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麗
(南京傳媒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1172)
近年來,高校校園失信不端行為和惡性傷害案件屢屢發生,且有朝著多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從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到盜竊、投毒、殺人等,惡性之膨脹、手段之惡劣讓人觸目驚心。現實促使人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反思。在社會轉型大背景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法律規則意識形塑為基礎,以美德提升為根本,以共產主義理想信仰教育為主線,三者融會貫通,共同為培育新時期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在傳統權威隱退、行政化整合力量式微、社會張力表面化的情狀下,在傳統禮治秩序和制度被解構、傳統道德規范難以為繼的大背景下,制度創新和新秩序建構問題日益凸顯,統一的、可操作的剛性規范成為保障社會和諧的迫切需要。從“依法治國”由黨的十五大首倡繼而載入憲法到十八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頂層設計,再從十九大“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到二十大強調繼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法治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走向法治,是社會轉型時期治國理政方式必然的邏輯嬗變,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法治中國的建設離不開社會主體的意識塑造。法治“具體表現為一定精神指導下所生成的制度及其運行,其外在雖然是制度但內在卻是精神,而且作為內在的精神更具有根本性,決定著制度的形成和運作”[1]。法治的精髓在于規則意識。“規則”是由大家制定、認同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以及認同、遵守制度或章程后達到的整齊有序的狀態。人類生來就希望生活在一種整齊有序的狀態中,所以需要制定規則讓大家共同遵守。而我們熟知的法律,就是由一系列規則所構成的規則體系。法律扮演著指導和引領社會、調整和規范人際互動的角色,是形成和保障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和依據。因此,法治中國的建設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法律規則體系,離不開政府、社會、個人等各方社會主體“依法而行”的規則意識。正如美國法學家富勒指出的那樣,“法治的精髓在于……忠實地適用規則,這些規則是作為公民應當遵循、并且對他的權利和義務有決定作用的規則而事先公布的”[2]。
具備法律規則意識是法治的內在要求,是法律體系有效運行的心理基礎,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性因素。如果沒有規則意識,如果法律規則的內容不對人的行為產生實質性影響,那么法律也只能是一紙具文。同樣,在一個社會中,如果社會主體的行為不受法律規則的指導和約束,那么社會中的統治力量就只能是專制而不是法律。因此,規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嚴格遵守規范性制度”的規則意識之養成,是法治順利實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歷次普法都把大學生列為重點人群,法律規則意識當前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點。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培養法律規則意識,形塑大學生尊重并遵守規則、依據并運用規則、維護并捍衛規則的意識。法律規則意識的形成有利于大學生按照規則處理糾紛,規范地履行社會責任,增強社會責任感。這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和道德都是規范人們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準則。道德踐行更多地跟語境相關,其顯現依附于個體的社會角色,其評價體系屬于私人領域。由于個體社會角色和地位的差異性,道德要求在不同社會主體中會有不同的表現。道德的多元性使人們在面臨道德困境時無所適從。法律則以規則為中心,消除個性,抹平特殊性,具有非人格化的普遍性特征。現代社會公共領域日趨拓展,屬于公共領域而成為行為標準和評價體系的法律規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轉變為“我應該服從什么樣的規則”,強調共同體成員最大普遍性的剛性規則逐漸凸現。既然是“最大普遍性”,就只能是最低的道德底線。一般情況下,隨著教育程度和認知能力的提升,人們的觀念和興趣偏好會越來越傾向于個體化、個性化,這必然導致群體一致贊同某種價值等級制度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其結果必然是:如果我們希望找到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似性的觀念,我們必須降格到道德和知識標準比較低級的地方去,在那里比較原始的和‘共同’的本能與趣味占統治地位。這不是說,多數人的道德標準就是低級的,而只是說,價值標準極為類似的人數最多的集團,是具有低級標準的那些人”[3]。所以,平整化、一體化的法律規則雖然明確規定人們的行為方式而避免了爭執,但同時也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后果,即導致社會成員行為取向趨于平整化,因而弱化了人們的道德判斷能力,甚至會造成社會生活質量下降等新問題。
究其根本,是因為人不僅是生存性存在,更是意義性存在。對生存意義和價值的追尋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由此構成人生的終極關懷。終極關懷為人的一切生命活動提供價值和意義,使人能夠超越現實苦難,平衡生命,“活得像人”。因而,一切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人總有超越的一面,有向善的情懷,“德性必定被理解為這樣的品質:將不僅維持實踐,使我們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而且也將使我們能夠克服我們所遭遇的傷害、危險、誘惑和渙散,從而在對相關類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撐我們,并且還將把不斷增長的自我認識和對善的知識充實我們”[4]。如果剝離人們一切行為的內在價值,把人們的所作所為都簡單地看作在履行義務,那么無疑是降低了與主體行為密切相連的價值選擇、意義追求所帶來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所以,法律規則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道德支撐的規則是干癟無情的,片面注重法律規則會降低人的道德判斷能力,降低生活質量,甚至使人喪失幸福感。道德則具有感召力和引導力。但是,如果片面強調道德,又會讓人無所適從。因而,道德規范的作用是脆弱的。道德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和支持,法律離不開道德的引領和提升。一方面,法律規則的遵守和運用需要道德環境的支撐。即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法律規則加在一起,也解決不完人類社會層出不窮的是非問題。相當一部分無法歸入法律范圍的問題依然與人類的心靈(即良心、道德)有關,說到底,也只有真正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才能遵守和運用好法律規則。同時,法律規則的制定也要符合道德原則,即法律本身要有道德性,要有鮮明的道德導向,要體現和保護美德義行,這樣的法律才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良法”。也只有有了“良法”,才能為實現“善治”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道德的重建需要法律規則作為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總之,良好的社會秩序離不開法律和道德,即所謂“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存在、社會結構基礎之上形成的是倫理型文化,成圣成賢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道德教育一直是各級學校乃至政府的重中之重。但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的道德至上的價值環境被置換,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會基礎和制度保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流于道德說教,其結果是給學生帶來了道德疲勞甚至是道德冷漠與疏離,這也正是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不彰的重要原因。這種現實促使我們全面認識規則形塑與德性培養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使規則形塑與德性培養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其中,首先要突出培育大學生的法律規則意識,以守護社會底線;在此基礎上加強道德教育,以滋養心田,培育良知,守護精神家園,提升人之為人的幸福感。
