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體育運動學校 邊凱華
物理學科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思維能力與綜合素養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由于物理學科獨特的抽象性,致使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倍感“艱難”,導致教學成果低下、效率不佳。優秀的課堂提問設計能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讓教學成果“更上一層樓”。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學實踐中必不可少的關鍵性環節,然而,由于部分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深刻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導致課堂提問只流于表面形式,難以獲得真正的實踐成果。本文圍繞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性提問展開探究,詳細論述了當前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所存在的問題、課堂提問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以及具體的提問策略,以期讓課堂提問的設計與成果得到不斷優化,也讓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綻放新的光彩。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提問不僅能夠起到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意義,還能夠起到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然而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將課堂提問視為提醒學生的“工具”,提問時機隨意化,出現“教師想問就問”的狀況。提問時機的隨意化很有可能會打斷班級整體的教學思路,影響課程推進。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突然停止講課,詢問某一名學生:“我講到了哪里?”以此種方式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物理學科是一門邏輯性與抽象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在理解與思考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種課堂提問看似提醒了走神的學生,但也干擾了班級中大部分學生的思路。不僅如此,當教師想要重新銜接教學內容時,也會出現銜接不流暢、教學思路被打斷等情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當避免提問時機隨意化的情況發生,不能將課堂提問單純地視為對走神同學的提醒,而應站在班級整體的角度進行綜合性思考。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保障。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試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但是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不得其法”,導致問題內容單一僵化,致使課堂提問依然流于表面形式。在課堂提問中,部分教師所設計的問題缺乏啟發性、深入性與引導性,只是機械地要求學生朗讀或背誦固定的概念知識,或者讓學生針對某一道具體的題目進行解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課堂提問的意義與作用難以發揮,只能給學生帶來緊張的情緒,卻不能成為供學生攀登的學習支架,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存在提問對象固化的問題,他們更喜歡向優等生與學困生提出問題,而中游學生卻備受忽視。面對較為靈活復雜的問題,教師更喜歡讓學習能力較強、思維敏捷的學生進行解答;針對較為基礎的問題,教師則更喜歡選擇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進行回答。長此以往,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無法參與到課堂提問的思考與回答中,容易導致他們對課堂提問的輕視,導致學習興趣與效率的下降。
提問對象固化的現象反映了教師并沒有從本質上認識課堂提問的意義與作用,課堂提問不應該成為對特殊群體學生的考查,而是針對班級全體學生展開,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提高班級整體的課堂參與度,讓課堂提問成為深入思考、承上啟下的關鍵所在,真正發揮其教學作用。
初中階段,雖然學生身處于同樣的教室,聽著同一位教師講授同樣的內容,卻依然會呈現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當接受并正視這一情況。每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與思維水平,作為教師,在接受學生差異性的同時,也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課堂提問設計進行整體性規劃,從而保證班級整體學習效果的顯著提高。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秉持層次性原則,讓問題設計的難度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地思考問題,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況,讓抽象的物理知識更容易被接受,也讓學生一步一個臺階地消化理解。
層次性的問題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吸收率,還教會了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與路徑,幫助學生在遇到困難的物理題目時能夠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本質,最終取得理想的學習成果。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即使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也同樣重要。傳統的課堂提問僵化生硬,不僅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還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容易產生緊張情緒。為改變這一現狀,也為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物理學習的樂趣,教師應當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遵循趣味性原則,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因素,讓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欲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打破學生的刻板印象,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習也可以有激情、有樂趣。
分析以往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不少教師由于缺乏課堂提問的技巧,導致課堂提問設計呈現出隨意化的狀態,問題設計的目的不明確,提問結果不理想。具體而言,部分教師在提問過程中經常會采用“是不是”“對不對”“會不會”“好不好”等用語,雖然課堂提問的頻率提高了,但是教學成果依然不理想,甚至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秩序混亂,學生的思維屢屢被打斷?;诖?,在課堂提問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目的性的原則,思考“我希望通過這一問題達到怎樣的教學成果”“這一問題考查了學生的哪些具體的知識與能力”。等到教師想清楚這一系列的問題時,問題設計的成果才能夠得到顯著提高。
