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毅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66)
在如今的社會生產生活中,網絡技術得到全面普及,特別是在媒體行業中,基于網絡技術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已明顯替代了以往的傳播形式,同時也由于其傳播速度較快,容易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所以在現如今已經成為我國新聞傳播領域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需主動轉變和創新自身的思想觀念,完善自身的工作模式,積極掌握利用新媒體技術的有效方式,以期通過提升自身的技術運用水平,積極做好新聞傳播工作。
在我國信息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的背景下,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和方式更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還具備多元性特征。在應用新媒體技術時,通常利用超鏈接等來促進新聞傳播,這里所說的超鏈接主要指的是一個關系鏈,利用該種形式構建出容量較大的信息網絡。而以往的新聞傳播主要強調進行次序性及線性傳播,但這種傳播方式很容易受到時空因素的影響,難以保障新聞傳播的效果,在應用新媒體技術后,能夠突破時空因素帶來的限制,通過采取信息交換技術等方式進一步深化落實新聞傳播工作。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的不足之處漸漸暴露出來,在此情況下,相關部門以及單位也在深入探索傳播的新方式,并且獲得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從而為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較好的保障。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時的主要對象均為廣大受眾,在新媒體中包含極多的資源,利于展現多樣化特點,并且生動性極強,所以十分利于吸引受眾群體。即便受眾群體的個性化特征十分突出,也能夠通過發揮新媒體的功能和作用,滿足受眾群體對于新聞傳播過程中信息獲取的個性需求,這也能夠說明,在新媒體下的新聞傳播更具有直觀性、形象化的特點。在此背景下,要求新聞記者積極利用計算機技術來有效處理新聞,將其通過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得新聞傳播過程中具有可視化的特點,保證受眾群體在觀看和獲知新聞信息時,可以更為輕松和迅速,利于節省受眾群體的觀看時間,提高受眾群體的觀看效果。
在新媒體的應用中,進行新聞交互時也具有必要的依托,利用H5 等重要的軟件,實現了新聞傳播的便利性和快速性,廣泛化、豐富性的傳播模式及途徑,也獲得了受眾群體的普遍青睞和認同,并且在與傳統媒體之間進行對比后,發現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上的多元化特征更為突出,具有強大的參與性和交流性等功能。廣大受眾不僅可以及時接收和獲知自身所需的新聞信息,而且新媒體提供的交流平臺還符合其進行互動的心理需求,使得受眾能夠一邊觀看和了解新聞信息后再該新聞下方評論區,或通過彈幕表達自身的想法和觀點。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可以實現受眾群體的普遍參與和互動。
對比新媒體和傳統社交媒體后發現,二者之間存在顯著差別,主要體現在社交媒體的互動性極強,而傳統媒體缺失該項功能,若能夠發揮出社交媒體的互動性作用,受眾群體就可以及時說出自身的想法,這種互動性屬于社交媒體主要的優勢功能之一,是其他媒體形式不具備的[1]。同時,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適應新媒體不斷發展中傳播環境發生的變化,新聞記者需重視與受眾群體之間溝通與互動,能夠利用不同的社交媒體來搜集、歸納受眾群體的想法和建議,針對受眾群體在了解新聞信息時所產生的疑惑,也可以通過該種方式給予較好的解答,并且還可以針對受眾群體提出的建議,持續優化新聞傳播的細節內容。
在以往的新聞傳播中,主要依賴于有線電視以及廣播等來進行,但是受到播出時長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未能保障傳播的效果。而在新媒體的有效應用中,受眾群體可以通過網絡媒體來及時獲知重要的新聞信息,但此種情況強調新聞記者應具有較強的傳播渠道的整合能力,應及時了解人們所喜愛的網絡信息獲知平臺,將相同的新聞信息在同一個時間點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中加以傳播,如此才能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信息的深度性、全面性傳播。例如,一些廣播電視臺已然利用了公交移動以及手機短視頻等重要的客戶端,豐富了新聞傳播的形式和渠道,并有效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最終擴大了新聞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隨著媒介技術的系統升級與發展,當前的傳播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滿足新媒體環境下的諸多要求,新聞記者還需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應注重學習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學習新的采編技巧等,不斷扎實自身的理論知識基礎,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和素質,進而為新聞傳播工作的有效、充分落實夯實基礎。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僅在進行線下的有效采訪后,才可得到重要的新聞素材,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也可通過獲得線上信息來進行新聞采編,新聞信息的來源變得更為豐富。在此情況下,新聞記者若不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就不能實現創新與完善新聞采編工作[2]。另外,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表達形式及方式更為多元,強調新聞記者利用音頻、圖片以及視頻等諸多的表達形式,滿足受眾群體對碎片化信息的獲知、了解需求。如今不少廣播電視臺已利用了微博、微信平臺等進行新聞傳播,并獲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是否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會直接影響新聞傳播工作的成效,會對新聞傳播的成功與否產生決定性作用。
在新聞傳播中,最不能忽略的原則就是內容的真實性原則,唯有傳播真實的新聞,才是有價值的傳播,才可展現出新聞傳播的真諦,不管是在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均需全力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通過線上信息采集以及線下直接采訪等方式和渠道,更快、更為準確地獲得新聞線索和素材,做到大力整合線上線下渠道,提高新聞素材采集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從而切實滿足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群體對新聞傳播的質量要求[3]。例如,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事件時,能夠先利用線上渠道及時搜索重要信息,然后再結合關鍵的內容來展開線下的新聞采訪,此種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方式,可以獲得更為全面的新聞素材,更利于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這樣在實施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才可以盡量避免出現產生新聞信息重復的狀況。
