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景福分校 白建明
現代教育視角下,各種先進的教育模式都得到了更新與發展,互動式教學就是其中的組成部分,逐漸受到了推廣與普及。這種模式的運用不僅可以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喚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互動式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素質能力的全面成長。因此,新時期的教師應遵循“互動性教學”的理念,采取更加科學巧妙的方式,優化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生成更多有價值的問題情境等,加大與學生互動的力度,促使學生可以全面參與到深度學習以及探索的過程中,表達巧妙的思路和想法等,與學生構筑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育教學的推進恰到好處,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展開深層次的互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到學生的需求,真正將教育教學變得契合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針對新時期的教學變革,加強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步優化知識的展現形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課程推進活動的形式,加強與學生之間互動,這些成為重要的方向。同時,教師也需要關注到如今教育教學的重要變革趨勢,即由“知識本位”轉化為“素質能力培養”。所以,教育教學應立足于活動來改善一味進行知識滲透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選擇更加巧妙的方法生成各種有意義的驅動性任務或者活動,以全面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參與到邏輯推理的過程之中,實現與教師的深度互動,推動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習情感得到升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養成樂學的態度以及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真正進入一個發展的過程之中,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
在新的教育觀念下,教師越來越成為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因此,在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與學生進行雙向的溝通交流,形成更加豐富的互動模式尤為重要。雙方的資源共享、思路交互等,都能使教學的過程變得更加高效。因此,教師則需要優化教育方案,針對學生的各類表現或者是偶然發生的事件做出明確的反應等,巧妙選擇恰當的方式來實現問題的解決,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進行點撥指導等,實現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參與到數學思考探索中,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學習能力。這樣可以最大化地規避直接進行知識滲透的“填鴨式”“灌輸式等”僵化模式,重視學生自主參與的過程等,以更多探究、創造、實踐的環節實現雙向交流,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效。
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相對獨立的兩個主體,但是兩者之間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雙方之間必須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最大化規避“教師權威”的因素或優勢性的地位。教師要從學生角度來思考問題,關注到學生的精神世界、內心的體驗及真實的情感等。比如,在認知方面,教師應該運用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要求學生形成某種建構。在情感方面,教師不能忽視未成年人所需要擁有的情感體驗,因此要關注到學生在此方面的需求,尊重他們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或者是選擇,贊美他們所形成的一些奇思妙想等。最終,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契合于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為他們創設出深度思考以及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激情釋放出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化彰顯。
在先進技術全面發展以及變革的今天,教育教學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一些微資源的運用還是智慧平臺的引進等,都可以使得數學教育或互動式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智能以及高效。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秉持著終身學習的理念,展開創造性嘗試和探索,不斷開發其中更多的功能來融入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全面優化知識的展現形式。教師還應改善教學活動推進的形式,賦予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產生濃郁的興趣,形成源源不斷的活力,進入互動式學習與思考探索中,推動學生的長遠發展。
現階段信息技術的應用相對廣泛,如常見的微課程模式,其本身的特點為短小精悍。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其本身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或呈現知識的形式十分巧妙。學生也可以建立最為直觀以及明晰的認知,產生有意義的思考以及探索,不斷感受數學知識模型中所存在的各個部分,把握它們之間所存在的銜接性關系等,培養了整體性邏輯思維,發展了學生的空間結構觀念,讓學生在更加富有層次的探索過程之中實現層層進階,展開各種思路與想法的碰撞,與教師形成深度互動。
與此同時,很多先進的智慧平臺或在線助手等,其本身的智能性更是突出,可以實現對一些知識的有效拆分,引導學生分層次地推導解讀。其具有的動態優勢可以實現知識的重組,使課程整體的展現形式變得更加巧妙,為學生創設全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的條件。學生則深入于感知的過程之中,獲得形聲色光交融性的體驗,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自主進行知識提煉、歸納和總結。換言之,智慧平臺和在線助手等能夠營造一種沉浸式的感知氛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一個更加具象的交互空間之中,獲取到最優的學習成果。此外,先進技術更是富有生動明晰、高效的優勢。因此,其本身的一些工具、功能往往可以優化教師一味進行講解的教學模式,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還于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打造出一套翻轉課堂的模式,以貫徹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讓教學不再局限于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形成一種新的互動式教學機制等。
以人教版數學“平移與旋轉”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應用創新互動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更加巧妙的引導下感受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養成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的能力,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具體的互動性教學流程如下:
(1)欣賞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美(課件配樂展示)。師:“人的生命就在于運動,下面請大家欣賞幾幅物體運動時的畫面,大家邊看邊思考它們是怎樣運動的,請大家一起模仿物體運動時的樣子……”
(2)學生用手模仿。師:“它們的運動一樣嗎?請學生根據運動方式的不同將它們分類并展開互動交流。”
預設:學生將把電梯、升國旗等分為一類,因為它們都是直直地運動,而螺旋槳、汽車的輪胎是旋轉的……
(3)師:“老師看到你們的模仿能力都很強,那你們能分別示范一個平移和旋轉的運動嗎?大家可以借助其他事物。”引導學生展示,帶領學生總結,要求學生選擇互動的方式描述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呢?
