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彬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發展,讓傳媒行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個、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2015年開始,紙媒體逐漸進入衰退期,而以微信微博、頭條、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則以新穎的傳播形式、快速的傳播手段、全面的信息內容,迅速占領了媒體行業的半壁江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視線轉移到互聯網領域,而這一切嬗變的背后正是科技進步的強大支撐。所以說,科技創新對于整個新媒體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科技如何影響新媒體的發展
當今世界,隨著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國內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國的新媒體發展不斷實現創新變革,新媒體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媒體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化應用水平明顯提高,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用戶的體驗感和互動性不斷增加。
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中,5G網絡不僅全覆蓋,而且在新聞媒體領域首次開始應用,讓公眾對5G網絡的認識也從抽象走向具象。事實上,隨著5G時代的到來,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AI(人工智能)、物聯網和無線家庭娛樂等不同場景的應用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5G技術在物聯網、智能家居等方面的應用,使人們借助各種電子設備終端,實現信息獲取、存儲、編輯、呈現。同時,5G技術促進了大量數據的生產和制作,進—步推動了新聞內容生產的專業化和數字智能化。過去,媒體的新聞采集主要通過記者、編輯的手工操作完成,而現在的數字媒體主要通過大數據進行抓取。通過設置地域、熱榜、來源等個性化定制,極大地增強了新聞采訪時效性,使新聞采訪的效率迅速提升。
實現新聞制作的智能化,5G技術將人工智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聞業由單純的人工作業轉向“人機共生”。目前,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央媒已經在嘗試使用新聞采訪機器人、新聞寫作機器人、人工合成主播等。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推出5G+AI新模式,用“智能”開啟不一樣的大會報道。人民日報記者配備了5G+AR覆蓋眼鏡,一線記者可在會場實時了解人物信息資料,5G+AR覆蓋眼鏡還可以進行第—視角的直播,非常有體驗感。還可以使用智能編輯、智能廣播等方法更高效地創建新視頻,實現對整個新聞采集過程的智能管理。
5G技術的誕生、發展和應用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引領新的信息革命;媒體是其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和體驗者。新媒體的發展和升級迭代實際上也是一次次強化技術創新的引領驅動。由此可見,新媒體發展的比拼也是一場科技發展的比拼。
二、科技在新媒體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一)加速信息傳播力
以5G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融合和應用為未來科技發展鋪平了道路,新技術催生了一種新的媒體形式:慢速直播。比如在2020年初,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央視新聞客戶端與中國電信聯合推出不間斷高清慢直播。在信息傳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中國速度”在國內外社交平臺引發持續討論。慢速實況視頻在線長達兩個多月,央視頻應用每天收看數千萬次,極大提升了媒體的傳播力。再比如在“胡鑫宇事件”中,奔流新聞記者趕赴事發現場進行直播報道,當時的瀏覽量接近千萬次,這對一個地方媒體來說,在以往無法實現的,而隨著5G技術的出現,傳統媒體的“能量”被無限放大,科技賦能新媒體發展日漸凸顯。
可以說,5G技術的日趨成熟和廣泛運用,不僅讓媒體的傳播方式更加豐富、傳播速度更為快捷,而且也讓受眾的視覺體驗變得直接而多元化。細數近幾年來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通過技術手段突破了受眾的遠程客觀限制,尤其是在移動虛擬空間方面的投入,讓事件本身變得更真實、更公開、更透明。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社交屬性的輿論場,受眾的參與程度更為廣泛,人們通過留言或評論形成了信息互動,形成了信息傳播的輻射效應,延伸了信息傳播的觸角。
(二)提升信息服務力
作為新媒體的代表,以微信、微博和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兩微一端”在整個媒體陣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在大數據技術的大力支持下,新媒體平臺通過與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的合作,拓寬了信息采集和傳播渠道,進一步擴大信息服務的范圍。可以說,如果大數據技術與信息傳播渠道有效融合,智能媒體時代的發展進程將大大加快。以人民日報信息客戶端和人民日報公眾微信號為例。憑借強大影響力和大數據技術支撐,人民日報公眾號打造了多個服務功能,配備辟謠、公益、辦事等不同平臺,可實現監測分析、實時數據等功能,極大提高了信息發布的服務能力。
