉賓與受眾視頻連線的方式開展,這樣受眾能夠在節目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時邀請了成龍、張國立等受眾喜愛的演藝界人士作為嘉賓,增強了節目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同時所生成的分享素材,也能夠豐富節目資源,從而吸引了受眾的眼球。
4.提升創作過程的服務意識
導演在創作與編排節目的過程中,應將受眾視為主體,并增強自己的服務意識,以便在融媒體時代能夠與受眾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并不斷為節目賦值。一是可以適當地利用融媒體平臺傳播優勢,在節目中加入生活服務咨詢模塊,以便讓受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也能夠收獲知識,同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是強化節目的教育意義,以幽默輕松的方式來傳遞正向的價值觀念,同時提升受眾的審美意識,有效發揮電視文藝節目的效能。
綜上所述,電視文藝節目導演應深入分析融媒體時代背景特征及其對傳統電視傳媒形式產生的影響,通過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改變節目創作與編排思路的方式,確立更能迎合時代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強對受眾群體喜好的分析,抓住信息時代發展機遇,實現電視文藝類節目的合理轉型,從而將我國的電視文藝節目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