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慧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準,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服務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新常態下地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和生活性服務業優質化發展,構建與城市品質相匹配的高質量服務業體系任重而道遠。
一、白銀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發展現狀
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呈低開高走逐步回升態勢,32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1.66億元,同比下降0.09%,1-12月營業收入已恢復至上年同期的99.9%。
(一)各行業同比增速“一升六降”。2022年,白銀市規上服務業按門類匯總同比增速呈“一升六降”態勢,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呈增長態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六個行業增速均有所下降。
(二)營利性服務業發展平穩。2022年,白銀市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15.48億元,同比增長4.49%,占全部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的48.89%。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2.89億元,同比增長7.13%。
(三)重點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中重點企業支撐作用明顯,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共8家,實營業收入25.13億元,同比增長9.95%,占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的79.37%。
二、白銀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發展制約因素
白銀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發展緩慢。宏觀層面上,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制約服務業發展,內部層面上,服務業基礎比較薄弱,活力不足。
(一)常住人口減少,不利于服務業發展。人口數量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人口的聚集效應越大,服務業越發達,數量越多質量越高。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150.21萬人,比10年前的2012年(167.13萬人)減少16.92萬人,全市社會勞動者人數78.45萬人,比10年前的2012年(87.4萬人)減少8.95萬人,常住人口和社會勞動者人數逐年減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市服務業企業質量提升和多樣性發展。
(二)收入水平低,消費需求相對不足。收入水平的高低從需求方面制約著服務業的發展。目前,白銀市與服務業發展息息相關的經濟指標低于全國、全省和其他市州。2022年,全市人均GDP為42297元,比全國(85698元)、全省水平(44968元)低43401元和267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87元,比全國(49283元)、全省水平(37572元)低12096元和38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3元,比全國(20133元)低7400元;收入較低,消費相對不足,服務業發展的支撐力度較弱。
(三)數量較少,服務業發展活力不足。長期以來,白銀市產業結構以工業經濟為主,第三產業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真正具有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強、發展前景好、經濟規模大的新興服務業數量不多。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32家,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有8家,僅占全部規上企業的25%;32家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僅為0.99億元,大型企業不多、整體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弱。
(四)門類不全,服務行業發展不均衡。規模以上服務業統計調查范圍共涉及10個行業門類32個行業大類152個行業中類,全市僅涉及7個行業門類11個行業大類17個行業中類。從營業收入來看,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總量主要靠少數傳統行業支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營收15.6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49.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收12.89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40.7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現營收1.85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5.84%;其他四個行業門類營收僅占規上服務業總營業收入的4.16%;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行業發展水平低,達不到規模以上標準。
(五)疫情影響,部分行業恢復緩慢。受疫情影響,道路運輸業增速呈低位運行態勢,2022年道路運輸業實現營業收入3.35億元,下降36.9%;裝卸搬運和倉儲業實現營業收入4.15億元,下降18.71%;商務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85億元,下降6.74%。
(六)成本費用高,經營效益亟待提升。受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和管理費用較高影響,企業盈利能力有限,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經營效益下降明顯,利潤總額虧損0.18億元,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和房地產業利潤總額虧損分別為0.45億元和0.17億元。
三、促進規上服務業發展的建議
綜上所述,白銀市規上服務業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足,但在全省地理位置、文化旅游、數字經濟、礦物資源、特色產業、示范區建設等方面具較大的潛力。為此,需要進一步挖掘潛力,多措并舉加快規上服務業優化升級發展。
(一)落實各項政策,營造良好的服務業發展環境。著力優化服務業內部發展結構。發改、商務、工信等行業主管部門加強調研,深入重點企業和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相關企業了解情況,針對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分企施策,在政策落實方面給予傾斜,鼓勵初具規模、經營穩定的在庫企業做大做強;用足用活現有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民間資本對教育、醫療、健康、養老、體育、休閑和社區家政等行業的投入;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監測預警,找出影響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的關鍵問題,做強長板,補齊短板,推動服務業營業收入快速恢復;嚴格落實助企紓困政策,持續加快紓困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確保市場主體穩定,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力,鞏固現有經濟恢復勢頭。
(二)增強網絡基礎,培育發展數字經濟。深入實施白銀“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信息、融合、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強網絡基礎資源支撐能力,構建高層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持續推進“互聯網+”戰略,完善電子商務軟硬件基礎設施配套,促進電商+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加快推進快遞類物流園區建設,推進智能投遞設備設旌建設。加強與阿里、京東、蘇寧易購等知名電商企業合作,精心組織實施好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全力打造電商的品牌服務體系,促進特色產品網上銷售:推動政務服務數字化升級,整合各類政府部門信息化資源,優化政務服務平臺,積極促進教育、醫療、交通、旅游、養老、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推進數字鄉村化建設以及信息服務業培育。
(三)依托區位優勢,發展現代物流產業。依托現有鐵路、公路物流基礎,整合區域內物流資源,加強物流優化、貨源組織、貨物集散,完善貨運物流體系布局,吸納有色、煤炭等產業原料在白銀存儲、中轉,活躍白銀本地貨運物流市場,開拓國內市場,加快各縣區物流項目建設,夯實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基礎,實現樞紐節點基地相互貫通、通道園區市場有機銜接,打造甘肅中部商貿物流中心、西北地區物流交通樞紐,不斷推動提高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營業收入。
(四)挖掘多元文化,推動旅游產業發展。以“旅游+工業”“旅游+農業”“旅游+康養”“旅游+交通”為方向,推動文化旅游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構建精品絲路、黃河風情、紅色教育、工礦文明、生態休閑等精品旅游線路,積極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快推動形成沿黃旅游聯動發展格局,打造黃河上游復合型旅游目的地。著眼旅游業新業態和新趨勢,拓展和升級精品旅游項目,發展和布局一批旅游新業態項目。
(五)適應老齡化趨勢,發展特色康養產業。加大“康養+”新業態培育力度,鼓勵社會資本興辦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等養老服務機構,發展養老健康服務產業,構建生態康養產業體系。依托水川、四龍、東灣、五佛等沿黃鄉鎮黃河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以“醫養結合”“生態康養”“親水療養”“觀光旅養”“特色農養”等模式為方向,打造一批生態康養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設具有以醫療、康復、養生、體育休閑健身為主體功能的高端健康養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