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前置作業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業形式,是“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前置作業如果設計得當,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感,保障課堂實效,提升教學效率。本文闡明了前置作業的實踐對高中英語閱讀課的重要價值,并結合新課標和教學實踐從情境性、一致性、層次性和多樣性四個維度總結了高中英語閱讀課前置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課;前置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唐娜,廣州中學。
一、引言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重要課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雙新”(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閱讀教學不再僅囿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和獲得語言知識,而是更聚焦教師如何創設綜合性、關聯性的英語學習活動和任務來培養學生語篇意識和高階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之前設計前置作業,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減少學生的課堂學習障礙,為課堂上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特定主題與語篇所承載的信息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找到切入點,真正實現課堂提質增效。
二、前置作業研究的概念內涵
作業觀念的落后以及其功能的異化是前置作業設計與實踐中產生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要解決前置作業實施中的種種問題,首先就要厘清前置作業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前置性作業的重要理論基礎是“生本教育”,此理念最先由華南師范大學的郭思樂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教育應該在對學生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前置性作業是“生本教育”的具體實踐,完成前置性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背景知識,達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目的。
隨著課標的修訂和各地教材的更新,越來越多一線教師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設計和使用前置性作業,也有不少一線教師和學者在日常教學中總結了前置作業的設計策略,設計依據有以下幾類:設計前置性作業要依據文本或課堂的教學目標,不同文本類型要有不同的設計,前置性作業要按照學生能力,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設計,以調動其積極性。
基于上述學者和教師有關前置作業的概念、內涵以及設計策略的闡述,本研究中的前置性作業指教師在新授課之前,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新授課的重難點,向學生布置的嘗試性學習任務,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具體而言,前置性作業應是教師基于教材與課標、學情、針對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設計多樣、恰當、具體的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力求理解、掌握和應用本節新課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與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與經驗。
三、高中英語閱讀課前置作業設計原則
(一)情境性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英語核心素養及六要素整合的學習活動觀外,還指出學生對于主題意義的探究深度影響到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前置作業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要緊密圍繞本單元的主題語境設計,并為學生的語篇探究搭建好支架。換言之,每一單元的前置作業設計要注重主題引領,利用網絡和各種資源,創設不同難易程度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效果。可以說,高質量的前置作業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減少淺層次的低階教學活動所花的時間,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引導學生對語篇進行主題探究活動,從而有效地支撐課堂中的深度學習。
(二)一致性
“一致性”指的是教師在進行前置作業設計時要確保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教師對教學目標把握是否得當將直接關系到前置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在“雙新”背景下,教師還應把前置作業的設計放進整體規劃的教學活動中去,使前置作業與后續的閱讀教學環節形成一個有機的聯結。前置作業設計的問題和情境必須緊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有更深的理解,對學習目標有更精準的把握,要思考指向目標,學生能做什么、會做什么?該做什么?前置作業的要求能豐富學生的哪些體驗?
(三)層次性
“層次性”是指前置作業的設計應該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已有的知識儲備為起點,設計分層或個性化的前置作業。英語課程是為每一個高中生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礎的課程,但同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心理、性格、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的能力水平、認知結構等發展并不相同,所以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不但要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還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征進行學情分析,設計前置作業,并要善于從前置作業交流、小組討論、課堂展示等環節中,及時了解學情,發現問題,指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促使思維向深層次發展,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四)多樣性
“多樣性”是指前置作業的布置要注重趣味性,作業形式可靈活多樣,讓學生愿做、樂做。教師要根據課時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具體學情選擇合適的前置性作業類型,如書面型作業:完成KWL表格、繪制話題思維導圖、完成調查問卷;實踐型作業:查找相關話題資料并分享交流、制作手抄報、錄制視頻或音頻展示等。
四、高中英語閱讀課前置作業設計案例
(一)以單元主題探究為主線,聯結新舊知識
【案例1】將前置作業設計成KWL表格或調查問卷的形式(如圖1、圖2),引發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帶著自己對知識的初步構建走進課堂,將新知與舊知巧妙建立聯結。
【設計說明】圖1案例為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1閱讀課的前置作業設計中的第一部分。該授課語篇講述了屠呦呦及其團隊獲得2015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新聞事件,屬于“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的主題語境范疇。雖然授課語篇結構清晰,但對學生相關背景知識的儲備要求較高。因此,筆者設計了KWL表格來激活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初步感知教學主題,并為其學習新授內容降低難度。同時通過表格來啟發學生提問,開展新授內容的讀前預測,培養其推斷能力。圖2案例選自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三Unit3閱讀課的前置作業,該單元的主題內容為環境保護,屬于“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的主題語境范疇。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啟發學生思考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原因,也要促使學生檢視自己的日常行為,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調查問卷,授課導入時邀請幾名學生來分享他們的調查得分,并思考“Why is it a must to be a green citizen?”。
閱讀課前置作業:調查問卷結果
(二)以學生最近發展區為參照,突破難點
【案例2】將前置作業設計成讀繪結合(閱讀篇章+繪制思維導圖)的任務,為教學中學生對語篇開展深度探究搭建支架。
閱讀課前置作業學生作答
【設計說明】以上案例選自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1閱讀課前置作業設計中的第二部分。該單元的話題是“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物”,旨在讓學生走近中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了解她和團隊發現青蒿素的研究過程,學習科學家的偉大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該語篇專業術語較多且主要篇章聚焦于屠呦呦及其團隊發現青蒿素的過程,關于瘧疾的介紹甚少。因此,筆者通過設計閱讀有關瘧疾的文章的前置作業,使學生對瘧疾造成的巨大危害有更直觀的印象,進而促使學生在學習語篇的時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屠呦呦及其團隊對人類健康做出的突出貢獻和價值。
(三)以動手實踐為支點,自主探究
【案例3】基于學生已知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將前置作業設計為動手實踐類,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引發學生自主探究活動。
【設計說明】本案例選自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1的前置性作業設計。該單元的中心話題是科學和科學家,閱讀語篇介紹了英國流行病學專家約翰·斯諾(John Snow)如何擊敗傳染病“霍亂王”,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過程的嚴密性和科學家善于觀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課前,筆者布置通過搜索網絡資料或查閱相關文獻完成一份有關介紹新冠肺炎的手抄報(主要包含癥狀、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等)的作業。課中,筆者鼓勵學生展示和分享個人對新冠肺炎的相關研究,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提出問題,思考應用科學戰勝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巧妙地為引出科學研究的步驟埋下伏筆。
閱讀課前置作業學生作答
五、結語
前置作業作為重要的作業形式,在很大意義上促使教學從“知識傳遞”走向了“知識建構”。課前,教師圍繞單元主題精心設計前置作業,學生通過完成前置作業,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更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學習,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不是簡單的、重復的抄寫過程前移,也不是所有教學內容的前移,而是基于對知識的多維度、多層面的“解釋、闡明、應用、洞察、深入和自知”的學習任務。課中,學生帶著自己對知識的初步構建和問題或困惑深入到真實的教學情境和互動中,學生在不斷反思和改進中對所學知識進行二次建構,最終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4.
[3]夏婷婷.小學語文高年段前置性作業設計的案例研究:以南京市N校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8.
[4]劉春.高中語文前置性作業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
[5]胡蓉.高中英語前置性作業設計的嘗試[J].考試與評價,2016(8):26.
[6]卞小霞.依托前置作業優化英語課堂教學過程微探[J].小學教學參考,2022(24):50-52.
[7]梁艷.前置性作業對初中數學學困生自我效能感及學業成績的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8]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等.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