不僅如此,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針對班級整體在物理學習中所表現出的問題進行優化設計。例如,當班級整體基礎知識不扎實時,教師可以將提問的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考查上;當班級整體思維的靈活性不強時,教師可以多多創設靈活應用的環節,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查漏補缺。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在實際生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存在“會學不會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教學成果難以理想化的關鍵所在。基于此,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實踐性原則,盡可能將抽象的知識與具象化的實踐現象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基于真實情境加深知識理解,又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真實的情境中,落實當前的教育理念,這與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趨勢不謀而合。
一個理想化的物理課堂應當是民主、開放、輕松的,只有保證了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教學成果才能夠得到真正提高?;诖耍處煈敻淖儌鹘y課堂提問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被動回答”的現象,同時利用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應當立足于教學根本,給抽象的知識創設出一個具體的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夠自覺走入情境中進行自主思考,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狀態改變。
以魯科版初中物理“熱傳遞”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在一個裝滿水的試管底部放一條小魚,并且利用酒精燈對試管上部分進行加熱,直到上部分的水沸騰,請問這時小魚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面對這一問題情境,多數學生直截了當地回答:“小魚一定不可能存活。”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小魚有存活的可能。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現這一實驗的結果,當發現小魚并沒有死亡時,學生表現出了困惑、不解與驚奇。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熱傳遞”知識的具體講解,學生也將帶著問題進行學習。這樣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獲得一箭雙雕的教學成果。
在傳統的課堂提問環節,部分教師的問題設計呈現出僵化生硬的模式,只關注于知識的落實與吸收,并不在意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與發展。為了讓問題設計的效率與成果得到理想化提高,教師應當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具體的實踐案例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問題設計落實于真實的情境之中,也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顯著發展。
以魯科版初中物理“串、并聯電路中電壓規律”教學為例,在完成基礎知識教學后,教師可以結合一個具體事例向學生進行提問:“每逢過節,很多家庭都喜歡進行裝飾,其中最常見的便是用小彩燈進行裝飾,那么為什么小彩燈不能像家用電腦一般以并聯的方式存在電路之中呢?”小彩燈是學生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物品,但是學生很少思考其背后所蘊含的物理知識,這一問題結合了學生身邊常見的具體事物,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通過思考、分析與討論,學生很快便得出了這一問題的結論——小彩燈所需電壓與家用電器所需的電壓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夠以并聯的形式存在。這一問題設計又成為思考的新起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串、并聯電路與電壓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學習。
優秀的課堂提問設計一定是有針對性的,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基于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性的思考與問題設計,讓問題設計真正解決教學活動中的難點與重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性思考。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到當前學生的學情,還應當結合自己具體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生容易出錯、困惑的問題進行重點設計思考。
以魯科版初中物理“熱學”教學為例,不少學生經常會將溫度與熱量的概念混淆,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诖耍處熆梢葬槍@一情況進行課堂問題設計:“溫度與熱量究竟有怎樣的區別?”針對這一問題,學生立刻集思廣益,最終得出結論:“溫度反映的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分子運動越劇烈,物體溫度就越高。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多少。溫度高的物體放出熱量,內能減小,溫度低的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边@樣,一個教學難點在學生齊心協力的“攻克”下得到了順利解決。

教育的發展應當順應社會前進的腳步,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學生的應用能力弱一直是教師深入探究的重點問題。為改善這一情況,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應該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融入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進行深入與靈活的思考,從而推動應用能力的發展。
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在我們騎車出行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就是自行車鎖受了雨淋變得不好用,你有什么辦法可以使其變好呢?”“在雪地開車容易打滑,有什么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冬天脫下毛衣時總會被靜電電到,怎么才能避免這一情況呢?”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其實都與我們所學過的“摩擦力”知識息息相關,教師將物理問題融入生活情境中,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幫助學生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成果的關鍵性路徑。在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深入挖掘并分析當前課堂提問所存在的提問主體固定化、問題內容死板化以及提問時機隨意化等問題,在課堂提問的設計過程中遵循層次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目的性原則以及實踐性原則,并且通過創建問題情境、結合具體實例、攻克教學難點以及融入生活情境等策略,推動課堂提問設計的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