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抗美援朝的軍費開支是一個未能完全說清的問題。較常見的說法認為:“將抗美援朝戰爭的花費與當時中國的國民經濟總量相比,其總量并不算太高。抗美援朝戰爭的開銷只占同期財政支出的十分之一。”
陶慕劍的《抗美援朝軍費只占當時中國GDP的3.5%》認為:“抗美援朝三年的直接戰費為62億元,另有30億元的進口蘇聯武器的外債。1952年、1953年新中國的GDP分別為679億和824億,軍費分別為58億和75億,軍費占GDP的比例分別為8.52%和9.15%。用線性方法估算,抗美援朝的總軍費只是占當時GDP的3.5%左右。”
上述說法,雖援引各種“統計數據”,但與權威史料仍存在不小的沖突。如1952年8月4日,毛澤東在政協會議上發表講話,曾明確提到:“去年抗美援朝戰爭的費用,和國內建設的費用大體相等,一半一半。今年不同戰爭費用估計只要用去年的一半。現在我們的部隊減少了,但是裝備加強了。”毛澤東并認為繼續打下去,對美國不利,對中國有利:“要用錢。他們(美國)一年要用一百多億美元。我們用的錢比他們少得多,今年比去年又減少一半。增產節約出來的錢,就可以完全用在國內建設上。”
再如,1951年11月3日,竺可楨至中南海懷仁堂參加政務院第109次政務會議,在當天的日記里,竺可楨記下了周恩來關于朝鮮戰爭軍費的報告內容:“午后三點開109次政務會議,在懷仁堂大廳。周總理報告……謂1950年赤字12%,1951年雖是抗美援朝,軍費加到52%(抗美31%),但赤字不過14%。”
參照毛澤東談話所言,竺可楨所記之周恩來提供的數據——1951年,抗美援朝軍費開支,占到全年國家財政支出的31%,顯然要更加可靠一些。
(摘自《大眾生活報》 李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