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研究跨境直接投資對全球產業鏈格局的影響問題,發現我國重點企業“走出去”可分為四大類:具有產業鏈綜合競爭力優勢的、產業鏈處于綜合競爭力劣勢的、產業鏈不同環節優劣勢差異巨大的、產業鏈傳統競爭優勢正在大幅減弱的,其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四類行業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方向上應各有側重:光伏行業企業,應更多采取市場拓展型的“走出去”戰略;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應更多采取技術尋求型的投資以彌補產業鏈短板環節;新材料行業企業,應統籌考慮安全、市場和技術因素進行綜合決策;電子信息行業企業,關鍵是最終加工組裝環節的“走出去”,必須為國內上游優質中間品以及相對獨立的品牌營造等環節的升級提供支撐。
[關鍵詞] 企業“走出去”? 全球產業鏈重塑? ? 跨境直接投資? ?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12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6-0019-08
[基金項目] 2020年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我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戰略思路研究。
[作者簡介] 李大偉,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形勢、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區域經濟合作。
二戰以來,跨境直接投資一直是構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當前全球產業鏈格局面臨新一輪重塑的背景下,我國企業通過“走出去”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的緊迫性日益上升。由于不同行業的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方式不同,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也不同,因此,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整體上看,我國目前“走出去”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的主要是以下四類產業:一是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全產業鏈競爭力較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綜合競爭力較弱的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各個環節競爭力差距較大的電子信息等產業;四是主要環節我國傳統優勢正在下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這四類企業需要加以重點關注和分類施策,以持續強化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的水平。
一、跨境直接投資對全球產業
鏈格局的影響效應
1. 早期的跨境直接投資主要以“資源尋求型”為主,推動形成了“初級產品—制成品”的跨國產業鏈
跨境直接投資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主要表現為英國、法國等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經濟體向美國、加拿大、非洲等其殖民地的投資。在當時產業形態相對單一,產業鏈條相對較短的條件下,這種直接投資所形成的生產能力和工序均是較為簡單的,主要集中于發揮殖民地的農業、礦業等資源優勢,將相關資源開采后運回宗主國進行加工。英國在美國設立大量棉花種植園用于本土棉紡織業就是典型的案例。在這種邏輯下,跨境直接投資所形成的跨國產業鏈也是非常簡單的,基本上集中于“殖民地提供初級產品、宗主國生產制成品”的簡單分工模式。直到二戰結束之前,這類直接投資活動一直都是跨境直接投資的主體,但隨著廣大亞非拉殖民地國家的先后獨立,這類直接投資活動在全球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已經明顯削弱。當前,跨國公司在資源密集型國家開采礦產資源的“資源尋求型”直接投資仍然可以歸入這一類。
2. 二戰以來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市場導向型”跨境直接投資,形成了“中間品—制成品”產業鏈
二戰后,發達經濟體逐漸成為跨境直接投資的主導。如果從投資動因來分析,除上面論述的“資源需求型”直接投資之外,還包括“市場導向型”“效率導向型”“技術獲取型”“戰略導向型”等多種方式。其中“市場導向型”跨境直接投資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方式,主要體現在跨國公司為開拓東道國市場,在投資目的地國建設各種分支機構或生產基地。顯然,在這種方式下,跨國公司本來在東道國生產、出口到投資目的地的生產環節將轉移到在投資目的地進行,從而產生了“東道國生產零部件或中間品、投資目的地國生產制成品”的跨國產業鏈分工。
3.“效率導向型”“技術獲取型”跨境直接投資加速推動了產業鏈全球分工,但邏輯與“市場導向型”不同
與“市場導向型”跨境直接投資相比,“效率導向型”跨境直接投資的原理存在顯著差異。其關鍵在于,充分把握產業鏈中的部分生產環節投資目的地的生產效率要高于東道國的原則,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跨境直接投資目的地。“技術獲取型”跨境直接投資的邏輯和“效率導向型”相似,只是轉移到跨境直接投資目的地主要是研發環節而非生產環節。因此,這兩類跨境直接投資同樣也會推動形成跨境的產業鏈乃至創新鏈,其具體方式為“A國中間品1—B國中間品2—C國制成品”或者“A國研發—B國制造”,等等。
需要明確的是,“效率導向型”的跨境直接投資和產能向境外轉移既存在關系,也存在明顯的區別。其聯系在于,很多“效率導向型”的跨境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生產環節時,確實需要退出國內效率較低的生產環節,事實上會形成產能的境外轉移;但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因此企業的整體經營規模存在明顯擴張,且往往會依托境外投資的新增利潤在境內開展更多的研發創新或進入新產業鏈的活動,而后者的目的則往往是簡單地降低成本或規避風險,其境內部分往往會逐漸萎縮甚至消失。雖然這兩者均會推動跨國產業鏈分工的出現,但顯然前者有效提升了企業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控制力,后者則不然。
