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五龍小學 翁建斌
隨著新時代體育教育的逐步推進,教育者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得到了逐步提高,體育教學對學生發展與未來成長的價值逐步彰顯。不僅如此,體育學科更是作為五育融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了不小力量。基于此,創新體育教學形式、優化體育教學理念顯得勢在必行。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活動場地多為學校特定的操場、體育場館,組織形式也以班級教學制為主,學生開展活動的場所多為學校,較少在課余時間進行科學且有規劃的體育運動,家庭體育運動更是少之又少,導致學生的體育素養很難得到切實發展與提高。家校共育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育策略,是推動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重要實踐路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體育教學現狀中所存在的緊迫性問題,從長遠角度與現實價值而言都頗具意義。本文基于家校共育視域,詳細地探究了小學體育教學現狀、家校共育的意義及實踐路徑,致力于讓小學體育教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強健學生體魄、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保障。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會學習球類運動、基本體操、田徑項目等多種類型的運動。由于學生先天的身體機能、學習能力以及運動天賦有所不同,所以并不是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利用課上時間掌握所學內容,導致一部分學生無法達到理想的學習目標。不僅如此,由于體育教學的內容多、訓練量大,教師難以保證學生能夠將所學的體育運動進行反復練習,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呈現出“狗熊掰棒子”的狀態,容易將學完的知識拋在腦后。因此,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規劃性,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課上課下體育訓練,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提升運動能力,落實具體的教學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教育競爭愈演愈烈,“唯分論”思想在部分家長與教師心中根深蒂固,功利化的教育教學風氣盛行,只重智育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在調查實踐中發現,部分家長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嚴重的偏見,認為體育課就是“讓孩子娛樂”“沒有意義”的課程。治標需治本,想要改善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困境,我們應當及時轉變家長的思想認識,提高家長對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基于此,加強家校之間的合作溝通就顯得重要且必要,因為家庭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只有家校雙方統一目標、攜手合作,學生的體育健康才能夠得到顯著改善與發展。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驅動力,體育學科本應當是備受學生喜愛的學科,現如今卻出現了學生熱情低下、參與程度低的情況。究其根本,這一問題的產生有兩種原因。首先,體育教師在規劃課程安排時過于生硬死板,既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導致教學訓練內容枯燥、訓練量過大,也因為缺乏與家長的溝通而難以及時把握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態度等多因素的變化和發展。其次,家長的態度也會影響學生對體育課程的熱情,如果家長對體育活動秉持著消極情緒,那么學生便很難積極主動地投入體育訓練中。如果家長熱衷運動,具有引導孩子加強體能訓練的意識,便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和孩子一起運動。基于此,家校雙方應當及時溝通,在正視體育課程的同時,運用科學的策略開展體育教學。
在教育教學中,家庭、學校、社區雖然屬于不同的社會單元,但它們都屬于教育的“主陣地”,需要保持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在家校共育視域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明確,雖然雙方在教育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但最終目標都是推動學生體育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換言之,目標一致性原則是家校共育視域下體育教學設計與開展的堅實基礎與最大共識,只有堅持這一原則,家校雙方才能夠在體育教學開展時并肩前進,而非互相掣肘。
家校共育要求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家長與教師具有平等的主體地位。地位平等原則要求家長與教師之間相互信任、彼此合作,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共同承擔責任,做好彼此的教育“伙伴”。基于此,在家校合作視域下開展體育教學,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不能全然凌駕于另一方之上,而是應當發揮自己的教育作用。正確的做法是家長與教師勤溝通、多交流,及時反饋學生在課上課下的體育活動情況,在協商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共同的教育目標與科學的教學策略,雙管齊下、共同助力,幫助學生取得進步。
在家校共育視域下開展體育教學時,家長與教師常常處于主體地位,容易導致雙方在溝通過程中出現理想化、想當然、高期待等情況,忽視了學生的感受與其具體的身體素質。基于此,家校共育視域下開展體育教學,教師和家長應當時刻遵循尊重學生主體的原則,讓教育設計真正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家校共育是一場“持久戰”,因此要想讓體育教學真正達到理想的成果,家校雙方需要遵循長期堅持的原則,在體育教學中制定長期有效、操作可行的計劃,并且設計家校共育的主要內容,確保計劃科學、分工明確以及監督有效,讓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在家校雙方的合作促進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溝通是合作的第一步,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基礎,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當明確如何溝通、怎么溝通、溝通什么內容、希望通過溝通達成什么目的等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家長進行交流。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應當通過科學路徑讓家長對體育教學形成正確且深刻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溝通的頻率與效果,拓展溝通方式多元化路徑,促進科學理念的建立。
1.開展科學講座,轉變思想觀念。
