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趙娟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胃癌為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1]顯示,胃癌患者病死率約8.2%。新輔助化療為控制胃癌患者病情的有效手段,然而接受該種治療方式的患者多存在食欲減退、 進食困難等癥狀,機體的營養物質供應存在不足,因此該類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較高[2]。調查[3]顯示,超過一半的消化道腫瘤患者在放化療治療期間發生營養不良。患者繼發營養不良后,機體的抵抗力下降,對化療的耐受性降低,增加腫瘤細胞遠處轉移、 繼發感染等的風險,導致預后較差[4]。因此,對于接受規范化化療的胃癌患者需加強營養干預,但臨床尚無規范的營養干預方案。基于此,本研究將規范化營養治療流程及護理用于胃癌化療患者,觀察其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胃癌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 ①病理檢查確診; ②病情穩定,首次接受化療; ③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 ④可經口進食或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②患有消化系統疾病; ③患有免疫系統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④依從性差; ⑤合并精神系統疾病或心理疾病。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男性23 例,女性17例;年齡37 ~73 (56.94 ± 8.59) 歲; TNM 分期: Ⅱ期22 例,Ⅲ期18 例; 受教育年限 (13.10 ±2.37)年。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5 例;年齡36 ~75 (58.01 ± 8.94) 歲; TNM 分期:Ⅱ期24 例,Ⅲ期16 例; 受教育年限 (13.43 ± 2.45)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干預方法 入組患者均接受SOX 化療方案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營養干預: 向患者講解化療不良反應,告知患者化療期間的飲食原則,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熱量,必要時可給予腸外營養。觀察組采用規范化營養治療流程及護理: ①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估,根據PG-SGA 評分進行干預。a.PG-SGA 評分2 ~3 分,與患者及家屬溝通,進行化療期間的營養健康宣教;組建微信交流群,促進家屬間的交流及經驗分享。b.PG-SGA評分4 ~8 分 (中度營養不良),可參照胃癌患者營養治療指南進行五階梯營養干預,根據Harris-Bendeict 公式計算患者需要的能量; 詢問患者入組前的進食類型,計算攝入能量,對于能量攝入無法滿足機體基礎代謝者考慮第2 階梯,飲食結合口服營養劑; 不能經口進食者開展第3 階梯,完全腸內營養; 第4階梯,腸內結合部分腸外營養干預,營養科醫師制定營養配方; 第5 階梯,經外周靜脈輸注營養液。化療第1 d 開始營養干預,干預5 d 及以上。c.PG-SGA 評分≥9 分 (重度營養不良),在化療前先采用腸內/外營養干預1 ~2 周,根據患者的營養改善情況采取五階梯營養干預。②營養干預健康教育。向患者發放飲食宣教手冊并講解,鼓勵家屬參與患者的飲食管理;可邀請胃腸腫瘤專家及營養領域專家開展健康講座,包括化療期間注意事項、 護理技巧、 不良反應預防等。
1.3 觀察指標 測量患者的體質量。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前清蛋白 (PAB)、 血紅蛋白(Hb)、 白蛋白 (Alb); 流式細胞儀檢測CD4+、 CD8+,計算CD4+/CD8+; 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 (Ig) A、 IgG、 IgM。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營養指標 干預后,觀察組的體質量、 PAB、 Hb、 Alb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營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營養指標比較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指標時間 觀察組 (n=40) 對照組 (n=40)tP體質量 (kg) 干預前51.80±3.7751.83±3.720.036 0.972干預后52.32±5.0349.31±4.792.741 0.008 PAB (mg/L) 干預前 205.28±65.12 205.32±56.02 0.003 0.998干預后 198.67±38.79* 166.82±32.19* 3.996 <0.001 Hb (g/L)干預前 110.02±10.67 109.92±10.56 0.042 0.967干預后 109.92±11.23 104.28±8.02* 2.585 0.012 Alb (g/L)干預前36.47±4.0235.68±4.310.848 0.399干預后 41.87±5.28*37.86±5.18*3.429 0.001
2.2 免疫指標 干預后,觀察組的CD4+、 CD4+/CD8+、 IgA、IgG、 IgM 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免疫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的免疫指標比較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指標時間觀察組 (n=40) 對照組 (n=40)tP CD4+ (%) 干預前41.26±2.9541.08±3.130.265 0.792干預后43.56±3.12*40.52±3.244.275 <0.001 CD8+ (%) 干預前20.71±1.6220.33±1.581.062 0.292干預后18.92±1.74*20.91±1.555.401 <0.001 CD4+/CD8+ 干預前1.62±0.131.59±0.111.114 0.269干預后1.67±0.15*1.54±0.134.142 <0.001 IgA (g/L) 干預前1.77±0.301.75±0.330.284 0.778干預后1.98±0.25*1.72±0.312.859 0.006 IgG (g/L) 干預前11.25±2.4011.31±2.340.113 0.910干預后13.67±2.12*11.17±2.084.472 <0.001 IgM (g/L) 干預前0.97±0.210.98±0.230.203 0.840干預后1.11±0.24*0.91±0.272.976 0.004
化療為控制胃癌患者病情,延長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手段。然而化療除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外,對機體正常細胞的影響同樣較大,其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不利于機體的營養攝入,極易繼發營養不良。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化療后的體質量、 Alb、 Hb、 PAB 水平均降低,表明化療可惡化胃癌患者的營養狀態。胃癌患者發生營養不良后,可引起機體組織及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亂,降低其對化療的敏感性及耐受性,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目前臨床預防胃癌化療患者營養不良的主要措施為監測患者體重及營養相關指標,并給予指導[5],但總體效果不佳。常規的措施未能針對患者的特點,營養干預的細節管理不到位。規范化營養治療是通過設置專門的人員評估患者的病情及胃腸功能,計算其對熱量的需求,制定規范化的營養治療方案[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體質量、 PAB、 Hb、 Alb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的干預模式可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態。PG-SGA 為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篩查工具,通過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了解患者的營養狀態,進而指導醫師制定規范化的營養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營養狀態開展階梯營養干預。趙思雨[7]的研究表明,五階梯營養干預可改善胃腸腫瘤化療患者的營養相關指標,降低營養不良發生率。五階梯營養干預是根據患者的營養攝入及身體狀態進行干預,滿足其營養需求,減少因化療引起的營養物質流失[8]。化療可對患者的免疫功能產生抑制作用,并可引起腸道內菌群紊亂,不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本研究中,患者接受化療治療后的CD4+、 CD4+/CD8+、 IgA、 IgG、 IgM 水平均降低,CD8+水平升高,提示化療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免疫功能可影響化療的進程及患者的恢復,并且可增加感染的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CD4+、 CD4+/CD8+、 IgA、 IgG、 IgM 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提示規范化營養治療及護理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與營養干預改善機體腸黏膜屏障功能有關。
綜上所述,規范化營養治療及護理可改善胃癌化療患者營養狀態,提升其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