4. 以跨境并購為主的“戰略導向型”跨境直接投資基本不會直接創造跨國產業鏈,但對于企業提升對全球產業鏈的控制力意義重大
除上述幾種目標之外,更為常見的一類跨境直接投資屬于“戰略導向型”,主要是企業為了實現發展戰略所進行的跨境直接投資。這種模式的跨境直接投資大多數采取并購方式,如直接并購競爭對手、縱向并購上下游合作方以及橫向并購其他領域的企業,等等。這種行為由于只涉及資金的跨境流動,并不直接導致產能的跨國轉移,因此不會立即影響跨國的產業鏈布局。但這種并購顯著提升了并購方對于全球產業鏈的控制力。并購直接競爭對手將提升企業對當前所處產業鏈環節的控制力,并購上下游合作方則增加了企業所控制的產業鏈環節數量,橫向并購則使得企業能夠參與另一條產業鏈和創新鏈。在這種“戰略導向型”投資之后,企業的經營決策也必然會發生調整,如加強本土產業鏈環節和新并購的境外產業鏈環節的關系,屆時也會導致跨國產業鏈合作格局發生變化。
5. 部分現代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雖然直接創造跨國產業鏈的能力不強,但有助于其他領域企業在對外開放合作中提升對全球產業鏈的控制力
與制造業不同,服務業開展業務往往可以相對容易脫離地域的限制,因此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不一定會創造出跨境服務產業鏈①。特別是金融、專業服務、物流、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主要為制造業提供各類服務,自身單獨創造跨國產業鏈的意義也不是很大。但非常重要的是,制造業無論是開展綠地投資,還是跨國并購,均需要大量優質服務業企業提供高水平的國際化專業服務。因此,現代服務業的“走出去”,雖然不一定會創造跨國服務產業鏈,但能夠大幅度降低制造業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合作的成本,對我國企業提升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控制力的幫助也不容忽視(表1)。
二、我國重點行業企業需要通過“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的內在邏輯
(一)對于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全產業鏈競爭力較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通過“走出去”占據海外市場
這類產業最大的特點在于,我國企業基本上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都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核心競爭力,擁有一大批龍頭企業。以光伏產業為例,2020年該產業鏈中各個環節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能在全球的占比分別提高到75.2%、97%、80.7%、76.3%;產量在全球的占比分別提高到76%、96.2%、82.5%、76.1%。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無論是在動力電池及正負極、電解液等最關鍵的零部件,還是在新能源汽車整車,我國都已經具備了非常強的競爭力,擁有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一批優質的龍頭企業。然而,這類行業一直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行業,近年來美國發布的《通脹削減法案》、歐盟對我國新能源汽車所采取的“雙反”調查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新體現。為此,為提升對產業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市場營銷環節的控制力,我國必須通過“走出去”,在全球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特別是在最終產品制造環節培育一批國際化經營能力較強的跨國公司。
(二)對于綜合競爭力較弱的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走出去”獲取關鍵技術、人才等先進要素
與上一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別較大的是,這類產業我國在產業鏈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不具備核心競爭力,企業所擁有的主要“所有權優勢”一般是雄厚的資本實力、主要面向國內的巨大銷售網絡等。同時,很多歐美發達經濟體的企業,特別是歐洲一些家族企業可能在某個產品、某項技術等領域具有競爭力,或擁有若干高素質人才,但企業整體規模較小。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企業必須通過“走出去”,充分發揮自身的市場和資金優勢,通過并購、設立研發中心等手段獲取海外先進技術,提升自身的全產業鏈競爭力,在實現“雙贏”的同時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
(三)對于不同環節競爭力差距較大的電子信息等產業,迫切需要采取綜合性的“走出去”策略
這類產業最大的特點是產業鏈中擁有不同要素稟賦且相對獨立的環節。我國在不同環節的競爭優勢往往存在很大區別,有的環節競爭優勢很強,但正在削弱,有的環節競爭優勢正在培育之中,有的環節嚴重缺乏競爭優勢。因此,這類行業“走出去”的關鍵,要從提升我國在相關產業鏈地位的角度出發,對不同產業鏈“走出去”的方向進行明確區分。具體而言,對于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走出去”的目的應集中于提升本土企業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對于產業鏈中的優勢環節,“走出去”應以占領海外市場為主;對于優勢正在逐步下降但就業規模較大的最終產品制造環節,應充分結合也要積極培育比較優勢以引導這類環節留在當地,或優先向要素稟賦和外遷所在地具有相似性的地區遷移。
(四)對于紡織服裝、輕工等我國傳統優勢正在下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應通過“走出去”強化對境外生產環節的控制力