新媒體平臺的服務功能,通過多源、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和整合數據,以更有針對性地傳播信息,提高可靠性和服務能力。大數據和新媒體平臺的應用遠不止這些,大數據也可以用來分析熱門新聞廣播的強度和趨勢,實現輿論的精確定位和輿論的精確分析,這可以分析時時刻刻變化的輿論場。
在新媒體時代,大數據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如大量的內容收集、數據交換、數據搜索等。通過大數據完全實現編輯全網海量稿件編選能力,編輯只需要將選中稿件—鍵推至APP二次編輯發布,使編輯擁有強大的稿源素材庫,顯著提升采編發效率。內容生產中,還可以通過數據新聞、內容知識庫和媒體新聞的融合來實現共同引領媒體發展、迭代、技術進步,實現對國內主流媒體,包括媒體旗下的報刊、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的稿件監測和新聞熱點挖掘以及重點媒體移動新聞客戶推送的Push新聞數據。例如,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分析各地群眾留言,準確及時呈現社情民意、施政反饋、政策評價等,不僅成為黨政部門為民辦實事的重要溝通平臺,也成為改革發展的”助推器”。
在用戶服務方面,大數據是媒體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技術。通過大數據抓取信息、監測輿論、熱點分析等支持或者為運營提供決策,也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方便、更黏合。比如,杭州小釘科技研發的“對話式AI編輯內容生產助手”,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配套內容生產編輯器平臺使用,通過以對話方式與使用者互動,可以回答問題、寫作短文、知識獲取、生成文案,無論編輯本身,還是媒體用戶,都能輕松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因此,隨著媒體的發展,信息技術的迭代和進步對整個信息傳播生態系統和媒體產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未來,智能語音、虛擬現實技術、5G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的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使人們更容易獲取各類新鮮的、有趣的和有營養的信息。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技術能力的增強將進一步加速媒體的發展,這些變化正在加速智能媒體時代的到來。
三、數字技術能打開媒介的想象空間
自從互聯網普及以后,數字技術像浪潮一樣涌動,帶來的不僅是傳媒行業與市場格局的深刻變革,也引發了“個人一內容—媒介”三者之間關系的變革甚至于重構,不斷刷新我們對“媒介”的認知。
(一)社會化媒體的興起
社會化媒體的興起,不斷改寫著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彭蘭稱:“社會化媒體傳播最顯著的特點是‘以人為媒’。每個個體的選擇都會對內容傳播起作用,而具體的作用結果——是推動還是阻止內容的流動,取決于他們對內容價值的多方面考量:既包括公共標準下的價值判斷,也包括私人標準下的評判與權衡。人不再是單純的接收內容,而是在積極利用內容構建自己的私人化與公共化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人不斷與內容融合,內容變成人的一種媒介化存在。”
比如人人都在關注使用的“朋友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個的信息繭房,內容分發平臺和其他的技術擁有者,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內容價值也在“人媒”傳播的過程中被逐步喚醒、激發,過去人們不敢想象的一些事情正在通過—部小小的手機實現,大眾輕而易舉地參與其中,并不斷推動新技術的涌現。
(二)虛擬數字新生態
在不斷變革的傳媒生態下,VR、AR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現實與虛擬交疊的新體驗環境,正在興起的“元宇宙”,正是強調了這樣一種虛實混合、真假難辨的新概念。2022年7月29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央視市場研究(CTR)、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等聯合發布了《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2)》,并指出,2021-2022年中國傳媒產業有幾點發展新趨勢值得關注。其中,沉浸式經濟熱度再升,元宇宙引發行業布局熱潮。元宇宙的出現使得傳播中的“體驗”變得更為重要,甚至體驗本身也可能變成—種傳播,這種體驗中的身體參與、身體互動,也會成為—種新的傳播形式,元宇宙在未來可能對傳媒行業產生的影響,既包括新聞生產和呈現的方式,比如沉浸式新聞、虛擬主播等,也包括對品牌傳播方式的變革,比如元宇宙技術應用下的營銷和公關活動。而更重要的是,元宇宙將如何影響人,如何影響人和人之間連接的方式,都成為大家探討和探索的虛擬數字新生態。
總之,在新科技支撐下,傳播媒介在技術、形式以及理念上取得了重大革新,新科技的應用正在不斷地推動新媒體的發展,依托于科技的新媒體也將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實現信息的迅速傳播,為人類帶來更多更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