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以《財政部內部控制基本制度(試行)》(財辦〔2014〕40 號)正式實施為標志,財政部內部控制工作全面啟動。 2015 年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強財政內部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見》(財監〔2015〕86 號),要求省級財政部門須于2016 年上半年,市、縣財政部門須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工作。 2023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23〕4 號),強調將內部控制作為落實單位內部財會監督的重要手段,這些舉措極大地推動了地方財政內控發展的進程。財政內部控制正在全面深入開展,要讓財政內控在規范財政權力運行、加強廉政建設、防控財政風險、提高財政治理能力和財政績效上取得實效,要通過財政內控實踐提升財政部門和其他公共部門“刀刃向內”、加強內部監督和制約的理念,嚴格財政治理規程,形成制約制衡機制,使所有公共部門盡責地從事財政管理、財政業務、財政監督工作,達成財政內控的各項目標。
財政內部控制理念的形成, 首先要面對現實, 充分認識到財政是純粹公共領域屬性,財政治理和各項財政業務本應是“聚眾人之財,辦眾人之事”的公共治理行為,財政權力是公共權力。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從來都是公共治理的重中之重。財政部門居于財政資金運行的樞紐地位,各使用公共資源的預算部門和單位是利用財政資源實現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關鍵責任主體,不僅要行使外部管理職能,還要時刻注意“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有強化內部治理的自覺,要有接受制衡制約的自覺。 筆者認為,財政內控理念最主要的就是要敢于“刀刃向內,刮骨療毒”,要在這一認知之下來謀劃財政內控制度設計和內控系統運行,約束所有的“內部人”,控制所有的內部業務。
財政內控理念轉化為實踐,要有科學可行的規章制度、業務流程和技術手段。 健全內部控制規章制度,要把內部控制的目標、內容、方法、業務流程明確化、剛性化、可操作化,盡可能減少制度漏洞和“自行斟酌”“自由裁量”空間;要形成制約制衡關系,以制度的力量促進內部權力制衡、相互糾偏校錯。 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內部控制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過權力制衡消除“內部人控制”——內部人利用行使公共權力、從事業務活動的信息優勢和控制能力進行舞弊;要針對財政業務中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制度、操作規程設計,在核心業務控制中實現法律風險、政策制定風險、公共關系風險、預算編制和執行等專項風險的防范;內部審計是內控的重要環節,要加強內審制度建設,讓行為人對其行為后果負責,以事后追責形成震懾作用。
把內控變成“內在需要”,成為各部門和相關人員的自覺行動,各單位和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要有制度的執行力保障,要有使內部制衡關系可靠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必須進一步完善優化財政內控制度和內控體系,全面解決內控不力、內控空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