對于紡織服裝、輕工、玩具、鞋帽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雖然我國目前仍在全球制造產業鏈中具備絕對優勢地位,但支撐這類產業的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已經開始喪失,導致這類企業的“走出去”明顯體現為制造產能向境外的轉移。然而,在這類行業中,我國在相對獨立的設計、品牌等高附加值服務環節的核心競爭力又明顯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從制造業中獲取的利益和制造業規模實際上不成比例。以服裝產業為例,2020年全球紡織服裝企業市值排名前列的企業中基本上沒有中國企業,同時我國企業已經在很多發展中國家設立了生產基地。因此,對于大量僅僅處于該行業某一個環節,特別是最終消費品加工制造環節的中小型企業“走出去”行為,應突出深化境外生產基地和境內研發、品牌、營銷等環節企業的聯系,使得這種“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強化在整體產業鏈中的短板環節。除此之外,市場開拓型的海外生產基地建設、并購海外知名品牌以及一些特色原材料的關鍵生產技術和工藝,都有助于強化本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對產業鏈的控制力,也可以作為“走出去”的重點。
三、我國重點行業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產業鏈創新鏈重塑的思路和重點任務
(一)光伏行業
深入踐行開放發展理念,以促進光伏產業對外投資合作健康有序發展,全面提高光伏產業的全球合作能力與競爭水平,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搶抓全球光伏產業發展新階段新機遇,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加快創新驅動,以對外承攬工程和對外投資為重點,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積極參與境外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合作園區建設,引導國內光伏全產業鏈企業“抱團出海”,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全鏈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重點提升國內光伏產品在全球構建全產業鏈海外市場戰略聯盟,強化境外科技創新合作,鞏固和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光伏創新鏈產業鏈領域的領先地位。
1. 以國際技術合作促進我國由光伏產業鏈龍頭向創新鏈龍頭轉變,實施光伏“全球布局”計劃
加強與日本、美國、韓國、德國、中國臺灣、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等光伏產業創新能力較強的相關經濟體開展技術合作,鼓勵支持境內企業與相關經濟體的龍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光伏產品聯合研發實驗室,在打造全球光伏創新鏈的同時,加強我國在光伏產品發明專利領域的競爭優勢和核心控制權。以終端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企業向美國、越南、日本、德國、澳大利亞、韓國、印度、西班牙、巴西、荷蘭、波蘭、墨西哥、中國臺灣、烏克蘭、南非、比利時和法國等光伏市場規模擴張迅速的經濟體“走出去”。鼓勵企業與當地企業以資金或技術入股等方式成立合資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與相關經濟體的政府機構或大型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當地建設分布式電站等光伏應用市場提供硅料、硅片、電池組件、耗材、逆變器、輔材等各環節的原材料、零配件及技術服務支持。
2. 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重點,推動新能源產業“走出去”
充分發揮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強大生產制造優勢,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實現碳減排的“中國方案”。結合赤道附近發展中國家光電需求旺盛且太陽能資源豐富的特點,鼓勵支持國內光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走出去”。與相關國家的政府機構或當地大型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當地提供從原材料、零部件、發電板等光伏產品,到變壓器、高壓柜、低壓柜、高壓電纜等配電網設備,再到電網運營軟件系統等技術的全方位產品和技術服務。設立一批帶動性強、市場規模大、成長性高、經濟效益好的光伏太陽能、風電、水電重點項目,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成供電穩定、零污染的智能化新能源供電系統。
3. 加速推進儲能電池國際技術,提升我國新能源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鼓勵國內鋰電池、氫燃料電池等儲能電池企業的國際技術合作。以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鋰動力電池研發和產業化的領先國家為重點,積極推動企業間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或采取聯盟合作模式。通過開展深入的技術交流和研發合作,或針對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商業模式創新等多維度考量而形成的深度綁定合作,提前布局固態電池相關技術研發,共建產業生態。
(二)新能源汽車行業
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推動新能源汽車國際產業合作由生產制造環節向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等全鏈條延伸。在上游三電系統和汽車零部件生產制造領域,要充分發揮我國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和良好的產業基礎,積極引導大中型企業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在電機、電控、電池、變速器、座椅總成、輪胎、車燈總成、汽車線束等汽車電力系統和零部件領域,打造一批全球供貨巨頭企業。在整車制造和終端銷售領域,鼓勵企業以合資、并購、技術入股、代產代銷等多元化合作模式,鞏固在發達經濟體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市場地位,積極拓展共建“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市場,推動國內自主品牌以終端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升級改造,大幅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1. 提升新能源全產業鏈產品的全球供貨能力和國際市場占有率