由于唯分論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家長對體育學科的認識不足,不僅重視程度不夠,而且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導致家長將教育的責任全部賦予教師。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在體育教學與引導上起到的作用少之甚少,導致學生的體育素養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為改善這一狀況,學校應當定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科學講座,讓家長明確體育學習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并且讓家長深刻感受到家校合作的重要影響,明確家長該如何利用家庭生活時間對孩子進行體育指導,引導家長積極主動地參加、協助學生的體育學習,在教育活動中運用科學策略,推動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可以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為家長答疑解惑,促進家長思想觀念的轉變,提高家長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
2.利用線上平臺,加強溝通。
當前,不少家長的工作較為繁忙,與教師溝通的時間與機會基本上只有家長會,而在家長會上,其他學科教師所占的時間比較多,這就導致體育教師和家長缺乏溝通的時間與契機,無法掌握學生全面具體的情況,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培養教育。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體育教師應利用好線上平臺,利用好微信群、QQ群、學校論壇等平臺做好線上溝通。體育教師可以定期發布一些關于體育教學的益處及與科學策略相關的文章,也可以建議家長定期記錄孩子的運動情況、身體素質,更有針對性地給家長提出意見與建議。同時,教師也可以憑借家長所反饋的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讓教學設計呈現個性化、針對性特點。
基于家校合作視域下開展的體育教學設計需要考慮兩點因素,即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體育教師在開發這兩種資源時應當確保其可以在課上課下都得到良好應用,讓家校合作下的體育教學有良好的條件作為支持。
1.挖掘教育資源,用好視頻微課。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言傳身教”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模式本沒有問題,可是因為一個班級學生眾多,很難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清楚地聽見教師的講解、看見教師的示范。尤其是體育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細節性演示,如果學生不注意觀察很有可能會在后續的訓練中產生錯誤。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挖掘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用好微課視頻進行教學。
以人教版小學體育5至6年級全一冊第六章《球類運動》教學為例,單元內容介紹了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尋找示范視頻,并放大示范者手部與腳步動作,讓學生形成更清晰直觀的感受與印象。
視頻微課的用途不僅在于豐富日常體育課堂教學,還能夠為家校合作帶來便利,讓家長的指導與監督能夠依照科學合理的標準,真正為學生的體育訓練帶來促進作用。
2.優化體育資源,開拓鍛煉空間。
在家庭體育活動中,學生經常由于場地、器材、空間等資源的影響而難以順利開展體育運動。為改善這一情況,推動學生體育運動的多樣化發展,教師應當在優化體育資源的同時,開拓鍛煉空間,引導家長在體育培養的過程中就地“取”材,利用好身邊的器材,突破當前的限制。這種資源優化模式不僅為學生拓寬了鍛煉空間,也為家校合作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實驗策略,讓體育鍛煉更自由、地點更靈活、形式更多樣,幫助學生養成運動的好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1.親子陪伴促激情。
在家校合作視域下開展體育教學,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有些家長在教學活動中習慣性地將體育教學變成“任務布置”,通過給孩子設立任務的方式達到家庭體育教育的目的。然而,這種策略很有可能讓學生將體育鍛煉視作負擔,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基于此,教師應當引導家長在體育鍛煉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陪伴,在孩子運動的過程中及時給予支持與鼓勵,為孩子的運動加油打氣。當孩子完成體育運動后,家長也要及時給孩子表揚與贊美,讓家長的陪伴與積極反饋成為孩子體育活動最好的內在驅動力。
2.趣味游戲引興趣。
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大量的重復性練習,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與抵觸情緒。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一些練習是必要的,但是課下體育鍛煉除了鞏固課上所學以外,還應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所在為目的。基于此,家長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打破傳統體育練習墨守成規的現狀,設計多樣化的趣味游戲。
例如,家長可以在課余時間和孩子進行傳球訓練,提升孩子的心肺功能和敏捷能力。這種趣味游戲不僅難度小,而且對運動空間與器械的要求較低,既能讓孩子玩得開心,又能夠達到理想的運動效果。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學生的運動成績是衡量其運動成果的唯一標準,然而這種評價模式過于片面,不利于學生的持續發展。基于此,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促進評價主體的全面化發展,推動家校雙方對學生運動過程、進步程度、運動態度等方面的綜合性評價,讓教學評價科學合理、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表現,為家校合作策略與模式的調整提供重要保障,讓學生的發展有所依據。
不僅如此,教育評價的全面化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振奮學生的信心、昂揚學生的斗志,當學生認識到“我的努力能夠被看見”時,他們的運動動力也會得到激發,教學效果也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學科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家校合作成為優化小學體育教學的關鍵性策略。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當深入分析、理解當前教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在家校合作中時刻遵循目標一致原則、地位平等原則、尊重學生原則以及長期堅持原則,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通過溝通方式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以及教育方式豐富化等路徑,讓家校合作在體育教學中發揮作用,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