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摘 要:在公共空間中與觀眾形成情緒互動的第一要素是色彩,所以在公共空間中的平面藝術作品,無論何種材料媒介,什么樣的圖形觀念,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色彩的表達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通過分析我國古代到現當代公共空間的演變,初探不同時期公共空間中平面作品的色彩表現特點與我們當下公共空間中平面藝術創作的色彩表達之間的關系,為當下以及未來公共空間中的平面藝術創作對色彩的表達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傳統;交互時代;公共空間;色彩
中圖分類號:J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3-00-03
一、古代壁畫色彩體系是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
人類的公共環境是一個以社會群體部落為形象的活動舞臺,是一個與地貌、人種、文脈、生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的生存環境。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和對待公共環境,是人類優化生存環境,優化自身境況的一個重要方面。壁畫正是隨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的拓展變化而生成并變化發展的。在我國,從原始社會最早的洞穴壁畫和石刻巖畫,到古代建筑空間與古代壁畫,都留存有大量的遺跡瑰寶,是中華民族古人的智慧的結晶,體現了民族精神,更是我們在創作現代藝術時傳承和表現民族精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
例如,我國的敦煌壁畫,內容、數量和規模巨大且豐富,是一座傳統藝術寶庫。敦煌壁畫的形式多樣,畫面內容豐富,自20世紀初被發現以來,人們對敦煌壁畫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但更多的是對畫面本身進行考證研究,對敦煌壁畫色彩表達研究。敦煌壁畫的色彩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內容,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與歷史價值。不同時期的色彩各有特色。北魏時期的敦煌壁畫用色淳樸,色彩鮮明且色調統一和諧。莫高窟第257窟是最具北魏壁畫特色的洞窟,通過俏麗的色彩和深沉濃烈的色調,形成了溫馨和諧的色彩氛圍。壁畫底色為土紅色,與石青和石綠形成鮮明冷暖對比,黑白灰三色的配合使用也構成了深沉樸實、單純明快的暖色調。北魏壁畫使用的鮮明色彩并不多,表現出單一拙樸的色彩應用特征。莫高窟第257窟壁畫中僅使用了十多種顏色,主要包括土紅、黑白、青蓮、淺肉等,但其色彩效果依然非常絢麗。
隋代敦煌壁畫中使用了更多新穎色彩,如青靛、藤黃、灰色及各式復色等,顏色鮮明度大大增加,整體表現出了混合絢麗的色彩應用特征。隋代壁畫中大量使用了兩至三種顏色調制的色彩,色彩成分更加豐富,壁畫色彩從單一色發展至復合色。隋代壁畫中的黑色是使用紅黃藍綠多種顏色調配而來的,使黑色成為墨綠色、紫黑色等具備冷暖色彩的深重色,也令黑白灰具備了相應的色彩趨勢,與色彩結構融為一體,整體壁畫更顯和諧統一。第420窟西壁的維摩詰是典型的隋代敦煌壁畫色彩應用案例,用層次不同的灰綠、粉綠、墨綠形成對比,利用強對比黑白色展現人物形象。第420窟西壁在用色方面,維摩詰弟子多著綠色服飾,文殊弟子多著土紅和青蓮色服飾,色彩明度呈現效果突出。畫面背景為土紅色,竹林為灰綠色,飛天為褐色,灰綠色的運用使暖紅色背景呈現出奇妙的視覺效果。深褐色骨架也是隋代壁畫的顯著特征之一,人物面部皮膚和荷葉等均使用了黑色和深褐色,襯托出了絢麗的對比色效果。
唐代敦煌壁畫表現出了高雅華麗的色彩應用特征,展現了當時社會繁榮發展的面貌。第220窟壁畫東壁南側和北側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敦煌壁畫,它的色彩結構中,底色為有溫馨感的茶褐色,凸顯出了深褐色、乳白色的深淺對比,土紅色、石綠色的補色對比,淡綠與黃褐色的冷暖對比;通過色彩深淺對比凸顯了文殊菩薩的主要地位,通過紅色的大面積使用凸顯了帝王的重要地位;墨色渲染增強了畫面明暗層次的豐富性,并與茶褐色、土紅色和黃灰色形成統一和諧的暖色,與石綠形成冷暖對比,展現出高雅文氣的色彩效果。第444窟南壁的中央說法圖,佛陀坐于須彌座上,觀音菩薩立于左側蓮臺,大勢至菩薩立于右側蓮臺,供器放于佛座前,上有花樹、寶蓋,下有蓮池,與整體壁畫色彩相呼應,表現出了唐代中期敦煌壁畫雍容高雅和富麗堂皇的色彩格調。
宋代起敦煌壁畫整體色彩風格漸趨平淡溫和,受中原文人畫家和宮廷畫苑繪畫風格的影響,更重視墨色的變化,對鮮明色彩的應用漸漸減少,多使用明度較低的顏色,逐漸形成了以和諧為主導的壁畫用色觀念。以宋代第61窟壁畫與元代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元代第465窟密宗教壁畫為例,色彩富麗堂皇,工筆重彩技法細膩工整,但整體來看,這一時期敦煌壁畫的色彩已表現出淡化傾向,渲染、筆墨逐漸替代色彩的作用,整體色彩風格淡雅清新。以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為例,主色調為較低純度的黃褐色,在此基調上青磚白墻呈現的色彩對比也不強烈,給人安詳平和的視覺感受[1]。