鼓勵企業將整車安裝和充電服務等部分下游環節轉移至終端市場,同時充分發揮強大的國內生產制造供應能力,強化內外聯動效應,將我國打造成電機、電控、電池等汽車電力系統以及變速器、座椅總成、輪胎、車燈總成、汽車線束等零部件的全球供貨基地。針對美歐等購買能力強且環保要求高的終端用戶,加強與當地龍頭企業研發智能化程度高、生產使用污染小的優質新能源車型,以共產共銷模式擴大市場占有率。針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購買力有限、空間容納量需求大的終端用戶,重點研發動力強、車內空間較大、污染排放較低的高性價比車型,加強與本地汽車銷售企業合作發展代銷模式。
2. 以“走出去”倒逼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朝網聯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強與國外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領域領軍企業合作,推進智能化技術在新能源汽車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經營管理、售后服務等關鍵環節的深度應用,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網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強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仿真、管理、控制等核心工業軟件開發和集成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共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多種模式的合作。
3. 加速推動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服務“走出去”
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發展中經濟體為重點,以全球“碳中和”行動為契機,鼓勵國內智能綠色物流運輸體系、一體化智能出行服務、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的龍頭企業與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配套同步“走出去”,助力發展中國家快速實現碳減排目標。
(三)新材料行業
通過“走出去”突破高端新材料在研發、工藝、原料、設備等關鍵環節的短板,提高自主生產能力,打破美西方企業壟斷地位,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擴大我國中低端新材料的市場份額,積極融入東亞、歐洲、北美區域生產網絡,提高對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大新材料研發及應用轉化,擴大新材料的應用范圍、提高應用質量,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支撐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我國新材料領域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
1. 補齊產業鏈創新鏈關鍵短板
以突破新材料產業鏈的技術、工藝、原料、設備等關鍵短板為重點,通過“走出去”加強中高端新材料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以美國、日本、歐盟、韓國等發達經濟體為主,支持企業等主體通過專業人員交流、綠地投資、非控股基金并購、第三方合作并購等方式開展技術研發、應用和生產合作。聚焦新材料生產面臨的共性難點,通過國際合作促進我國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突破產業化瓶頸。提高我國在國際新材料標準、規范等體系的參與度,推動標準、規范“走出去”。
2. 逐步拓展優勢新材料國際市場
以提升工藝水平、降低生產成本、穩定產品質量為重點,提高我國已具有一定優勢的新材料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支持硅片、光刻膠、高純濺射靶材、電子封裝材料、石墨烯等領域具有產能和技術優勢的企業,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主,通過并購、綠地投資、應用轉化合作等方式,拓展國際市場。結合國際市場需求,加大新材料的下游應用研發,特別是高溫合金、石墨烯、高性能纖維、耐腐蝕材料、高強高導耐熱材料、納米材料等應用范圍廣但應用開發尚不足的類別,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深入細分領域,并探索與下游企業“抱團”“走出去”,創造和把握國際市場機遇。
3. 創新新材料領域的國際合作方式
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新材料企業和研發機構,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加快融入全球新材料產業鏈創新鏈。支持國內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國際新材料科技合作計劃、項目、聯盟等,探索異地、異國孵化等形式。充分利用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加強人才團隊、技術、標準質量、管理經驗等交流合作。定期舉辦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新材料領域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等,探索與其他國家城市、企業、科研院所聯合舉辦,提高各類平臺的國際影響力。
(四)電子信息行業
以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統領,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核心目標,以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為動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產業鏈創新鏈國際化布局同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以突破關鍵技術、穩固產業鏈供應鏈、開拓國際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積極開展跨國經營,大力支持以技術升級和集成電路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突破為目標的創新鏈“走出去”,著力加強以增強電子信息產業鏈韌性、實現區域化為目標的關鍵技術企業“走出去”,穩妥推動以拓展新興智能手機市場為目標的企業“走出去”,在保證產業鏈整體安全的情況下適度支持有關電子信息企業通過“走出去”降低生產成本,從而進一步增強我國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綜合競爭優勢。
