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張 梅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并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時代性特質。“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2〕古往今來,生態史與治國史不可分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甚至會影響整個人類的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深厚的生態情懷,在闡釋生態文明理念時善用古詩詞經典,旁征博引,將詩意化、綠色化與大眾化緊密結合,生動地傳達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其理論性和系統性獨樹一幟。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的傳承與發展,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淵源,有利于弘揚生態文化、推進綠色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以不斷滿足人民生態訴求,促進人與自然共生共榮,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導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在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無法被忽視的終極話題。在為什么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自然環境的價值從維持人類生存的傳統認知提升到文明延續的更高層次。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3〕從歷史維度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伴隨著人類文明演進的始終,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征。立足于世界文明史,人類產生于大自然、依賴大自然,與大自然不可分割,當生態環境難以為繼時,人類文明也將難以存續。〔4〕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了獲得飛速發展,罔顧自然規律,不惜一切獲取更多資源,這種以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短期發展,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出現了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退化、自然災害頻發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問題。當生態環境惡化威脅人類自身生存,生態資源難以為繼時,出現的各種自然災害將會摧毀人類社會,而人類文明也因此會中斷甚至消亡。歷史上存在許多國家為了掠奪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大自然導致反噬的后果——文明消亡,如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除卻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其他文明無一例外都走向了衰亡,這對人類文明發展而言就是一個嚴重的損失。由此可見,人類文明的消亡追根溯源在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中國擁有歷史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這和先賢們超前的思想意識分不開關系,古代先賢們對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認識具有高度的敏銳性和警覺性,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古代哲人贊道:“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易經》說“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通過觀察天地間現象,就可以感知時節的變化,以此類推,人類社會通過觀察也可以推廣,順應時節,化成天下。“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些古生態智慧都將人與天、地相統一,強調人文與天文的協調,稱贊自然化育萬物之功,深刻蘊含要秉持尊重自然的態度,對自然的索取要取之有道和用之有度的辯證結合,始終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堅決摒棄竭澤而漁、暴殄天物的短視、無度的行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繼承傳統生態智慧的同時對其進行創新性轉化,以整體性視野看待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
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大自然進行了無序掠奪,崇尚“人是萬物的尺度”,自然被迫成為人類改造的對象。人類要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杜絕滋生無節制的欲望,“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6〕歷史證明,人類追求自然財富的欲望是無窮已的,這種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之間形成了一對尖銳矛盾。《孟子·告子上》言:“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牛羊又從而牧之……此豈山之性也哉?”〔7〕牛山本是一個樹木茂密、風調雨順、生態環境優渥的地方,但是人類不懂得珍惜其蘊含的豐富生態價值,反而對其肆虐掠奪,久而久之形成牛山之無的局面。由此可見,生態系統的自愈能力存在“時”和“度”的局限性。面對嚴峻的生態問題,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8〕強調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展經濟,要求順應自然,十分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在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層面,中國古人通過舉統治者和尋常百姓對生態環境處理的事例以警醒后人,如紂王之亂、牛山之無等事例至今仍舊發人深省。馬克思、恩格斯同樣也認為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物質基礎,離開自然界,人類的一切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都將無法進行,甚至人本身的生存也難以維持。習近平總書記則以“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9〕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作了高度概括和總結。中國古人常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10〕人類文明的延續離不開自然界,人、自然、社會是人類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三者相互依賴、相輔相成,而自然界中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堅實物質基礎和推動生產力進步的物質動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了中華傳統生態智慧,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并結合當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攜手共建良好生態環境提供價值指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向往和平、兼容并包的民族,對于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都講究“和”。