又如,坐落于山西古城大同,“千年古剎”華嚴寺,建成于遼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華嚴寺便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華嚴寺就是一個巨大的實體“國寶”,華嚴寺的壁畫更堪稱一絕,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華嚴寺的存在也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延綿與中華文化的變更,華嚴寺大雄寶殿的壁畫首繪于金代,復修于明代形成現在的規模,后清代光緒年間再次進行修補。現如今,依舊熠熠生輝,色彩鮮明。那么,古壁畫的色彩如此豐富,在我們當代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是否具有借鑒—融合—再創新的可行性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讓古壁畫色彩體系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產生價值,可以促進中國古代燦爛設計文化的復興和發展,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新的表現。
二、現代壁畫的色彩表達與環境和空間的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的建筑環境日益成熟,現代生活的公共空間相對于傳統公共空間更為豐富多元。不同于古代傳統的宮殿、教堂、寺廟等,在現代城市生活中博物館、美術館、機場、車站等公共空間成了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場所。隨之產生的現代壁畫從表現內容和題材上打破了原有的模式更趨多樣化,同時藝術家需要更多的從具體環境和空間著眼進行色彩的表達,關注反映時代精神、公眾審美取向、藝術觀念等綜合因素[2]。
例如,北京首都機場壁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由國家委托的大型壁畫創作工程。其掀開了中國公共藝術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和意義打破了傳統公共藝術為宗教、政治服務的狀態,題材的選擇更為自由和豐富多彩,涵蓋了如神話題材、民間傳說、民俗節日和自然風光等,同時,藝術風格和材料的多樣性,使其具有裝飾性和平面化的表現語言。比如,《哪吒鬧海》《森林之歌》《巴蜀山水》等優秀壁畫作品將民間故事、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科學與藝術等作為創作的主題,體現了現代公共壁畫是以人(社會公眾)作為價值核心,以城市環境和公共建筑為載體的綜合藝術形態的發展轉變。機場壁畫不僅為中國壁畫藝術的復興與繁榮做出了貢獻,更在題材的解放和形式語言的探索方面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但也暴露出機場壁畫與建筑之間缺乏內在聯系。
隨著社會生活和人居環境的發展,藝術家需要在觀念意識、藝術表達等方面都不斷進步,以適應公共空間創作的需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生活的國際化,我國藝術家在公共空間中的創作開始注重作品與建筑空間的結合,從具體的環境和空間著眼進行色彩的表達,實現在公共領域中的審美性和功能性的信息傳達與公眾的對話交流。落成于越中友誼宮的大型壁畫《山水相連 友誼長存》,壁畫上方是象征光芒與生機的太陽紋銅鼓造型,這是中越兩國共有的傳統文化符號,體現了天地宇宙萬物祥和的理想。壁畫下半部分的浮雕,以自然風貌為背景,兩側分別塑造了生產勞動、豐收歌舞的中越各族人物形象,包括兩國共有的民族——壯族、傣族、苗族、彝族等,體現了兩國山水相連,民心相通。畫面中間是由蓮花和祥云烘托起的越中友誼宮形象,這是推動中越關系新發展的象征。藝術家在主題創作的同時,從中越友誼宮的空間環境著眼,進行色彩表達和材料運用,是近年來我國贈送外國藝術品中的杰出作品。再如落成于延安文藝紀念館的《延安文藝 永恒華章》以奔騰的黃河和紅色的飄帶組合的意象通貫全畫,以橘紅、金黃為主調,表現黃土高原的地域色感,表征延安文藝的光輝成就;同時,以中國畫的長卷格式展現了延安文藝的歷史淵源和豐碩成果,形成強烈的視覺旋律,構成了寬闊的歷史時空,如同一首視覺交響詩[3]。
