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蓉
【摘要】教師在開展初中音樂教學時,要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使之成為各方面均衡發(fā)展的時代新人。在音樂課堂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將“五育”融合起來,進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五育”融合,一方面能提升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教師應多創(chuàng)設融合教育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獲得多元的音樂體驗,促進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初中音樂? 五育融合? “素養(yǎng)”生長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1-0160-03
當前的初中音樂教學還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比較狹隘,停留在淺薄的見識程度;教師在課堂講授的內(nèi)容也局限于教材,不利于拓展學生的發(fā)展空間。為此音樂教師要基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將不同學科的認知融合起來,讓他們形成結構化的音樂認知,提升他們綜合運用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要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一方面需教師深入地了解學生,掌握他們基本的學情;另一方面又需教師秉持大學科的先進理念,巧妙利用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將各學科的知識融合起來,給予學生綜合性的音樂教育。[1]
一、“五育”融合,提升初中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四個基點
教師在進行“五育”融合的時候,不是簡單地將音樂與具體的課程或者內(nèi)容進行疊加,而是要精心安排、巧妙滲透,提升學生對課堂的接受程度,進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教師可從“思維”“教材”“設計”“評價”等四個基點出發(fā),以讓融合變得更水到渠成、天衣無縫。[2]
(一)改變教學思維是五育融合的前提
華東師范大學寧本濤教授指出,五育融合中的德、智、體、美、勞分別代表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價值的追求。也就是說,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真、善、美為其終極價值,健和富為音樂教學的手段價值,它們應該平衡地生長。很顯然,音樂教學的價值與目標其實就是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摒棄假、丑、惡。可以說,“五育”的融合是初中音樂教學的必然,而不是可有可無的舉措。但是當前的初中音樂教學卻忽視了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音樂與其他素養(yǎng)的融合。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局面,有時候?qū)W生不能理解音樂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主題思想,不能深入理解作曲者豐富的內(nèi)在情感。基于此,教師需要改變固有的教學思維,不能只停留于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層面,要扎實有效地促進學生在音樂感知、音樂智慧、音樂審美、音樂實踐價值等方面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開闊自己的視野,融合各大學科的基礎知識,給予學生德、智、體、美、勞方面的體驗,以拓展他們在音樂學習上的深度與廣度。
(二)深入研究教材是五育融合的關鍵
不管如何推進教育的改革,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潛力,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并基于教材進行各方面的拓展。當前存在這樣的誤區(qū),教師脫離教材直接進行各方面知識的融合,這其實使學科融合失去了根基,也脫離了具體推進的方向,不利于學生的深階發(fā)展。教師在開展“五育”融合時,先系統(tǒng)研究音樂教材,要從教材中找到與“五育”融合的關鍵點。這就意味著,教師既要能基于教材,又要基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多方位的建構。初中音樂教學在本質(zhì)上就是美育的教學,因此教師在建構教材時要朝著發(fā)展學生的感知美、鑒賞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向努力。基于這樣的建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并促進他們走向“五育”的綜合發(fā)展。
(三)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是五育融合的途徑
“五育”融合的教育于教師而言,就是一次教學方式上的變革。融合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要能將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活動與“五育”對接起來,讓學生在聆聽、賞析、歌唱、編創(chuàng)中既獲得“五育”中的某一項或某幾項能力的發(fā)展,又能提升音樂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可創(chuàng)新性地引導學生選擇融合的內(nèi)容。例如,教師在教學人音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下冊《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時候,問學生由這首歌想到什么,大多學生回答想到畫家筆下畫的解放軍。教師可就此創(chuàng)設這樣的作業(yè):讓學生描繪解放軍形象并上臺表述自己描述繪畫時的情感,學生即可從中挖掘出解放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這其實就是將音樂與美育結合在一起的一次嘗試。教師還可創(chuàng)新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的方式,大多學生愿意在合作中完成融合的內(nèi)容,教師就他們意愿分成不同的小組,探討本組研究課堂內(nèi)容的方式。這樣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融合變得“隨心所欲”,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四)真實多元評價是五育融合的保障
初中音樂的教學應該是多維的,不僅要體現(xiàn)在“五育”的融合上,還要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的多元評價上。教師要促進“五育”的融合就一定要促進多元評價機制的建構。教師建構多元評價機制其實也就意味著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可對自己在音樂課上的融合做出肯定的評價。[3]以人音版初中音樂九年級下冊《十八相送》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問學生由“十八相送”能聯(lián)想到哪些人物形象、哪些劇種,有學生說想到了另外三個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和《白蛇傳》,有學生說想到了越劇版的《十八相送》和黃梅戲版的《十八相送》;有學生說想到了昆曲、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粵劇、柳琴戲、藏戲等劇種。教師分配小組成員,讓彼此互相評價,最后教師總評。其實教師這樣的設計是有意讓學生去融合“五育”,學生的思維基于教師的問題不斷發(fā)散,教師利用多元評價機制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他們在評價中充分展示和證明自己在德、智、體、美、勞上面的融合與發(fā)展。
二、“五育”融合的具體案例與分析
(一)初中音樂教學與德育的融合
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要將德育滲透其中,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德育水平。立德樹人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任務,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也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道德精神。好的音樂能熏陶學生,給他們以精神上的洗禮,教師可將德育環(huán)節(jié)潤物細無聲地安排在具體的音樂作品中。以人音版九年級上冊《隱形的翅膀》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流行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音樂情緒,豐富他們對流行音樂的認識。教師先是讓學生聆聽這首歌,再讓他們回答相應的問題:這首歌曲表達什么樣的音樂情緒?歌曲的力度、速度和節(jié)奏有什么特點?在理解音樂的同時,教師進一步地提問“隱形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歌曲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有學生這樣回答:他由歌曲想到了人物雷慶瑤,看上去是一個柔弱的女子,但是具有堅強的性格。教師再追問學生從她身上能學到什么呢?學生認為要學習她不怕困難的精神,跟她一樣擁有堅強的性格。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舉例,學生說當自己遇到了困難就選擇了放棄,這其實就是懦弱,雷慶瑤遇到了近乎天大的困難,但是她發(fā)現(xiàn)如果妥協(xié)就再也不能對抗人生的困難,于是她就迎難而上,奮勇前行。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的認知水平發(fā)生了躍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德育水平獲得了有效的發(fā)展。