中國古人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先人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主要倡導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人類活動的發展只有在合規律合目的的前提下才能將自然資源合理地為我們所用,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反之則會遭到自然的報復,進而終究會傷及人類自身、危及整個民族的存續,這是無法避免的客觀規律。《易經》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深刻體現出自然是人類之母的理念,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強調“齊同萬物”。李白說“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11〕。人與自然萬物都是平等的生命共同體,強行割裂人與自然,會導致物質間無法合理地轉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淵源之一就是繼承傳統生態智慧,體現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質,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12〕“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13〕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與發展了儒家仁民愛物理念,“仁民”是對人的關愛,“愛物”則是對動植物的尊重與愛護,繼承了老莊之道,“道”即尊重自然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自然、人類、社會和諧相處,人類文明就是這三者在良性互動中持續推進、共同發展,由此才可以持續推進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和進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繼承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的基礎上兼具理性與科學精神,系統生動地彰顯出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因而具有時代性和引領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與發展了中華傳統生態智慧,在自然觀、經濟觀、民生觀等方面對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作出了一系列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眼生態系統各因素,綜合考量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傳統生態智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具有合理性轉化與發展的契機。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是有機自然觀的代表。我國古代將“天人合一”作為正統的說法,雖然也有反對此觀點,主張將人與自然割裂的說法,但是總體上天人合一是各派學家共同的價值取向,一般都崇尚道法自然、萬物平等、兼容并包的生態價值觀。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將人與自然看作有機統一體,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榮。比如,儒家觀念中的“天人合一”是從統一性而言論述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在這里強調的是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孟子主張“人與天一”,提出“知天”“事天”的思想。“知天”,即要認識自然規律;“事天”,即合理發揮主觀能動性。荀子指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董仲舒結合陰陽五行說,提出“天人相類”。宋代張載在《正蒙·乾稱》中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總之,在儒家看來,因循自然、合人于天,天地合氣,萬物和生。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文化本源,〔14〕習近平總書記深受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強調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汲取質樸的生態智慧。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的經典詩句“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即深刻體現出樸素的有機自然觀。《易經》《老子》《荀子》等著作蘊含豐富的質樸睿智的自然觀,反復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些傳統生態智慧至今警示和啟迪著后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借鑒了這些傳統文化中樸素的自然觀,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是“人類之母”,先于人類而存在,人依賴自然提供的一切生存資料,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反對將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機械自然觀,倡導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
歷史地看,生態危機的爆發離不開資本逐利和粗放型發展模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既不能竭澤而漁,也不能緣木求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觀是對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的摒棄,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動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的理論指導,深刻體現出生態環境蘊含的生產力價值。追溯古人對生態經濟價值的認識,可見一個漸進的過程。《國語·魯語》言:“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15〕《左傳》言:“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16〕“君子狐青裘豹褎”“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左傳·莊公十年》中有“肉食者”一詞,孟子說“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呂氏春秋·審時》篇中描述了多種農作物是人類飲食之必要元素,如禾、黍、稻、麻、菽、麥等作物為人類提供了生存食糧。中華先民“構木為巢”〔17〕“刳木為舟”。《周禮》記載了“嘉草”“莽草”等對害蟲有防御熏殺作用,可見自然萬物與人類的生存生活緊密相連。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古代生產工具已取得一定發展,如戰國鐵犁鏵、漢代全鐵犁鏵,充分體現出林木與鐵礦等自然資源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刻體現出生態資源蘊含無限的生產力潛力,因此,保護自然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觀,深刻彰顯出自然和勞動同樣是物質財富的源泉,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共同促進生產力發展。我國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了防止出現返貧問題,要優化利用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生產要素,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18〕以現有自然資源中的經濟效益,強化鞏固脫貧成果。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階層劃分清晰,等級森嚴,特權階層統治社會,占據主要社會權力,具有自由的“生態特權”,而平民百姓的生態權利卻微乎其微。中國古代貴族階層擁有自己的私人山澤,“富強者兼嶺而占,貧弱者薪蘇無托”。〔19〕這種貧富反差幾乎映射出整個社會的階層固化,古代先賢對此提出批判,強調與民共享,“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蓋欲與民通才共利,不獨專之也。”