1. 以技術升級和關鍵零部件技術突破為目標,以參與創新鏈構建為目的,在關鍵技術相關國家投資科技創新研發機構
在以芯片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及核心技術方面,我國仍存在明顯的發展瓶頸,該領域應作為電子信息消費品創新鏈構建和布局的核心環節。以手機為例,全球手機芯片供應鏈中,蘋果和三星芯片均以自供為主,華為自研芯片因美國禁令暫時難以代工生產。高通仍為通用手機芯片的龍頭,聯發科迅速趕上。紫光展銳、ASR等則以中低端應用為主。當前我國智能手機芯片主要由高通、聯發科、英偉達等供應。應積極推進創新鏈向歐洲、日韓乃至美國相關領域延伸,支持我國芯片企業在技術先進地區設立研發創新中心,與先進技術企業廣泛建立合作渠道,拓寬合作領域,大力推動電子信息消費品芯片技術的合作與創新發展。
2. 以拓展智能手機等電子信息最終消費品市場為目標,在海外設立電子消費品制造企業
目前東南亞、南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智能手機市場普及率相對較低,功能手機仍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甚至還有一定比例尚未使用手機設備等電子信息消費品的人口。整體看,上述地區電子信息消費品的消費力度仍將持續升級。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消費能力的提升、通信技術設施的不斷完善,在手機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下,以非洲、印度等為代表的主要新興市場是未來全球電子信息消費品銷量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以拓展新興市場為目標的“走出去”項目,應將東南亞、南亞、非洲、拉美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以新建綠地投資或并購現有企業為主要方式,積極建立電子消費品組裝企業,以及部分零部件配套企業。以當地市場為主要目標的投資生產適應當地需求層次的電子信息消費品。在新興市場國家高效率形成產能,以滿足當地市場對電子信息消費品需求的快速增長。
3. 以增強智能手機產業鏈韌性、實現區域化為目標,由龍頭企業帶動在東南亞、南亞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理布局產業鏈環節
手機作為超級智能終端,不論是出貨量還是市場規模,均位居全球消費電子之首。2020年我國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占比為22%,具有較為顯著的產業優勢。應積極增強我國智能產業鏈韌性,以供應鏈多元化、區域化、安全化為主要目標,在東南亞、南亞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選擇產業基礎良好、地理位置優良、安全性優秀的國家重點布局。在產業環節的選擇方面,應以我國已經較為成熟,且具有技術優勢、具備龍頭企業的領域進行對外投資。具體而言,可以鼓勵京東方、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對手機顯示屏、手機外殼、PCB、手機電池以及其他零部件的生產環節開展對外投資。通過在相關區域內的合理產業布局,逐步形成我國智能手機產業鏈穩固韌性,同時增強區域內對我國經濟技術依賴,最終實現區域內相關方均可分享智能手機產業鏈韌性帶來的收益,從而進一步達到穩固產業鏈的目的。
4. 以降低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為目標,穩妥推進我國具備成熟技術且相對低附加值的電子信息消費品制造環節“走出去”
隨著我國國內勞動力以及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部分手機等電子信息消費品制造的產能正加速向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地區轉移。越南、印度、印尼等地區過去多年苦心經營電子產業,相對中國大陸,其制造能力及產業鏈完善程度仍有不小差距,但在綜合經營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低廉)及服務本地市場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對此,可以重點考慮推動我國技術較為成熟的產業鏈環節“走出去”,主要包括手機外殼制造、手機攝像頭以及其他附加值相對較低的零部件等領域。著重考慮在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稅收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開展相關領域投資。
(五)紡織服裝行業
通過綠地投資、并購、合資等多元化國際產能合作方式,對產業鏈兩端的原料資源、設計研發資源、品牌資源和市場渠道資源進行全球范圍內的垂直延伸和掌控,以“原料保障多點布局+制造產能彈性布局”雙線并行推動建立更加高效協調的全球產業布局與資源配置體系,打造“中國+周邊國家+非洲”的產能布局,維持和提升中國紡織工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國際領先優勢,帶動中國紡織行業整體朝世界紡織產業價值鏈的高附加值領域滲透。
1. 整合海外創新資源,向價值鏈高附加值領域滲透
布局海外功能性、智能性中高端紡織服裝產能,著力發展循環型纖維服裝面料、高檔服裝面料、家紡面料、產業用紡織品面料等功能化、個性化、系列化高端面料研發,重點布局高性能纖維、生物纖維、產業用專用纖維技術以及數字化技術研發,建立海外技術中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收購、創設創新型企業和研發機構,集聚高端設計資源。加強創意設計能力和品牌培育,拓展海外品牌和銷售渠道。
2. 實現原材料海外資源保障多點布局
鼓勵國內棉企多點布局原材料海外生產基地,和當地農業主管部門開展深度合作,保障棉花、羊毛、麻、蠶絲等天然纖維原料多元化來源,與當地研究機構合作建設紡織原料技術合作研發中心,布局原材料加工配套設施和服務,推動農業技術設備出口和棉花相關服務產業投資,提升當地原材料生產種植加工技術和配套服務水平,保障高質量原料供給。
3. 打造“中國+周邊國家+非洲”全球彈性生產制造體系。