信仰是指對一種理論或學說極度信任、依賴和尊敬,身體力行,執著不渝地追求,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歸宿和心靈上的滿足、安寧。作為最高的精神境界,信仰是人的價值的自我肯定和充分實現,是人的情感、認識、意志和理性的高度統一,是主體基于社會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而產生的對社會生活的終極意義和目標的一種主觀把握方式,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價值意識的定向形式。信仰能夠引導和激發人們產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能把分散的力量團結起來,產生極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們朝著統一的目標前進。
鄧小平在論述信仰的重要性時指出:“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5]對于我們來說,這樣的信念就是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共產主義信仰是適應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類的精神支柱,也是有史以來人類信仰史上最偉大、最先進、最科學的信仰。共產主義信仰能給予我們一種把握無限未來的精神滿足和植根現實世界的終極關懷,因而它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6]。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樹立共產主義信仰為主線。
然而當前,共產主義信仰面臨多重挑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們正在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但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我國社會正處于利益格局深刻變動的轉型時期。貧富差距擴大、新舊價值體系沖突導致了社會成員之間矛盾的激化和加深,社會張力趨向表面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深入發展和自媒體時代的不期而至使得互聯網上魚龍混雜的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嚴重混淆視聽,讓人真假難辨。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極化和文化價值觀的多元化,世界各種不穩定因素有增無減,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計劃仍在悄然推行。這一切,不僅使當前共產主義信仰教育面臨更加復雜的狀況,也使共產主義信仰遭到削弱。以上種種影響,對于大學生也同樣存在。信仰不堅定乃至缺失,就會引發信仰危機;而人生的選擇如果缺乏共同的真理和價值指導,就會陷入混亂和絕望。“現代缺乏信仰已不再具有歷史上缺乏信仰所曾有過的進步性了。過去反對信仰,是為了解脫精神枷鎖……今日缺乏信仰則表現了人的極度混亂和絕望。”[7]
究其直接原因,是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仰建設和宣傳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未能對大學生在理想和信仰問題上遇到的實際問題作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解釋。理論要掌握群眾,關鍵在于加強教育。理想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和優勢,是貫穿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根紅線。然而,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工人階級不可能生來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意識,必須依靠從外面灌輸。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共產主義信仰也是不可能自發產生的,只能通過教育、學習的方式來掌握和確立。
共產主義信仰是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一條主線。教育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直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孜孜以求的目標。大學生共產主義信仰教育要勇于面向實際,迎接社會現實的挑戰,與時俱進,充實創新教育內容,把共產主義信仰與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相聯系,增強理論的解釋力;要將共產主義信仰教育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拓寬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增強理論的說服力。要通過共產主義信仰教育,增強大學生抵御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能力,使他們在多元分裂的社會情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能夠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有清醒正確的認識,對復雜的社會狀況有成熟準確的判斷,并且能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不至于迷失正確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急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8]。
人類歷史的發展始終具有一種不容忽視、不可否認的基本統一性。法治是人類歷史演進過程中的總體趨勢和走向,得到了當今社會的普遍認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打好堅實的基礎,形塑大學生的法律規則意識;在強調形塑規則意識的前提下,凸顯法律規則的道德性,進而推進德性培養的制度化,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幸福感;最后的落腳點則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仰教育。三者之間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且呈現正相關態勢。離開法律規則的道德教育會陷入道德困境而無所適從;同時,離開道德素養的規則教育又會使人們道德判斷力下降,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信仰不同則道德取向不同,所以道德建設需要理想信仰支撐;反過來,在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實踐驗證之后確立的道德信念一經形成,就會促使主體煥發出實現信仰的強大動力。良好的法律規則教育和道德教育為形成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了可能;同時,有一定崇高理想和信仰的人,一般情況下也會主動加強道德修養,積極遵紀守法。光有崇高信仰,卻缺乏最起碼的做人準則,是不行的,“缺乏基本價值的政治必然是沒有良知的政治,是在道德方面無所顧忌的政治,并且會趨向于犯罪”[9];光有崇高信仰而沒有規則意識,也是不可取的;擁有崇高信仰、道德修養,卻沒有法律規則意識,也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的。既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質,才是社會主義的理想人才。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既注重規則教育,又注重德性培養和信仰塑造,做到一方面以共產主義信仰引領道德教育,再通過信仰和道德教育來提升規則境界,另一方面以規則的形塑來保障德性培養的制度化,以良好的規則意識和道德修養來為共產主義理想信仰保駕護航,從而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價值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