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麗,安紅征,王進興,逵云潛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胃癌為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隨著居民飲食習慣及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逐年升高[1]。手術為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然而術后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延長患者住院時間[2]。臥床時間為誘發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因此相關指南推薦早期運動干預。然而目前早期運動的臨床推廣程度不高,主要原因為臨床醫護人員工作繁忙且無標準的運動方案。協同護理是在現有護理資源的基礎上,通過調動患者及其家屬的參與,激發患者參與自我護理的積極性,促使家屬最大程度地參與患者的康復[3]。本研究將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用于胃癌手術患者,觀察其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為對象。入組標準: ①病理檢查診斷為胃癌,無實質臟器遠處轉移; ②接受擇期手術; ③未合并其他腫瘤。排除標準: ①手術不耐受者; 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 ③合并運動、語言或認知功能障礙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5 例,年齡40 ~78 (61.34 ± 7.06) 歲,男性27例、 女性18 例,體質量指數 (23.67 ± 3.69) kg/m2,6MWT(398.21 ± 55.46) m,受教育年限 (10.67 ± 2.41)年。對照組45 例,年齡42 ~79 (60.13 ± 7.46) 歲,男性29 例、 女性16例,體質量指數 (23.95 ± 3.50) kg/m2,6MWT (385.34 ±60.15) m,受教育年限 (10.24 ± 2.27)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外科常規護理: 術前開展早期運動宣講,組建術后康復微信群,發放胃癌術后康復手冊,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 手術當天,指導患者進行肢體主被動運動及床上活動; 術后第1 d 鼓勵患者離床活動,逐步過渡至床旁坐立或站立、 短距離行走、 長距離行走等。觀察組采用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 ①成立由護士長、 主管醫師、 責任護士組成的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共同討論、 制定患者術后早期運動方案。②制定運動目標,協同運動干預周期為患者術后返回病房至術后第7 d。早期協同運動干預方案: a.術后當天,目標為肢體的主動及被動運動。護士協助患者進行肢體的主被動運動,形式同對照組。b.術后第1 d,目標為床上、 床邊坐立及離床活動1 h。進行肢體運動訓練的同時輔助患者進行坐臥位轉換、床邊坐位、 站位等練習,坐立時可配合拍背、 咳嗽、 咳痰及床上漱口、 洗臉等日常活動; 離床活動主要為床旁坐位、 站位,護士協助患者進行轉移。c.術后第2 d,目標為離床活動2 h,主要活動為短距離行走。患者可自行去衛生間或由家屬陪同在走廊行走,每次步行距離500 m。d.術后第3 ~4 d,目標為離床活動4 ~6 h。e.術后第5 ~7 d,目標為離床活動時間≥6 h。上述運動目標可在當天分次完成,以患者不勞累為度。③協同干預實施: 術前進行早期運動宣講活動,發放康復指導手冊,建立術后康復微信群; 組建責任護士-家屬-患者協同護理單元,責任護士負責早期運動的指導、 實施及監督,家屬協助護士進行運動計劃的落實及記錄。運動目標計劃由護士在術前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著重講解家屬進行運動協助的注意事項。護士在早晨查房時向患者及家屬強化每天的運動目標,下午查房時記錄患者的運動計劃完成情況。患者在運動時,先由護士及家屬協助,確保家屬掌握協助技巧前提下,由家屬自行完成,護士加強觀察及巡視,鼓勵患者完成每天的目標并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的術后離床時間、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②采用中文版杜克活動狀況指數 (DASI)[4]評估患者的運動能力,包括2 個維度,分值與體力活動狀況呈正相關。③采用多維疲勞量表 (MFI-20)[5]評估患者的疲勞狀態,包括3 個維度,分值越高則疲勞癥狀越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離床時間、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
住院時間(d)觀察組451.34±0.6456.24±14.766.64±3.44對照組451.97±0.5570.85±20.6410.94±3.50 t 5.0083.8627.245 P<0.001<0.001<0.001組別n術后離床時間(d)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h)
2.2 兩組的DASI 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高運動耗能、低運動耗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DASI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的DASI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n高運動耗能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4512.94±2.86 18.64±2.57 11.97±3.10 17.64±2.47對照組4512.04±2.94 15.17±2.20 12.13±2.97 13.85±2.88 t 1.4726.0080.2505.676 P 0.145<0.0010.803<0.001低運動耗能評分
2.3 兩組的MFI-20 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心理疲勞、軀體疲勞、 精神疲勞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MFI-20 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的MFI-20 評分比較 (±s,分)
時間組別n心理疲勞軀體疲勞精神疲勞干預前 觀察組4521.34±3.8623.15±4.1819.76±3.60對照組4520.87±4.0423.34±4.5419.90±3.49 t 0.5640.2070.187 P 0.5740.8370.852干預后 觀察組4513.68±2.4114.07±3.0810.41±2.12對照組4517.05±3.1018.75±3.2614.84±2.34 t 5.7577.0009.411 P<0.001<0.001<0.00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離床時間、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可見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有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協同護理轉變此前護士與患者之間單向的指導,強調護士作為教育者、 合作者、 協調者的多重角色作用,有助于調動患者及家屬參與運動計劃制定的積極性[6]。本研究在確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由時間、 精力充沛的家屬協同護士實施運動干預,與患者及家屬建立康復協作關系,調動家屬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保證患者堅持運動。此外,早期運動干預將每天運動的目標進行量化,增加運動方案的可行性及推廣性。
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可改善胃癌術后患者的體力狀態,減輕其疲勞感。相關研究[7]表明,早期運動可增強機體耐力及肌肉力量,減輕疲勞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DASI 評分高于對照組,MFI-20 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減輕疲勞狀態。有效的軀體活動可促進軀體肌群力量的恢復,行走訓練可增加機體對氧氣的攝取,進而提高運動耐量,減輕疲勞感,與甄莉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可促進胃癌患者的術后恢復,增強其運動耐量,減輕術后疲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