利用中國—東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亞經濟走廊以及中國—非洲產能合作機遇,進一步深化瀾湄等重點區域的紡織產業投資與合作,統籌和引導國內企業加大對重點國家紡織服裝制造環節投資,多點布局化學纖維和棉紗線面料、印染、后整理、紡機和服裝輔料等環節,形成囊括設備、研發、紗線、面料、印染、服裝、家紡全產業鏈彈性串聯,多點彈性布局。借助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國際聯運通道、海關便捷通關和投資貿易便利化的推進,積極建設紡織綜合加工園區。完善產品設計研發、電商等新型商業模式以及人才培訓、商務物流等配套布局,促進自主裝備、工藝、技術、標準和服務輸出。提升紡織制造龍頭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支持品牌優勢企業通過并購和股權資本合作等方式,提高國際銷售品牌和市場渠道開拓能力。
[參考文獻]
[1] 段楠.全球產業鏈布局調整、變化趨勢及中國應對策略研究[J].新經濟,2021(1):50-52.
[2] 辜勝阻,吳沁沁,莊芹芹.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企業“走出去”的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17(2):1-9.
[3] 李曉華.全球制造業格局演變與我國的應對之策[N].經濟日報,2021-02-22.
[4] 廖萌.“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與挑戰[J].經濟縱橫,2015(9):30-33.
[5] 劉志彪.全球化中我國制造業升級的路徑與品牌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5(5).
[6] 劉志彪,姚志勇,吳樂珍.鞏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重組過程中的分工地位研究[J].經濟學家,2020(11):51-57.
[7] 譚力文,馬海燕,劉林青.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深層透視[J].中國工業經濟,2008(10):64-74.
[8] 徐念沙.“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思考[J].經濟科學,2015(3):17-19.
[9] 姚淑梅,劉栩暢,李馥伊.新形勢下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的著力點[N].經濟日報,2020-08-04.
[10] 余向平.基于OEM的浙江制造業產業鏈升級模式初探[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4):29-31.
① 信息服務業,特別是阿里巴巴等平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夠形成新型的服務產業鏈,其邏輯和制造業有相似性,不屬于本文研究的重點。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Industry Chain Remodeling
Li Dawei
(Institute of Foreign Economic Studies, China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ross-border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pattern, and find that China's key enterprises "going ou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For those wh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ose who are at a disadvantage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ose who have huge differences i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link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ose who have the tradi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at are being greatly weakened,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and urgency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shaping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These four types of industry enterprises "going out"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shaping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should have their own focus: photovoltaic industry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more market-expanding "going out" strategy;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should take more technology-seeking investments to make up for short board link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new material industry enterprises should consider safety, market and technical factors to make comprehensive decision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enterprises, the key is the final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link "going out", must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omestic upstream high-quality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brand building and other links to upgrade.
Key words: Enterprises "Going Out"; Global Chain Reshaping; Cross-border Direct Investment; Response
(收稿日期:2023-10-27? ?責任編輯:羅建邦)