(二)初中音樂教學與智育的融合
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他們智育的發(fā)展。當前的音樂教學更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實踐運用能力與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要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智育就需要教師不斷地促發(fā)學生思考,提升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人音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我的中國心》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出這些問題: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歌曲的情緒是如何的?歌曲的旋律又是什么樣的?歌曲中反復吟唱的主題詞是什么?如何理解?歌曲中的“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指什么?“重千斤”表現(xiàn)了什么?這一系列的提問設置,教師旨在提升學生對音樂內(nèi)涵的理解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將作品的解讀內(nèi)容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要設置情境讓他們學會分析與思考。學習音樂的過程也是品讀音樂內(nèi)涵的過程,是思維能力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提升他們的音樂能力其實也是提升學生的智育水平。
(三)初中音樂教學與體育的融合
音樂與體育的融合更多呈現(xiàn)的是與體育精神的融合,學生要能從相關的音樂作品中聽出所傳遞的體育精神。教師在播放相應的音樂作品時,啟發(fā)學生用心欣賞音樂的主題旋律、歌詞演唱等,有效激發(fā)他們對積極向上、奮勇拼搏的體育精神的探索。教師借助音樂促進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發(fā)展,同時又在提煉體育精神的過程中進一步地理解音樂主題的內(nèi)涵。例如在學校開展體育運動會的前夕,教師與學生開展了《我和你》的音樂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教師將1988漢城奧運會的《Hand in hand手牽手》、2000悉尼奧運會《The Flame圣火》、2004雅典奧運會《Pass the Flame傳遞圣火》逐一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需要回答教師以下問題:這些歌曲有著怎樣的共同特征?學生會領悟出歌曲的高亢、熱烈、充滿激情,仿佛親臨賽場。教師再讓學生聽《我和你》,學生會覺得詞曲簡單、特別樸實、速度舒緩,唱出了和諧的感覺。教師再追問學生能從中挖掘出什么體育精神,學生會悟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們,但是同樣的賽場,同樣為心中的夢想而奮斗。有了這樣的深刻理解,學生也會在接下來的校內(nèi)運動會有精彩的表現(xiàn),在真實的實踐中轉(zhuǎn)化為對音樂的感悟力。
(四)初中音樂教學與美育的融合
美育也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要能從具體的音樂作品中鑒賞出旋律美、情感美、主題美、思想美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美育的觀點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人音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下冊《小放牛》的教學為例,它將中國的神話傳說編進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贊揚了趙州橋工藝設計之新穎精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教師引導學生以唱、念、做、舞的形式來表現(xiàn)敘說的故事,除了感知《小放牛》的情節(jié)美,還可讓學生了解京劇的歷史,感知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再了解京劇的臉譜與服裝,讓學生感知其中的色彩與圖案美;再接著讓學生感知京劇的伴奏樂器和名家的唱段,以領悟出其中的音樂美;在學生演唱《小放牛》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故事美;最后引導學生自己表演這段京劇來體驗京劇的綜合美。在融合美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體驗的機會,提供更多表演的機會,以激活他們的表現(xiàn)欲,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方式給學生更多體驗的機會,也給了更多融合美育的機會,美育便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發(fā)展。
(五)初中音樂教學與勞動的融合
勞動教育已經(jīng)作為一門正式課程進入各中小學課堂,作為音樂教師要抓住這樣的契機,做好音樂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在勞動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參與勞動的機會多了,他們對勞動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初中階段有不少蘊含著勞動精神的歌曲,如果將這些歌曲與勞動的場景融合起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也進一步地提升自我勞動的熱情。在國慶節(jié)前夕,教師讓學生學唱紅色歌曲《軍民大生產(chǎn)》,教師讓學生聽完后回答問題:歌曲為幾拍子?強弱規(guī)律是什么?音樂情緒怎樣?當學生不能準確地回答時,教師將這個歌曲融合到學生參與的具體勞動活動中,引導學生想象勞動者一邊除草、運草,一邊歌唱的景象。教師設置了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第一段全體齊唱;第二段先領唱后學生齊唱;第三段先是女生領唱后男生齊唱;第四段、第五段都采取全體齊唱的方式。通過這樣的融合,伴隨著勞動的力度與節(jié)奏,學生能唱出歌曲中蘊含的情感,能感知勞動的快樂。[3]綜上所述,音樂與勞動的融合既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勞動活動,又能增加音樂體驗的樂趣。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這是作為教育者應有的責任與擔當。作為音樂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一些融合勞動教育的音樂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結束語
“五育”融合的目的在于發(fā)掘?qū)W生的潛力,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進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提升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教師需要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維度,找到能融合于音樂的內(nèi)容與資源,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融合,實現(xiàn)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美美與共。當教師將“五育”與學生的音樂教育融合起來,也就意味著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心靈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助力學生體驗生活、領悟藝術、敬畏生命,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田春,彭錦怡.“五育融合”視域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樣態(tài)、特征及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2(1):6-9.
[2]洪瑾宜.五育融合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育[J].福建教育,2022(46):11-13.
[3]楊麗.“五育融合”的歷史演進、現(xiàn)實困境及實現(xiàn)之策——基于新發(fā)展階段背景下的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