若想提高受眾群體對新聞的關注度,新聞記者需應用新媒體,充分優化新聞表達方式,如可以通過動畫以及音頻等手段,創新和完善新聞展示的形式,優化新聞表達方式,從而改變以往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較為枯燥、乏味的情況,使得新聞內容能夠以更為形象化的方式展現在受眾群體的眼前。例如,新聞記者能夠運用H5 交互式動畫制作方式來報道新聞事件,也可利用圖片或音頻等形式,促進受眾群體深入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進而提高受眾群體的體驗感。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新聞表達和傳播的渠道逐漸增多,在此背景下,新聞記者應深入明確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方向、目標以及趨勢,善于在新聞傳播期間凸顯新媒體技術的積極作用,以便提升新聞傳播的總體水平。例如,可以借助相應的社交軟件,每日推送重要的新聞,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具備的互動性、及時性特點,促進新聞傳播與受眾群體之間的高效互動,切實滿足受眾群體對新聞閱讀的相應需求。同時,也利于提升廣播電視臺在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與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受眾群體對新聞的瀏覽量[4]。在新聞表達和傳播中,新聞記者也應多關注相關的動態,掌握社會受眾所喜愛的傳播和表達方式,積極應用新媒體來促進新聞傳播,特別是在當前新聞媒體競爭環境越發激烈的背景下,更強調新聞記者合理應用新媒體來傳達新聞信息,確保新聞傳播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為提高新聞傳播的影響力,需善于發揮網絡移動端的作用,通過大力構建網絡移動端平臺,促進新聞的有效傳播。在利用網絡移動端后,可以為受眾群體獲知重要的新聞信息帶來極大的便利,受眾群體能夠檢索、收藏或是評論新聞,能夠顯著擴大新聞傳播的實際范圍,使其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例如,在報道財經方面的新聞時,新聞記者能夠在該網絡移動端平臺上設置專欄,指引受眾群體借助網絡移動端來及時獲取相關的新聞信息,這樣更加符合受眾群體對新聞信息的獲知需求。除此之外,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會呈現出便捷性、效率性的特點。因此,也強調新聞記者可以完善自身的工作方法,不斷提升自身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專業能力及創新水平,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來編輯、發布新聞信息,還需注重維護好網站,發揮網站的作用,進一步拓展受眾群體的信息獲知渠道。在新媒體誕生后,新聞傳播的途徑更為豐富,其中的內容也更為具體。因此,要求新聞記者應該具有更強的觀察力、敏銳性和洞察力,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確定有價值的新聞進行報道。在應用網絡移動端后,可以為實現上述目標帶來更多的條件,真正做到提高新聞傳播的影響力,特別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正向、具有引導作用的新聞信息,高效性、廣泛性的傳播,可以產生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從而促進與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新聞記者應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充分落實科學性、真實性等重要的原則,保障新聞傳播的效果。在大量的網絡資源中,新聞記者還需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傳播和弘揚正能量的信息,展現出新聞傳播工作在建設文明社會以及提高人民素質等方面的顯著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面對的外在誘惑較多,必須做到堅定立場不動搖,絕不能夠讓這些誘惑腐蝕自己的思想,要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深層次掌握我國的相應政策,真正落實好促進國家與人民之間交流的媒介工作[5]。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如果想確保新聞傳播的效果,應首先保障自身的素質提升,如此才可以推動新聞傳播的有效進行。在進行新聞傳播時,由于該項工作和自身的情感流露及表達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所以新聞記者必須要把控好情感的融入度,這樣才可防范由于情感流露得過于充分而致使新聞傳播缺失嚴謹性,或是失去引導教育的作用。因此,在開展新聞傳播工作時,新聞記者必須保持思維的清晰,在積極把控新聞傳播主要規律的前提下完善傳播的思路,緊抓人們感興趣的話題來進行新聞報道。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還需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受到了明顯的沖擊和影響。此種情況對新聞記者是否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聞記者需做到迅速準確處理各項新聞信息,也需注重更新和傳達新聞資訊。在進行新聞傳播時,新聞記者必須要始終堅守職業道德底線,不可為了提高新聞的閱讀量或是擴大影響力,就向受眾傳遞負面或者錯誤的新聞信息。另外,在新聞傳播的整個階段中,新聞記者也需展現自身的價值,及時解決和處理新聞傳播期間所產生的問題,這樣更利于展現出新聞傳播的意義。新聞記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通過媒體之間的有效協作,促進我國新聞事業實現更好的發展。再者,新聞記者應充分熟知和掌握信息化技術,要善于借助現代化平臺來落實新聞傳播工作[6]。在新媒體環境下,為保障自身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持續提升,新聞記者也應注重參與培訓活動,切實提升新聞信息捕捉能力和寫作能力,確保新聞傳播以新媒體為載體獲得更多的發展成果。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受到嚴重沖擊,為推動自身的不斷發展,保障自身可以在越發白熱化的競爭環境中占得先機,廣播電視臺需充分優化新聞傳播的方式與途徑。而在新聞傳播中,新聞記者是重要的推動者,應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對傳播渠道的整合能力等,切實促進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這不但有助于推動我國新聞傳播領域的持續發展,而且也可以使記者自身在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