公共藝術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空間精神,它是人類整體改造自身生存環境的外部條件。人類歷史文化決定著公共藝術色彩特質的同時,公共藝術的色彩象征精神也將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造人類的文化觀念。優秀的公共藝術色彩譜系不僅能承擔紀念歷史、彰顯文化內涵和審美教育的重大任務,更能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多元交互時代公共空間中的色彩表達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審美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各類公共空間的審美創造和對藝術的植入也都在積極地發展探索,以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近些年國內外藝術與商業空間的結合顯得尤為突出。有的人帶著對藝術的敬畏和對商業的警惕進入對話,也有人更愿意了解藝術與商業碰撞的可能性。設計美學在現代生活中日益普及,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化學反應”也惟妙惟肖。商業場景迭代,藝術跨界已然成公共空間與藝術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下,購物中心也扮演起集藝術、人文、購物、社交于一身的“新角色”。
例如,韓國的新世界百貨引入了“藝術場景”的概念,將韓國最早的現代概念畫廊置于其中。此后,從總店到分店,新世界畫廊歷經在百貨店內開辟常設館、展覽廳,到演變為擁有現代化設施的藝術空間,新世界百貨店開放式復合文化空間的定位也逐漸深入人心。大田新世界百貨Art&Science是新世界百貨店中的第三大店鋪,如其名所示“面向新時代”,其對藝術、科學與商業的融合做出了進一步的探索。新世界百貨表示:以豐富的體驗式內容,最大限度地體現實體店的樂趣。打造一家未來型百貨公司,以凝聚新世界DNA的多種文化、藝術、科學內容為主導,讓項目成為今后代表中部商圈的地標性建筑。藝術作為項目的一個關鍵詞,首先體現在整體空間的設計上。約1.1萬平方米的百貨區域,由來自紐約的建筑設計事務所Jeffrey Hutchison&Associates操刀設計。從分別針對女性和男性特質設計的黑白大理石與紅棕色大理石地磚平面圖案,到屋頂處的拱形天花板、白色石膏雕塑元素、裝飾燈吊墜等,都創造了令人舒適的色彩體驗,與此同時布置了與空間色彩完美結合的平面藝術作品,可謂是把色彩的平面表達運用于現代商業空間的先行者[4]。
再如,位于北京的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是2012年僑福集團在中國內地建造的第一個大型商業綜合體。這個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集寫字樓、時尚購物中心、藝術中心和精品酒店于一體的創新型商業建筑,一亮相就迅速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的高端藝術型商業體標桿。而商業與藝術的巧妙融合,便是芳草地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與其說僑福芳草地是一個商業購物中心,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美術館。消費者步入場內的那一刻,就像走進了一個魔幻空間。建筑結構天馬行空,藝術品隨處可見,一切都和印象中的“購物中心”完全不同,很多人都是一進門就被這里吸引了。其實,僑福芳草地本質上就是一座藝術博物館,這里的藝術品不僅屬于藝術家,更屬于出現在這里的每一位觀眾。不同于以往公共空間中的色彩平面設計表達,在僑福芳草地通過收藏眾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根據作品的色彩和內容在空間中進行二次創作。如把韓國藝術家姜亨九近七米高的紅色《關公》置于商場建筑體本身的銀色鋼架結構上,用無色對比有色,使藝術品與建筑有機融合,甚至有些平面作品是在建筑的設計之初,就預留好了位置。我們所看到的僑福芳草地始終在探索藝術對生活的詮釋,以及在公共空間中的色彩平面表達,闡釋著關于美的洞見。在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實踐當中,色彩是時尚的先行元素,古代壁畫色彩體系與現代的形式內容、民族的色彩象征以及時尚元素的結合讓我們看到,傳統色彩體系與現代公共空間之間的對話的無限可能性[5]。
四、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建筑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同時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公共空間也更加趨向系統化和全面化。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發展越來越注重人與環境和諧共處,越來越注重歷史和文化的傳承,現代城市公共空間朝著共享方向發展,就是要共享生活方式,公共空間中色彩的平面表達研究是提高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共享程度的重要的一環。
參考文獻:
[1]張麗霞.敦煌壁畫色彩藝術特點探析[J].美術文獻,2022(03):57-59.
[2]張敢.中國現代藝術的轉捩點——重估首都機場壁畫的影響[J].裝飾,2019(12):22-24.
[3]范迪安,白曉剛.《延安文藝 永恒華章》[J].美術研究,2020(04):2.
[4]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