預設:左右移動的門、方向盤、風車等,幫助學生更深刻、更準確地理解概念,正確區分幾何空間中的這兩個數學概念的特征,突破知識建構過程中的困難,發展學生的應用性能力。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要引導學生在自主觀察、操作實踐、互動交流推導的過程中發現數學原理、提煉數學規律等。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不應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而應是一個主動去發現、開拓的主體。因此,巧妙地生成這種更具有實踐性的活動成了一個必然的趨勢以及潮流。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明確學生發展需要,巧妙地開發各種資料材料,選擇有價值的課堂活動來生成具體的主題,構筑互動式教學的新形式,為學生創設更具探索性的空間,啟發他們真正經歷高度自主以及相對完整交流的過程,提高學習效果。
著名的教育波利亞先生曾表述“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從這一理論我們可以看出,構筑互動式教學新形式必須依托于實踐活動,這樣才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的效能。
以人教版數學“圓柱與圓錐的體積”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立足于一系列的活動實踐來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加強雙方互動,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逐步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促使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提升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地思考。教師應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促使學生養成樂于思考、勇于質疑、實事求是等良好品質。探究重點為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和關聯性。針對這一目標導向,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裝沙”實驗,如圖1 所示,讓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主動探究,探尋結論和答案。在這一過程當中,由于小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不足,可能會出現一些困難和問題。教師應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針對學生實驗操作步驟等進行及時點撥與指導,保障學生的動手操作得以順利地進行。
圖1 “裝沙”實驗示例
情境創設是現代教育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手段和方法,其有效改善應試教育背景之下學生的固化認知以及消極的學習狀態,是教育教學變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其能引導學生從教材逐步走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之中有所發現,在互動式課堂中實現知識的學以致用。因此,在新課程標準視域下,一味進行知識滲透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時期學生的發展需要,且教育的宗旨也更傾向于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他們反應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適用于終身發展的數學品格等。所以,基于情境創設,構筑互動式教學的橋梁成了一個必然的趨勢。在生活化情境的影響下,學生會從更加熟悉的角度來完成思考,建立更加明確的認知等。再者,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也會得到有效升華,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運用價值和魅力等,進而建立情感態度,養成經常采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的習慣,獲得一種延伸性、拓展性的學習效果,打造全方位的育人機制。
以人教版數學“分段計費”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構筑互動式教學的橋梁,引導學生深度經歷分段計費問題的解決過程,自主探究分段計費問題的數量關系,能運用分段計算的方法正確解答這類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用摘錄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體會函數思想。具體的情境創設可以為學生熟悉的“水費、出租車收費”等,如下所示:
(1)仔細閱讀收費標準,從收費標準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
(2)全班交流,教師摘錄信息(板書)并概括要點。學生交流后需明確:收費標準是分兩段計費的,4km 以內(含4km)是一個收費標準,為一段;超過4km 又是一個收費標準,又為一段,超過部分,不足1km 要按1km 計算,也就是要用“進一法”取整千米數。教師借此生成具體的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使其從中發現所蘊含的規律……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深化視域下,聚焦學生的綜合性發展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價值愈發鮮明,使數學教學朝向著更有意義的方向發展,讓學生逐步養成創造性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積極情感和樂學態度等。因此,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積極對接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突破“灌輸式”教學模式的限制,探索更有價值的教學方式,實現學生與教師的深度互動,尊重學生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與選擇,促進雙方的資源共享、思路交互等,使學生有目的性地參與到數學探索中,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