進入新時代,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生態文明智慧的基礎上,〔20〕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最普惠民生福祉。要實現好、維護好群眾的生態權益,就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致力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不斷滿足人民的生態訴求,保障人民生態利益,為人民群眾提供“天藍、地綠、水碧”的優美生態環境和更多更優質的生態服務,將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融。習近平生態民生觀是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生態特權”思想的積極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問題上強調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明確表示:“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21〕這一論述要求生態環境保護一定要立足長遠戰略,切忌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要堅持“民為邦本”,深刻體現出鮮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民生觀,對促進社會穩定和實現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理論指導實踐,在貫徹綠色治理的同時,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突出位置,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完善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生態治理手段。
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人的生存與發展不能離開自然界而孤立地存在,人與自然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罔顧自然規律,只會招致災禍,甚至會傷及人類自身的發展。管子曾言:“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荀子認識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大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如果改變這個規律,去破壞自然、損害自然,就會威脅人類的存在,甚至導致人類走向滅亡。《莊子》中諸多例子都深刻體現出要遵從、順應自然之性。世人都以為千里馬遇到伯樂是馬之幸事,然而莊子對此卻有著不同于世俗的看法,特從馬的角度去思考是不是“幸”。本來馬是獨立自由的個體,遇到伯樂之后,忽視馬向往自由的本性,轉而“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這里的馬可以比喻為自然,警示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之規律、保護自然的發展,不要去強行改變自然規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彰顯著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中國智慧,〔22〕要求我們合理開發利用自然,堅決摒棄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的發展模式。只有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尊重、保護自然,自然才會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對于新時代農村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保留農村的特點,要加倍呵護農村的自然秀麗風光,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這一民生福祉,推進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從行動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文明古國,悠久的農業文化中形成的惜物、節用和寡欲是重要的生態友好思想。我國古人具有“適可而止、取之有度”的觀念。孔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老子告誡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家著作《文子》中指出“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則提出人要“止五遁”;朱熹重視“用之有節”;元代“禁民彈射飛鳥”。
習近平總書記具有高度的自然情懷,立足歷史與現實,結合古今中外生態問題的慘痛教訓,對生態資源的有限性具有深刻認識,并多次引用古人關于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表述,指出自然資源并不是無窮無盡的,有些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耗盡,就再也無法恢復。因此對于生態資源更應做到節約優先,取用有度。
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全局”“整體”意涵,中國古代就有系統觀念。老子認為:“天之道,猶張弓也……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太平經》認為,大自然是由天、地、萬物等構成的有機整體,通過相互作用生養自然萬物。經濟基礎的發展離不開上層建筑的指導,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在當時處于領先水平,古代農學思想很早就強調因時因地之間的有機聯系,表明農業生態的系統整體性,例如《齊民要術》《陳旉農書》等。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江河治理的好壞也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國家治理方面的發展,歷史上許多王朝因為亂砍濫伐而導致土地荒漠化,引發多次黃河泛濫成災,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甚至加速了國力衰弱,深刻體現出生態治理的系統性與整體性。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歷史上生動的例子來說明破壞生態環境引發的慘痛教訓,面對新老環境疊加問題,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嚴密的法治,加大生態保護剛性力度。現今我國生態問題仍舊存在。為此,國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如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以及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強化了生態保護的剛性力度,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約束人們的違規行為,營造人人爭做生態人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指南,對促進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綠水青山的經濟觀”“生態為民的民生觀”“道法自然的實踐觀”“取用有度的生產觀”“系統整體的治理觀”等生態智慧進行了傳承與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其理論性和系統性獨樹一幟。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的守正創新,有助于學界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和主要內容進行深入探討。總體來看,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基礎上,只是在理論層面作了宏觀闡釋,限于篇幅,對具體內涵和意義的系統詮釋尚有待加強,在具體實踐層面探討不夠深入,因此,后續還有必要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